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黑水虻一体化养殖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16060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黑水虻一体化养殖设备,包括幼虫区和成虫区,所述成虫区通过虫卵输送装置与幼虫区连接,所述幼虫区包括供料机构和多个养殖盒,多个养殖盒沿螺旋形路径从上到下排列,多个虫龄段的幼虫按虫龄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养殖在从上向下排列的养殖盒中,所述养殖盒处设有用于驱赶幼虫从当前养殖盒转移至下一个虫龄段养殖盒中的发光装置;所述成虫区包括集卵机构和采卵机构,所述集卵机构包括集卵器,包括多个沿着圆周方向排列的集卵板,其中,相邻两个的集卵板之间的间隙构成沿着竖向方向延伸的集卵缝;所述集卵器的下方设有收卵斗。该一体化养殖设备将幼虫和成虫的养殖集合在一起,形成连续式的一体化养殖,有利于形成大规模、模块化的养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黑水虻一体化养殖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黑水虻养殖设备,具体涉及一种黑水虻一体化养殖设备。
技术介绍
为适应有机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引进了利用黑水虻处理餐厨垃圾的方法。其中,黑水虻原产于美洲,是一种腐生性的水虻科昆虫,其幼虫营腐生生活,能够取食禽畜粪便和生活垃圾,并能够有效率地将易腐有机垃圾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昆虫蛋白和油脂,向市场提供大量优质而廉价的动物蛋白来源,从而在环保和农业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随着养殖技术的进步,黑水虻的养殖方式逐渐由传统的散养方式转为高效的集中养殖方式,尤其是在黑水虻产卵过程中,将黑水虻引导至专门设置的产卵装置上,使得黑水虻在统一、集中的位置产卵,以便后续对虫卵进行统一处理,例如,申请公布号为CN109042543A的专利技术申请公开了一种黑水虻集卵方法以及申请公布号为CN110731313A的专利技术申请公开了一种黑水虻卵收集装置及其收集方法,上述养殖方式虽然能够集中地获得大批量的虫卵,但同时存在以下的不足:1、在采卵过程中,需要借助人工或者单独配置采集设备进行进一步的处理,这样不仅会制约采卵的效率,不够便捷,还可能会在采卵过程中造成虫卵的损坏。2、获得虫卵后,还需要进行孵化和培养幼虫,而现有技术中,大多都是采用传统的混合放养的方式培养幼虫,将所有的虫卵投放到同一个养殖区中,这样会使得不同的虫龄的幼虫混在一起,实现不了科学、有序的管理,难以进行规模化生产以及形成产业化。3、由于成虫和幼虫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养殖方式,现有技术中往往对两者进行独立的管理,没有形成一体化的养殖概念,养殖方式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黑水虻一体化养殖设备,该一体化养殖设备将幼虫和成虫的养殖集合在一起,形成连续式的一体化养殖,有利于形成大规模、模块化的养殖,提高黑水虻的养殖效率。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黑水虻一体化养殖设备,包括幼虫区和成虫区,所述成虫区通过虫卵输送装置与幼虫区连接;其中,所述幼虫区包括用于向黑水虻幼虫提供喂养物料的供料机构以及用于为黑水虻幼虫提供生长空间的多个养殖盒,相邻的两个养殖盒之间通过中间过渡通道实现首尾连接;黑水虻幼虫按虫龄由小到大分成多个虫龄段,多个虫龄段的黑水虻幼虫按虫龄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养殖在多个养殖盒中;所述养殖盒处设有用于驱赶黑水虻幼虫从当前养殖盒转移至下一个虫龄段养殖盒中的发光装置;所述成虫区包括用于供黑水虻进行集中产卵的集卵机构以及用于采集黑水虻虫卵的采卵机构,所述集卵机构包括集卵器,该集卵器包括多个沿着圆周方向排列的集卵板,其中,相邻两个的集卵板之间的间隙构成集卵缝;所述集卵器的下方设有用于对落下的虫卵进行统一收集的收卵斗;所述虫卵输送装置的首端延伸至收卵斗的出口的下方,末端延伸至第一个养殖盒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多个养殖盒沿螺旋形路径从上到下依次排列,采用下行的螺旋式设置,占用空间少,过程流畅,便于各阶段幼虫移至对应的区域,实现幼虫流水式的成长和分离。