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14476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52
在马达中,确保线圈与汇流条之间良好的导通。马达(100)具备:转子(20),其具有旋转轴线;定子(30),其具有多个线圈(33);以及汇流条(53)。汇流条(53)具有至少一个接触部(71),该接触部(71)在一部分具有与从线圈(33)引出的第二引出线(33b)接触的接触区域(71a)。汇流条(53)的接触部(71)的接触区域(71a)在第二引出线(33b)所延伸的方向上具有比汇流条(53)的接触部(71)以外的部分的宽度宽的宽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马达
本技术涉及马达。
技术介绍
马达中存在具备多个汇流条的马达。多个汇流条用于将从线圈引出的引出线即多个导电线的端部电连接。专利文献1公开的汇流条是将线材弯折而形成的,并具有与导电线的端部连接的连接部。连接部以围绕导电线的端部的外周的方式而形成。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65037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专利文献1的汇流条的连接部是将线材弯折而形成的,因此与导电线的端部接触的接触面积较小。因此,汇流条与导电线的导通可能不充分。本技术的课题在于,在马达中,确保线圈与汇流条之间良好的导通。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技术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具备:转子,其具有旋转轴线;定子,其具有多个线圈;以及汇流条。汇流条具有至少一个接触部,该接触部在一部分具有与从线圈引出的引出线接触的接触区域。而且,汇流条的接触部的接触区域在引出线所延伸的方向上具有比汇流条的接触部以外的部分的宽度宽的宽度。技术效果根据本技术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汇流条中的与从线圈引出的引出线的接触区域的面积变大,从而能够确保线圈与汇流条之间良好的导通。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图2是定子的立体图。图3是定子的立体图。图4是汇流条单元的立体图。图5是汇流条的俯视图。图6是第一接触部的放大立体图。图7是第一接触部的后视图。图8是第一接触部的展开图。<br>图9是对汇流条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附图中,为了强调特征部分,方便起见,有时放大示出作为特征的部分,各个结构要素的尺寸比率等不一定与实际情况相同。而且,出于同样的目的,有时省略不是特征的部分而示出。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转子20的中心轴线A所延伸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与中心轴线A垂直的方向简称为“径向”,将绕中心轴线A的方向简称为“周向”。而且,将“轴向”上的图1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并将下侧简称为“下侧”。另外,上下方向并不表示组装到实际的设备时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0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0是具有U相、V相、W相的三个相的无刷马达。马达100具备壳体10、转子20、定子30、一对轴承40以及汇流条单元50。另外,在图1中,省略了汇流条单元50的一部分而示出。[壳体10]壳体10在内部空间收纳转子20、定子30、一对轴承40以及汇流条单元50。壳体10具有圆筒部11和底部12。圆筒部11为筒状,并沿中心轴线A在轴向上延伸。底部12配置于圆筒部11的下端部。底部12具有轴贯通孔12a和轴承保持部12b。轴贯通孔12a形成于底部12的中央。轴承保持部12b形成于轴贯通孔12a的周围。[转子20]转子20具有轴21、转子铁芯22以及磁铁23。轴21沿中心轴线A在轴向上延伸。轴21被一对轴承40支承,并以中心轴线A为中心旋转。一对轴承40被壳体10的轴承保持部12b和后述的汇流条保持架51的轴承保持部51a保持。转子铁芯22是沿轴向层叠多个电磁钢板而成的层叠钢板。转子铁芯22固定于贯通转子铁芯22的中心的轴21,并与轴21一起旋转。磁铁23固定于转子铁芯22的外侧面,并与转子铁芯22和轴21一起旋转。[定子30]定子30包围转子20的径向外侧。图2和图3是定子30的立体图。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1、绝缘件32以及线圈33。另外,在图2中,省略绝缘件32而示出。定子铁芯31是沿轴向层叠多个电磁钢板而成的层叠钢板。定子铁芯31具有铁芯背部31a和齿31b。铁芯背部31a和齿31b沿周向配置有多个。铁芯背部31a为与中心轴线A同心的圆筒状。齿31b从铁芯背部31a的内侧面向径向内侧延伸,并在周向上隔开均等的间隔而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12个齿31b。