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健脾化浊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18308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04
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健脾化浊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其按重量份数计算,配方由以下组分组成:葛根15‑25份、丹参12‑18份、白术15‑25份、党参15‑25份、黄柏25‑35份、陈皮8‑12份、川菖蒲12‑18份、茯苓12‑18份、枳实8‑12份、苍术15‑25份、知母25‑35份、郁金8‑12份、瓜蒌仁15‑25份。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从脾胃论治糖尿病”的组方,具有健脾化痰、清热生津之功,用于脾虚胃实、脾虚郁热所致的消渴病,症见口干口苦、多饮、多尿、形体肥胖、胸闷呕恶、心下痞满、水谷不消、痰多、肢体困重、头重昏曚、便溏或便秘等,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糖尿病及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脂肪肝、代谢综合征等代谢紊乱见上述证候者服用后均有明显疗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健脾化浊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中药组方领域,特别是一种健脾化浊中药组合物。
技术介绍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2010年宁光教授团队在中国18岁以上的人群中调查的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分别达到11.6%和50.1%。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加,尤其是近几年患病率骤升,发展趋势不容乐观,且发病情况有所变化,有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糖尿病肥胖者占80%以上。糖尿病,现代中医多归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消渴病相关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有“消瘅”,“三消”,“膈消”“消中”等病名。《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消,尽也”,为“消瘦、消散、消耗”的意思。“渴,欲也”,为“口干欲饮”的意思。从字面上的概念看,此病名是对存在类似症状病人的归纳。古代医家论述消渴病的病机时形成了多种学说,历代医家对该病病机都有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包括阴虚燥热说、三消说、肝郁气滞说、瘀血致消说等病机认识。目前多认为,病变脏腑多责之肺胃肾,基本病机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治疗则重在“养阴清热”。然而,现今临床发现不论是病因病机与发病,还是临床表现,乃至治疗方法,都与古代不同。申请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现代糖尿病人饮水连连却不解其渴,所饮之水不能化生津液而小便频频;消渴病人多食而易饥,且肌肤不荣,所食水谷不养四肢而形体消瘦;现代之消渴病人肥胖者居多,肥人多痰,痰湿素盛,湿盛伤脾,典型“阴虚燥热型消渴”的病人已经少见,多以“脾胃失调,物不归化,精微不运,脏腑失养”而发病。养阴则助湿碍脾,清热则伤脾阳而痰湿更甚。所以,不管“阴虚”还是“燥热”,都只是消渴病的“标”,只看到消渴的症状,而忽视疾病的根本。现代糖尿病病机已从“阴虚燥热”,演变为“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湿浊下注、相火郁闭”,脾胃元气不足,来自下焦之湿浊阴火乘机上乘,消耗人体的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施布障碍,不循常道而致“消渴”,应以“补脾胃、升清阳、泻湿浊、降阴火”治之。而关于治疗糖尿病早期的中成药,有的着重于养阴益气,生津止渴,清热除烦,如玉泉颗粒;有的着重于滋阴润燥,化瘀通络,如地骨降糖胶囊;有的着重于清热益气,如金芪降糖片;有的着重于化浊祛湿,活血定痛,如金糖宁胶囊;有的着重于益气、养阴、生津,如渴乐宁胶囊等等,暂无与本专利技术健脾祛湿化痰、清热生津止渴、活血解郁功效相近的相关研究,市场上也暂无此类品种供应。2型糖尿病(T2DM)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已经严重危害到人民健康,普通成人NAFLD患病率为2%~3%,在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中,NAFLD患病率则分别为28.0%~55.0%和27.9%~92.0%。NAFLD是以肝细胞内脂肪沉积为特征,排除过量饮酒、药物性肝损伤及病毒性肝病等,过量脂质在肝脏内沉积可以导致胰岛素抵抗等不良反应,相继出现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并逐渐发展为糖尿病,多项研究显示NAFLD是T2DM发病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肝损害最初可发生体内酶的改变,也可出现脂肪肝、肝纤维化等,严重导致肝细胞坏死肝衰竭,可见,糖尿病与脂肪肝互为因果,互相影响。西医在治疗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时常常应用以抗炎护肝降酶、改善胰岛素抵抗的降糖药及降血脂药为主,长期应用有潜在的风险,部分药物不良反应较为严重,且疗效存有不足。中医研究认为T2DM合并NAFLD主要与体内痰湿、气郁、气滞、气虚、血瘀、内热等相关,故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阴阳平衡等理论在治疗本病时有显著的优势,不仅可以提高人体整体功能,还可少用或不用西药,既祛邪又扶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临床上较为普通的糖尿病并发症,主要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患者血糖指标超标,从而引发患者身体出现高血酮症、代谢性酸中毒或者电解质紊乱等状况。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具有发病快、病情重、危险系数高等特点,一旦患者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医师需要立即对患者采取急救措施,否则患者可能出现生命危险。