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膏贴,具体提供一种温灸膏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旨在解决现有温灸膏贴难以使药膏层中的所有药物分子都得到充分加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温灸膏贴包括从上向下依次层叠设置的基底层、石墨烯电加热药膏层和导热绝缘层,石墨烯电加热药膏层包括石墨烯导电网络和附着在石墨烯导电网络上的挥发性药物颗粒,石墨烯导电网络由石墨烯导电剂铺设而成,石墨烯导电剂中包含多个石墨烯片层,石墨烯片层能够贴附至挥发性药物颗粒的外部,以使挥发性药物颗粒附着至石墨烯导电网络上,即药物颗粒离散分布在整个石墨烯导电网络上,当导电网络形成红外线辐射时,附着其上的每个药物颗粒都能快速均匀地升温至适宜温度,从而大幅提升温灸膏贴的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温灸膏贴
本技术涉及一种膏贴,具体提供一种温灸膏贴。
技术介绍
温灸属于针灸范围之中,是中国古老的疗法之一,最适宜在夏天进行;其不仅有利于养生,也可作为“冬病夏治”的方法之一。具体地,膏药疗法是中医临床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它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药的功效、主治与归经的原则,能够充分调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由于膏药都是直接敷贴于体表,而制作膏剂的药物大多气味较浓,再在膏药中加入走窜性极强的引经药物,就可以使药物通过渗透进入皮肤,内传经络、脏腑,从而起到调气血、通经络、散寒湿、消肿痛等作用。此外,贴于体表的膏药还能够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作用扩张血管,从而有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进而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同时,药物在患处通过皮肤渗透到达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从而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由温灸疗法的治疗原理可知,使膏贴保持适宜的温度更有利于药物导入皮肤,从而有效增强温灸膏贴的治疗效果。为了有效保证温灸膏贴能够持续稳定地发热以保证其药效,现有很多温灸膏贴都增设有导热结构,其中导热效果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在膏贴中增加石墨烯来保证温灸膏贴的温度能够始终维持在适宜温度,以便有效保证温灸膏贴的治疗效果。但是,这些温灸膏贴仅通过设置石墨烯层来增加整个温灸膏贴的发热能力,膏贴中的石墨烯层和药膏层彼此分层设置,两层结构之间只是简单的层叠关系,这种分层叠加的设置方式并不能使药膏层中的所有药物分子都得到充分加热,大量聚集的药膏也难以因此发挥很好的药效,从而导致温灸膏贴的药效难以得到充分发挥,进而影响其治疗效果。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温灸膏贴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温灸膏贴难以使药膏层中的所有药物分子都得到充分加热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温灸膏贴,该温灸膏贴包括基底层、石墨烯电加热药膏层和导热绝缘层,所述石墨烯电加热药膏层包括石墨烯导电网络和附着在所述石墨烯导电网络上的挥发性药物颗粒,其中,所述基底层、所述石墨烯电加热药膏层和所述导热绝缘层从上向下依次层叠设置,所述石墨烯导电网络是由石墨烯导电剂铺设而成的网状立体三维结构,所述石墨烯导电剂中包含多个石墨烯片层,所述石墨烯片层能够贴附至所述挥发性药物颗粒的外部,以使所述挥发性药物颗粒能够附着至所述石墨烯导电网络上。在上述温灸膏贴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石墨烯片层的片层数小于十个原子层。在上述温灸膏贴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基底层与所述石墨烯电加热药膏层之间还设置有红外线反射层,所述红外线反射层能够将红外线反射至靠近所述导热绝缘层的一侧。在上述温灸膏贴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红外线反射层为电镀金属层或金属薄膜。在上述温灸膏贴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导热绝缘层上设置有多个透气孔。在上述温灸膏贴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导热绝缘层由水凝胶、丙烯酸胶或弹性体胶制成。在上述温灸膏贴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基底层由编织布、无纺布或塑料制成。在上述温灸膏贴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石墨烯导电网络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在上述温灸膏贴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温灸贴膏还包括电源,所述电源与所述石墨烯导电网络相连,以使所述石墨烯导电网络能够通电发热。