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给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70663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30 23: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经络理疗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鼻腔给药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理疗设备功能单一,无法多穴位、多种刺激同时进行的问题。为此目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鼻腔给药装置包括可穿戴的本体,本体上设置有与人体的多个穴位对应的多个安装位,多个安装位中的每个上设置有穴位刺激装置,穴位刺激装置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刺激元件,刺激元件包括按压元件、电击元件、发热元件以及磁疗元件,鼻腔给药装置还配置有控制器,控制器与穴位刺激元件连接,用于控制刺激元件的操作。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对多个穴位同时进行多种刺激,从而达到更加全面的理疗效果。并且多种刺激同时作用,能够提高疏通经络的效率,缓解肌肉疲劳、酸痛等症状,促进血液循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鼻腔给药装置
本技术涉及鼻腔给药
,具体提供了一种鼻腔给药装置。
技术介绍
在治疗鼻病、上呼吸疾病时通常借助鼻腔给药装置由鼻腔送入液体的药物,液体药物经鼻黏膜吸收而直达病灶从而起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作用。不过,由于鼻腔的特殊生理结构,液体药物送入鼻腔之后,只有少量的药物被鼻粘膜吸收,大量的药物会流入口腔,造成药物的浪费。并且,药物的吸收效果不好,从而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也就是说,现有的鼻腔给药装置存在送入鼻腔的药物吸收率低,吸收效果差的问题。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鼻腔给药装置送入鼻腔的药物吸收率低、吸收效果差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鼻腔给药装置,所述鼻腔给药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底部和顶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壳体内形成有从所述第一开口延伸至所述第二开口的横截面面积减小的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内设置有药物容纳构件,所述药物容纳构件内形成有容纳药物的腔体,所述药物容纳构件的顶部设置有第三开口,所述腔体内设置有雾化元件,所述鼻腔给药装置还包括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雾化元件的操作。在上述鼻腔给药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雾化元件为超声波振子。在上述鼻腔给药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气流通道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减小或者分段减小。在上述鼻腔给药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药物容纳构件的外侧设置有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与所述控制器连接。在上述鼻腔给药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加热元件为石墨烯发热片或者碳纤维发热体。在上述鼻腔给药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气流通道内设置有风机,所述风机与所述控制器连接。在上述鼻腔给药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的外部包裹有弹性层。在上述鼻腔给药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器被设置成能够控制所述雾化元件、所述加热元件以及所述风机的工作时间和/或工作功率。在上述鼻腔给药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腔体内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在上述鼻腔给药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器设置有扩展端口,所述扩展端口用于连接充电装置以便为所述控制器的内置电源充电并且/或者用于连接智能设备以便下载所述鼻腔给药装置的控制程序。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鼻腔给药装置包括壳体,壳体的底部和顶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壳体内形成有从第一开口延伸至第二开口的横截面面积减小的气流通道,气流通道内设置有药物容纳构件,药物容纳构件内形成有容纳药物的腔体,药物容纳构件的顶部设置有第三开口,腔体内设置有雾化元件,鼻腔给药装置还包括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雾化元件的操作。通过这样的设置,在向鼻腔给药的过程中,控制器控制雾化元件工作,使药物容纳构件的腔体内容纳的药物雾化,使药物变成微粒状。在吸气的过程中,气流能够从第一开口流经气流通道并从第二开口进入鼻腔内,微粒状的药物会随着气流的流动而飘入鼻腔内,飘至鼻腔内的微粒状的药物能够更好地附着在鼻粘膜上,提高了鼻粘膜对药物的吸收效果,避免了液体药物在鼻腔内流入口腔而浪费药物,优化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气流通道从第一开口项到第二开口方向横街面面积减小,能够使气流通道内的气流的流速逐渐增大,从而使微粒状的药物更好地随气流进入鼻腔内。优选地,雾化元件为超声波振子,超声波振子的振动频率比较高,能够将药物雾化成更细小的微粒,从而提高鼻粘膜对药物的吸收效果。附图说明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鼻腔给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另一种实施例的鼻腔给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列表:1、壳体;11、第一开口;12、第二开口;13、气流通道;2、药物容纳构件;21、腔体;22、第三开口;3、雾化元件;4、控制器;41、扩展端口;5、加热元件;6、风机;7、内置电源。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为了更好地说明本技术,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技术同样可以实施。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手段、元件和电路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突显本技术的主旨。参照图1,图1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鼻腔给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本技术的鼻腔给药装置包括上小下大的壳体1,壳体1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开口11,如第一开口11为对称设置的2个方形的开口,壳体2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开口12,如第二开口12为4个并排的圆形小孔。壳体1的内部形成有气流通道13,气流通道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开口11和第二开口12连通,并且气流通道13从下向上的横截面的面积逐渐减小。在气流通道13内设置有药物容纳构件2,药物容纳构件2内形成有容纳药物的腔体21,药物容纳构件2的顶部设置有第三开口22,在腔体21内靠近底部的位置设置有雾化元件3。优选地,雾化元件3为超声波振子。鼻腔给药装置还包括控制器4,用于控制雾化元件3的操作。鼻腔给药装置的底部还设置有内置电源7,用于向鼻腔给药装置中的用电元件提供电能。在使用本技术的鼻腔给药装置向鼻腔内给药时,将鼻腔给药装置的壳体从顶部慢慢塞入鼻孔直到壳体与鼻孔紧贴而被固定。用户通过控制器4上的操作按钮操作超声波振子(雾化元件)工作。腔体21内的超声波振子高频振荡使腔体32内的液体药物雾化而形成雾状微小液滴,雾状微小液滴向上飘动从第三开口22进入气流通道内。在吸气的过程中,空气从第一开口11进入气流通道13内并伴随着吸气的进行,空气在气流通道13内形成气流最终从第二开口12进入鼻腔内,在此过程中雾状微小液滴随着气流的流动而进入鼻腔并与鼻腔粘膜发生碰撞而附着在鼻腔粘膜上,鼻腔粘膜持续不断地吸收药物成分从而使药物源源不断地达到病灶。通过这样的鼻腔给药装置,液体药物被雾化形成雾状微小液滴,雾状微小液滴随着吸气过程中气流的流动进入鼻腔并附着在鼻腔粘膜上,避免了液体药物被送入鼻腔之后流入口腔、药物吸收量少,浪费药物的问题,同时避免了药物流入口腔给用户带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鼻腔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鼻腔给药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底部和顶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壳体内形成有从所述第一开口延伸至所述第二开口的横截面面积减小的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内设置有药物容纳构件,所述药物容纳构件内形成有容纳药物的腔体,所述药物容纳构件的顶部设置有第三开口,所述腔体内设置有雾化元件,所述鼻腔给药装置还包括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雾化元件的操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鼻腔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鼻腔给药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底部和顶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壳体内形成有从所述第一开口延伸至所述第二开口的横截面面积减小的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内设置有药物容纳构件,所述药物容纳构件内形成有容纳药物的腔体,所述药物容纳构件的顶部设置有第三开口,所述腔体内设置有雾化元件,所述鼻腔给药装置还包括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雾化元件的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鼻腔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元件为超声波振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鼻腔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通道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减小或者分段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鼻腔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容纳构件的外侧设置有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鼻腔给药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解渤王卫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太一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