当然,多个养殖盒也可以沿着水平的路径排列。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供料机构包括用于提供饲料的饲料供给机构以及用于提供水分的供水机构,所述饲料供给机构包括投料斗和下料管,所述下料管的出口位于养殖盒的上方;所述供水机构包括储水槽、下水管以及喷头,所述下水管连接在储水槽和喷头之间,所述喷头的出口位于养殖盒的上方。优选地,所述投料斗设置在养殖盒的上方,该投料斗包括多个用于储放适用于不同虫龄段的黑水虻幼虫食用的饲料的投料槽;所述下料管设置在投料槽和养殖盒之间。通过上述结构,在多个投料槽中分别储放饲料,满足不同成长阶段的幼虫的需要,形成更加科学的养殖。进一步,一个养殖盒对应多个下料管,多个下料管的上端分别与多个投料槽连通,下端的出口位于同一个养殖盒的上方。进一步,所述下料管上和下水管设有控制管道的开关的阀门,优选为球阀。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养殖盒包括盒体和盒盖,所述盒体的底面位于相邻的中间过渡通道的底面之下,所述中间过渡通道的两端分别连通至盒体的内腔;所述发光装置设置在盒盖的上方,所述盒盖由透光材料制成,该盒盖设置在盒体的正上方;该盒盖与中间过渡通道连接的两端设有可打开或关闭的遮挡门;最后一个养殖盒的发光装置设置在幼虫出口处。当黑水虻幼虫在当前养殖盒饲养时,两个遮挡门盖合在盒盖上,使养殖盒的内腔构成一个密闭的空间;当需要将幼虫转移至下一个养殖盒时,靠近下一个养殖盒的遮挡门打开,使当前养殖盒的内腔与通往下一个养殖盒的中间过渡通道连通。优选地,所述遮挡门通过铰接结构连接在盒盖上;所述中间过渡通道的两个端部分别设有用于避让两个遮挡门进行转动的避让口。当然,所述遮挡门也可以通过推拉平移、向上平移的方式与盒盖进行连接。优选地,所述盒盖通过铰接结构连接在盒体上,在投食时,盒盖绕着铰接中心往上翻起,使盒体的内腔显露出来,以便饲料进入盒体中。优选地,所述盒盖的上表面靠近遮挡门的位置设有承放凸台,当遮挡门向上旋转打开后,可翻转至承放凸台上放置,以便人工进行开关遮挡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养殖盒中设有用于实现幼虫与废料残渣分离的筛网,所述筛网的筛孔尺寸小于养殖盒中对应虫龄段的黑水虻幼虫的尺寸。在清理残渣之前,通过人工或者自动化机构对筛网进行抖动或振动,使得筛网上的饲料残渣从筛孔中落下,与幼虫分离,由于筛网中的筛孔的大小比当前养殖阶段的幼虫的体型小,所以经过充分抖动后,使得幼虫与废料残渣分离,以便进行废料残渣的清理工作。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沿着多个养殖盒螺旋排列的方向从上到下,所述养殖盒的尺寸逐渐递增,这样可以根据幼虫的成长形态,依次容纳体型逐渐变大的等量的幼虫生长。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沿着多个养殖盒螺旋排列的方向从上到下,所述筛网的筛孔的尺寸逐渐递增,随着幼虫的成长,自身体型逐渐变大,在不同的阶段适配不同大小的筛孔,可以有效地使饲料残渣穿过筛孔与幼虫分离。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筛网相对的两侧设有立板,所述立板沿着盒体竖向延伸,便于自动驱动机构或人工作用在立板上,从而带动筛网进行抬升和振动工作。优选地,所述养殖盒处设有多组筛网驱动机构,一组筛网驱动机构对应一个养殖盒中的筛网的抬升和振动工作;所述立板连接在筛网驱动机构的驱动端上。具体地,所述筛网驱动机构可以由驱动电机和丝杆传动结构组成,也可以由气缸驱动机构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养殖盒和投料斗上设置冲洗装置、烘干装置和消毒装置。当一代黑水虻养殖结束后,在开始新的养殖前,对养殖盒和投料斗进行冲洗、烘干和消毒。优选地,所述冲洗装置利用供水装置实现,所述烘干装置为热风设备,所述消毒装置为紫外线消毒装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还包括用于收集养殖盒中产生的废料的废料斗,所述废料斗设置在养殖盒的下方。该废料斗可以承接冲洗养殖盒时产生的废水。