在上述温灸膏贴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电源为功率可控的电源。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温灸膏贴包括从上向下依次层叠设置的基底层、石墨烯电加热药膏层和导热绝缘层,石墨烯电加热药膏层包括具有立体三维结构的石墨烯导电网络以及被立体三维结构的石墨烯导电网络包裹的挥发性药物颗粒,其中,石墨烯导电网络是由石墨烯导电剂铺设而成的网状立体三维结构,石墨烯导电剂中包含多个石墨烯片层,石墨烯片层能够包裹至挥发性药物颗粒的外部,以使挥发性药物颗粒能够附着至石墨烯导电网络上;与现有技术中分层设置的方式相比,本技术中的挥发性药物颗粒都附着在具有立体三维结构的石墨烯导电网络上,即所有挥发性药物颗粒都能够以分离设置的方式分布于整个石墨烯导电网络上,使整个石墨烯电热药膏层成为导电药膏,当石墨烯导电网络通电时产生热量,石墨烯导电网络中的碳分子受热产生声子、离子和电子,由碳分子团之间相互摩擦、碰撞(也称布朗运动)而产生热能,并形成红外线辐射,由于本技术中的所有挥发性药物颗粒都均匀分布在石墨烯导电网络上,当石墨烯导电网络形成红外线辐射时,附着在石墨烯导电网络上的每个挥发性药物颗粒都能够快速均匀地升温至适宜温度,从而有效加快药物颗粒的挥发,进而大幅提升温灸膏贴的治疗效果。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石墨烯导电网络中的石墨烯为片层状,而片层与片层之间是存在间隙和缺陷的,这些间隙和缺陷可以供药物粉末经过加热挥发时发出的药物分子顺利通过,以便这些药物分子能够快速抵达皮肤而起到治疗作用。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基底层与石墨烯电加热药膏层之间设置有红外线反射层,以便将红外线反射至靠近导热绝缘层的一侧,即贴近皮肤的一侧,由于红外线反射层能够将红外线反射至靠近导热绝缘层的一侧,以使热量能够更多地聚集至靠近皮肤的一侧,从而有效减少热量丧失,进而有效保证所述温灸药膏的加热效果。优选地,所述红外线反射层为电镀金属层或金属薄膜,并且其表面粗糙度较低,因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减少热量的损耗,以使更多红外线能够被反射至靠近皮肤的一侧,进而有效维持所述温灸药膏的温度。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温灸膏贴能够通过导热绝缘层贴附于患者皮肤,以免石墨烯电加热药膏层弄脏用户的皮肤或衣物,同时导热绝缘层还能够起到导热绝缘的作用,从而在保证疗效的同时还能够有效保证所述温灸膏贴的安全性。优选地,所述导热绝缘层由水凝胶、丙烯酸胶或弹性体胶制成,从而在有效保证其具有良好的导热绝缘作用的同时,还能够有效保证其贴附效果。此外,本技术还通过在导热绝缘层上设置多个透气孔,以便有效提升该导热绝缘层的透气效果;同时,药物分子也能够更好更快地通过这些透气孔接触到患者皮肤,从而进一步提升所述温灸膏贴的治疗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温灸膏贴的优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石墨烯电加热药膏层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导热绝缘层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是用于解释本技术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优选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温灸膏贴,其特征在于,所述温灸膏贴包括基底层、石墨烯电加热药膏层和导热绝缘层,所述石墨烯电加热药膏层包括石墨烯导电网络和附着在所述石墨烯导电网络上的挥发性药物颗粒,/n其中,所述基底层、所述石墨烯电加热药膏层和所述导热绝缘层从上向下依次层叠设置,/n所述石墨烯导电网络是由石墨烯导电剂铺设而成的网状立体三维结构,所述石墨烯导电剂中包含多个石墨烯片层,所述石墨烯片层能够贴附至所述挥发性药物颗粒的外部,以使所述挥发性药物颗粒能够附着至所述石墨烯导电网络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温灸膏贴,其特征在于,所述温灸膏贴包括基底层、石墨烯电加热药膏层和导热绝缘层,所述石墨烯电加热药膏层包括石墨烯导电网络和附着在所述石墨烯导电网络上的挥发性药物颗粒,
其中,所述基底层、所述石墨烯电加热药膏层和所述导热绝缘层从上向下依次层叠设置,
所述石墨烯导电网络是由石墨烯导电剂铺设而成的网状立体三维结构,所述石墨烯导电剂中包含多个石墨烯片层,所述石墨烯片层能够贴附至所述挥发性药物颗粒的外部,以使所述挥发性药物颗粒能够附着至所述石墨烯导电网络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灸膏贴,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烯片层的片层数小于十个原子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灸膏贴,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层与所述石墨烯电加热药膏层之间还设置有红外线反射层,所述红外线反射层能够将红外线反射至靠近所述导热绝缘层的一侧。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解渤,尉长虹,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太一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