绝缘件32安装于各个齿31b,并覆盖定子铁芯31的至少一部分。绝缘件32具有绝缘性,例如由绝缘性的树脂形成。绝缘件32在径向外侧具有凸缘部32a。凸缘部32a沿轴向延伸,并且也沿周向延伸。凸缘部32a具有朝向轴向下侧凹陷而形成的槽部32b。槽部32b沿周向延伸而形成。四个中性点汇流条60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于槽部32b。中性点汇流条60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并沿周向呈板状延伸。各个中性点汇流条60具有从中性点汇流条60的上端面朝向径向内侧呈板状延伸的多个线圈线保持部60a。线圈线保持部60a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中性点汇流条60设置有三个线圈线保持部60a。在俯视时,线圈线保持部60a的端部呈大致U字形状,并朝向径向外侧凹陷。线圈33是将导线隔着绝缘件32卷绕于各个齿31b而构成的。线圈33由与U相、V相以及W相中的任意一个相对应的线圈构成,并按照U相、V相以及W相的顺序在周向上排列配置。线圈33的数量与齿31b的数量相同,为12个。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U相线圈、V相线圈以及W相线圈为一组的线圈组存在有四组。另外,线圈33的接线方式是所谓的三角接线方式。如图3所示,从各个线圈33朝向轴向上侧引出第一引出线33a和第二引出线33b这两根引出线。因此,从各个线圈33引出的第一引出线33a和第二引出线33b的合计为24根。从一个线圈组引出三根第一引出线33a。从一个线圈组引出的三根第一引出线33a的端部与一根中性点汇流条60的线圈线保持部60a电连接。由此,中性点汇流条60将一个线圈组接线并构成电中性点。线圈线保持部60a与第一引出线33a优选通过凿紧而临时固定。然后,线圈线保持部60a与第一引出线33a的端部利用激光焊接等而牢固地固定。在这里,能够将第一引出线33a夹持于形成为U字状的线圈线保持部60a,因此容易连接线圈线保持部60a与第一引出线33a。<汇流条单元50>图4是汇流条单元50的立体图。汇流条单元50具有汇流条保持架51、多个端子52以及多个汇流条53~58。[汇流条保持架51]汇流条保持架51由树脂等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并配置于绝缘件32和线圈33的上部。汇流条保持架51具有轴承保持部51a、圆板部51b、多个汇流条保持部51c以及多个端子保持部51d。另外,轴承保持部51a在图1中示出,但在图4中省略。如图1所示,轴承保持部51a设置于轴21的上端部的周围,并保持一对轴承40中的一个。圆板部51b为与中心轴线A同心的圆环状。圆板部51b设置有轴贯通孔51e和多个通过孔51f。轴贯通孔51e和多个通过孔51f沿轴向贯通圆板部51b。轴贯通孔51e形成于圆板部51b的中央,供轴21贯通。多个通过孔51f位于比轴贯通孔51e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并沿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本实施方式中的通过孔51f的数量与第二引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n该马达具备:/n转子,其具有旋转轴线;/n定子,其具有多个线圈;以及/n汇流条,其具有至少一个接触部,该接触部在一部分具有与从所述线圈引出的引出线接触的接触区域,/n所述汇流条的所述接触部的接触区域在所述引出线所延伸的方向上具有比所述汇流条的所述接触部以外的部分的宽度宽的宽度。/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726 JP 2017-1446311.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
该马达具备:
转子,其具有旋转轴线;
定子,其具有多个线圈;以及
汇流条,其具有至少一个接触部,该接触部在一部分具有与从所述线圈引出的引出线接触的接触区域,
所述汇流条的所述接触部的接触区域在所述引出线所延伸的方向上具有比所述汇流条的所述接触部以外的部分的宽度宽的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的所述接触部的接触区域是对原材料进行塑性加工而形成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的原材料为线材,
所述汇流条的所述接触部的接触区域在所述引出线所延伸的方向上具有比所述线材的线径宽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的所述接触部的接触区域所延伸的方向是与所述引出线所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出线所延伸的方向是与所述旋转轴线所延伸的方向相同的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1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丹下宏司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