优选地,所述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黑水虻一体化养殖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幼虫区和成虫区,所述成虫区通过虫卵输送装置与幼虫区连接;其中,所述幼虫区包括用于向黑水虻幼虫提供喂养物料的供料机构以及用于为黑水虻幼虫提供生长空间的多个养殖盒,多个养殖盒沿螺旋形路径从上到下依次排列,相邻的两个养殖盒之间通过中间过渡通道实现首尾连接;黑水虻幼虫按虫龄由小到大分成多个虫龄段,多个虫龄段的黑水虻幼虫按虫龄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养殖在多个养殖盒中;所述养殖盒处设有用于驱赶黑水虻幼虫从当前养殖盒转移至下一个虫龄段养殖盒中的发光装置;/n所述成虫区包括用于让黑水虻进行集中产卵的集卵机构以及用于采集黑水虻虫卵的采卵机构,所述集卵机构包括集卵器,该集卵器包括多个沿着圆周方向排列的集卵板,其中,相邻两个的集卵板之间的间隙构成集卵缝;所述集卵器的下方设有用于对落下的虫卵进行统一收集的收卵斗;/n所述虫卵输送装置的首端延伸至收卵斗的出口的下方,末端延伸至第一个养殖盒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黑水虻一体化养殖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幼虫区和成虫区,所述成虫区通过虫卵输送装置与幼虫区连接;其中,所述幼虫区包括用于向黑水虻幼虫提供喂养物料的供料机构以及用于为黑水虻幼虫提供生长空间的多个养殖盒,多个养殖盒沿螺旋形路径从上到下依次排列,相邻的两个养殖盒之间通过中间过渡通道实现首尾连接;黑水虻幼虫按虫龄由小到大分成多个虫龄段,多个虫龄段的黑水虻幼虫按虫龄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养殖在多个养殖盒中;所述养殖盒处设有用于驱赶黑水虻幼虫从当前养殖盒转移至下一个虫龄段养殖盒中的发光装置;
所述成虫区包括用于让黑水虻进行集中产卵的集卵机构以及用于采集黑水虻虫卵的采卵机构,所述集卵机构包括集卵器,该集卵器包括多个沿着圆周方向排列的集卵板,其中,相邻两个的集卵板之间的间隙构成集卵缝;所述集卵器的下方设有用于对落下的虫卵进行统一收集的收卵斗;
所述虫卵输送装置的首端延伸至收卵斗的出口的下方,末端延伸至第一个养殖盒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水虻一体化养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料机构包括用于提供饲料的饲料供给机构以及用于提供水分的供水机构,所述饲料供给机构包括投料斗和下料管,所述下料管的出口位于养殖盒的上方;
所述供水机构包括储水槽、下水管以及喷头,所述下水管连接在储水槽和喷头之间,所述喷头的出口位于养殖盒的上方;
所述投料斗设置在养殖盒的上方,该投料斗包括多个用于储放适用于不同虫龄段的黑水虻幼虫食用的饲料的投料槽;所述下料管设置在投料槽和养殖盒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水虻一体化养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盒包括盒体和盒盖,所述盒体的底面位于相邻的中间过渡通道的底面之下,所述中间过渡通道的两端分别连通至盒体的内腔;所述发光装置设置在盒盖的上方,所述盒盖由透光材料制成,该盒盖设置在盒体的正上方;该盒盖与中间过渡通道连接的两端设有可打开或关闭的遮挡门;
当黑水虻幼虫在当前养殖盒饲养时,两个遮挡门盖合在盒盖上,使养殖盒的内腔构成一个密闭的空间;当需要将幼虫转移至下一个养殖盒时,靠近下一个养殖盒的遮挡门打开,使当前养殖盒的内腔与通往下一个养殖盒的中间过渡通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黑水虻一体化养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盒中设有用于实现幼虫与废料残渣分离的筛网,所述筛网的筛孔尺寸小于养殖盒中对应虫龄段的黑水虻幼虫的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黑水虻一体化养殖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收集养殖盒中产生的废料的废料斗,所述废料斗设置在养殖盒的下方;所述废料斗通过卡接结构固定在所述盒体上,当废料斗固定并贴在盒体底部时,该废料斗充当所述盒体的下底;
所述卡接结构包括卡接凸台和卡接孔,所述卡接凸台包括直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春铭王健康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