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主要发病原因为感染、饮食不当、饮食失控和(或)胃肠道疾病等。急性感染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主要因素,常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其次为泌尿系统感染以及皮肤感染,其可作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合并症,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据临床统计,多数患者易在春季发生急性感染,从而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部分医院对糖尿病患者采取不当的治疗措施也易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生。酮症酸中毒按其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3种情况,轻度:单纯酮症,并无酸中毒;中度:有轻、中度酸中毒者;重度:酮症酸中毒伴有昏迷者,或虽无昏迷但CO2CP<10mmol/L,甚至伴随昏迷症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症状也较为多样,如大呼吸、酮臭味、脱水休克、意识障碍以及肠胃道异常等。由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一种急性且对患者危险较高的疾病,根据临床统计,45%的糖尿病患者死亡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由此可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对糖尿病患者有严重的威胁,所以对该种糖尿病并发症进行有效的、快速的治疗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十分重要。现代医学认为,代谢综合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中心性肥胖和胰岛素抵抗(IR)是导致代谢综合征的核心发病机制。目前针对代谢综合征的防治,最基本的干预措施首先是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其次是针对各种异常代谢组分的治疗,如降脂、降糖、降压等治疗,尚无对所有组分均有效的药物。有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以通过减轻IR、调节TG、延缓高血压的进展、抑制食欲、减轻体质量等多途径干预代谢综合征(丁华君.二甲双胍对代谢综合征干预效果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6,28(2):223-224.),但临床疗效仍具有一定局限性。代谢综合征可归属于中医“脾瘅”“消痞”范畴,其病理特征是本虚标实,病位主要在脾胃,而痰湿、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贯彻疾病始终。中医药的整体治疗在代谢综合征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临床优势。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健脾化浊中药组合物,其疗效确切,具有健脾化痰、清热生津之功,用于治疗脾虚胃实、脾虚郁热所致的代谢紊乱疾病安全有效。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将上述健脾化浊中药组合物应用于制备治疗代谢紊乱疾病的药物上。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健脾化浊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数计算,配方由以下组分组成:葛根15-25份、丹参12-18份、白术15-25份、党参15-25份、黄柏25-35份、陈皮8-12份、川菖蒲12-18份、茯苓12-18份、枳实8-12份、苍术15-25份、知母25-35份、郁金8-12份、瓜蒌仁15-25份。优选的,按重量份数计算,配方由以下组分组成:葛根18-22份、丹参14-16份、白术18-22份、党参18-22份、黄柏28-32份、陈皮9-11份、川菖蒲14-16份、茯苓14-16份、枳实9-11份、苍术18-22份、知母28-32份、郁金9-11份、瓜蒌仁18-22份。最优选的,按重量份数计算,配方由以下组分组成:葛根20份、丹参15份、白术20份、党参20份、黄柏30份、陈皮10份、川菖蒲15份、茯苓15份、枳实10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健脾化浊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数计算,配方由以下组分组成:葛根15-25份、丹参12-18份、白术15-25份、党参15-25份、黄柏25-35份、陈皮8-12份、川菖蒲12-18份、茯苓12-18份、枳实8-12份、苍术15-25份、知母25-35份、郁金8-12份、瓜蒌仁15-25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健脾化浊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数计算,配方由以下组分组成:葛根15-25份、丹参12-18份、白术15-25份、党参15-25份、黄柏25-35份、陈皮8-12份、川菖蒲12-18份、茯苓12-18份、枳实8-12份、苍术15-25份、知母25-35份、郁金8-12份、瓜蒌仁15-25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健脾化浊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数计算,配方由以下组分组成:葛根18-22份、丹参14-16份、白术18-22份、党参18-22份、黄柏28-32份、陈皮9-11份、川菖蒲14-16份、茯苓14-16份、枳实9-11份、苍术18-22份、知母28-32份、郁金9-11份、瓜蒌仁18-22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健脾化浊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数计算,配方由以下组分组成:葛根20份、丹参15份、白术20份、党参20份、黄柏30份、陈皮10份、川菖蒲15份、茯苓15份、枳实10份、苍术20份、知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超吴邦泰许旭昀陈秋铭王叙煌陈子睿吴典伟谢希林玺林俊和
申请(专利权)人:汕头市中医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