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42353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33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枢。定子包括卷绕构件(77)和线圈(33),卷绕构件具有沿径向方向延伸的卷绕部(75)和从该卷绕部的径向外端部沿周向方向延伸的一对外延部(76),该线圈卷绕在卷绕部上。当从轴向方向观察时,绕组最外径位置(A1)是与所述一对外延部的周向梢端部处的径向内端部接触的虚拟直线。在外延部的基部的径向方向上的内侧部上,凹部(78)从绕组最外径位置径向向外凹陷。线圈(33)的第一层包括第一线圈(79)和第二线圈(80),第一线圈的中心(B)从绕组最外径位置径向向内定位并且相对于绕组最外径位置在线圈线径(L)的0.5倍至线圈线径(L)的1.5倍之间的范围内,第二线圈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第一线圈的径向外侧的凹部(78)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枢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枢。
技术介绍
传统上,在作为马达的电枢的定子中,芯组成构件包括沿径向方向向内延伸的齿和从该齿的径向方向上的外端部沿周向方向延伸的一对芯外延部。多个芯组成构件在周向方向上并排布置。线圈经由绝缘体围绕齿卷绕(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在这种定子中,飞轮装置(flyerdevice)以绕齿旋转动的圆周运动的方式移动,以便在芯组成构件在周向方向上并排布置之前的状态下卷绕线圈。通过使用飞轮装置,在卷绕线圈时,在周向方向上相邻的芯组成构件的齿不会成为障碍,并且能够容易地卷绕线圈。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No.5502115。
技术实现思路
顺便提及,在如上所述的定子中,必须将飞轮装置相对于下述虚拟直线径向向内设置:该虚拟直线与周向方向上的该对芯外延部的径向内端部接触。因此,难以使线圈相对于虚拟直线径向向外卷绕,并且线圈的最外径成为虚拟直线的径向向内的位置。这使得线圈的最内径的位置移动成更靠近径向方向上的内侧,并且变得不能够确保用于在线圈的径向方向上的内侧布置另一构型的大空间。已经完成本专利技术以解决上述问题,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枢,在该电枢中,线圈的最内径的位置可以相对于径向方向上的内侧布置在外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电枢包括卷绕构件和围绕卷绕部卷绕的线圈。卷绕构件包括沿径向方向延伸的卷绕部和从卷绕部的径向方向上的外端部沿周向方向向两侧延伸的一对外延部。在外延部的基部的径向方向上的内侧部上,从绕组最外径位置A1径向向外凹陷有凹部。绕组最外径位置A1是从轴向方向观察时与该对外延部的周向梢端部处的径向内端部接触的虚拟直线。线圈的第一层包括第一线圈79和第二线圈,该第一线圈79的中心B从绕组最外径位置径向向内定位,并且相对于绕组最外径位置在线圈线直径的0.5倍至线圈线直径的1.5倍之间的范围内,该第二线圈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第一线圈的径向外侧的凹部中。根据上述构型,从绕组最外径位置径向向外凹陷的凹部设置在外延部的基部的径向内侧部上。因此,与不设置凹部的情况相比,确保了用于在径向外侧上布置线圈的空间。线圈的第一层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该第一线圈的中心从绕组最外径位置径向向内定位,并且相对于绕组最外径位置在线圈线直径的0.5倍至线圈线直径的1.5倍之间的范围内,该第二线圈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第一线圈的径向外侧的凹部中。因此,线圈能够容易地布置在凹部中。即,如果在卷绕第一线圈之后沿着绕组最外径位置卷绕第二线圈,则第二线圈被引导到第一线圈的外周表面,使得第二线圈可以在径向上布置在第一线圈的外侧并且在凹部中。因此,线圈能够容易地布置在凹部中。因此,例如,与不设置凹部的情况相比,线圈的最内径的位置可以相对于径向方向上的内侧布置于外侧,并且可以确保用于在线圈的在径向方向上的内侧布置另一构型的大空间。附图说明图1是包括根据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电动制动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是相同的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示意性平面图;图3是相同的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立体图;图4是相同的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芯单元的立体图;图5是相同的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芯单元的平面图;以及图6是相同的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芯单元的局部平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包括作为电枢的定子的马达的实施方式。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可能以放大或简化的方式示出构型的部分。同样,每个部分的尺寸比可能与实际的尺寸比不同。如图1中所示,马达10用于电动制动系统。该电动制动系统包括:液压(hydro)单元11,该液压单元11调节制动流体的液压;马达10,该马达10连接至液压单元11并驱动液压单元11;以及EDU(电动驱动器单元)12,该EDU12控制马达10的驱动器。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动系统中,液压单元11置于EDU12与马达10之间。马达10和EDU12通过设置在液压单元11的壳体11a中的通孔11b而电连接。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包括转子20和定子30。如图1中所示,转子20设置在定子30的径向方向上的内侧,并且转子20具有转子芯21、设置在转子芯21上的磁体(未示出)以及设置在转子芯21的径向中央部处的旋转轴22。旋转轴22的在轴向方向上的一个端部直接或间接地连接至液压单元11中的齿轮11c。因此,当旋转轴22被旋转驱动时,液压单元11中的齿轮11c被驱动以调节制动流体的液压。如图2和图3中所示,定子30包括定子芯31、定子芯31的绝缘体32(图2中未示出)以及线圈33。定子芯31具有大致环形部分31a和从环形部分31a径向向内延伸的多个齿31b。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设置有十二个齿31b。线圈33围绕齿31b中的每个齿卷绕,并且绝缘体32位于线圈33与齿31b之间。线圈33例如以集中的方式卷绕。线圈33包括与设置在EDU12中的第一逆变器电路12a电连接的第一三相绕组40和与设置在EDU12中的第二逆变器电路12b电连接的第二三相绕组50。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构成EDU12中的两个系统(多个系统)的第一逆变器电路12a和第二逆变器电路12b,并且第一逆变器电路12a和第二逆变器电路12b向三相绕组40和50中的各者供应电流。如图2中所示,第一三相绕组40具有多个三相绕组41a至41f,从第一逆变器电路12a向所述多个三相绕组41a至41f供应具有120度的相位差的三相交流电。所述多个三相绕组41a至41f包括U+相绕组41a、U-相绕组41b、V+相绕组41c、V-相绕组41d、W+相绕组41e和W-相绕组41f。如图2中所示,第二三相绕组50具有多个三相绕组51a至51f,从第二逆变器电路12b向所述多个三相绕组51a至51f供应具有120度的相位差的三相交流电。所述多个三相绕组51a至51f包括X+相绕组51a、X-相绕组51b、Y+相绕组51c、Y-相绕组51d、Z+相绕组51e和Z-相绕组51f。本实施方式的线圈33对于每个齿31b例如以以下顺序卷绕:W-相绕组41f、V+相绕组41c、Y+相绕组51c、X-相绕组51b、U-相绕组41b、W+相绕组41e、Z+相绕组51e、Y-相绕组51d、V-相绕组41d、U+相绕组41a、X+相绕组51a、Z-相绕组51f。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所有线圈33具有与在周向方向上相邻的线圈33不同的相位。此处,U+相绕组41a和U-相绕组41b围绕齿31b卷绕的卷绕方向是相同的。V+相绕组41c和V-相绕组41d围绕齿31b卷绕的卷绕方向是相同的。此外,W+相绕组41e和W-相绕组41f围绕齿31b卷绕的卷绕方向是相同的。U+相绕组41a和U-相绕组41b围绕设置在周向方向上相差150度的位置处的齿31b卷绕。V+相绕组41c和V-相绕组41d围绕设置在周向方向上相差150度的位置处的齿31b卷绕。W+相绕组41e所卷绕的齿31b和W-相绕组41f所卷绕的齿31b设置在周向方向上相差150度的位置处。此外,X+相绕组51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枢,包括:/n卷绕构件(77),所述卷绕构件具有卷绕部(75)和一对外延部(76),所述卷绕部沿径向方向延伸,所述一对外延部从所述卷绕部的径向外端部沿周向方向延伸;以及/n线圈(33),所述线圈卷绕在所述卷绕部上,其中,/n在所述外延部的基部的径向方向上的内侧部上设置有凹部(78),并且所述凹部从绕组最外径位置(A1)径向向外凹陷,假设与所述一对外延部(76)的周向梢端部处的径向内端部接触的虚拟直线是所述绕组最外径位置(A1),并且/n所述线圈的第一层包括第一线圈(79)和第二线圈(80),所述第一线圈的中心(B)从所述绕组最外径位置径向向内定位并且相对于所述绕组最外径位置在线圈线径(L)的0.5倍至所述线圈线径(L)的1.5倍之间的范围内,所述第二线圈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线圈的径向外侧的所述凹部中。/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305 JP 2019-0392851.一种电枢,包括:
卷绕构件(77),所述卷绕构件具有卷绕部(75)和一对外延部(76),所述卷绕部沿径向方向延伸,所述一对外延部从所述卷绕部的径向外端部沿周向方向延伸;以及
线圈(33),所述线圈卷绕在所述卷绕部上,其中,
在所述外延部的基部的径向方向上的内侧部上设置有凹部(78),并且所述凹部从绕组最外径位置(A1)径向向外凹陷,假设与所述一对外延部(76)的周向梢端部处的径向内端部接触的虚拟直线是所述绕组最外径位置(A1),并且
所述线圈的第一层包括第一线圈(79)和第二线圈(80),所述第一线圈的中心(B)从所述绕组最外径位置径向向内定位并且相对于所述绕组最外径位置在线圈线径(L)的0.5倍至所述线圈线径(L)的1.5倍之间的范围内,所述第二线圈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线圈的径向外侧的所述凹部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枢,其中,
所述卷绕构件包括芯组成构件(31d)和绝缘体(32),所述芯组成构件具有沿径向方向延伸的齿(31b)和从所述齿的径向外端部沿两个周向方向延伸的一对芯外延部(31c),所述绝缘体覆盖所述齿的至少一部分,并且
所述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铃木工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