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连接结构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0806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42
一种线束连接结构及电子设备,所述线束连接结构由线束电连接主体和以相对于所述主体能够引出的方式设置的可动部件,所述线束连接结构的特征在于,具备:线束,一端被固定于与所述可动部件的一面具有间隙而正对的所述主体的一面的所述可动部件的引出方向上的跟前侧,另一端被固定于所述可动部件的引出方向上的所述可动部件的里侧;第1限制部,设置于所述主体的一面上,且限制所述线束向所述可动部件的引出侧的移动;及第2限制部,限制所述线束在所述可动部件的一面与所述主体的一面之间向靠近所述可动部件的方向的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束连接结构及电子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线束连接结构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已知有一种线束的连接结构,其用于利用线束连接装置主体和以相对于该装置主体引出及容纳自如的方式配设的引出部件,其中,其两端部分别安装于装置主体侧及引出部件侧,且具备相对于引出部件的容纳方向折弯或弯曲自如的保持部件,沿着保持部件保持有线束(专利文献1)。还已知有一种车辆的装备品结构,其具有:固定部件,设置于车身侧;引出部件,由该固定部件引出自如地被支撑;及电气安装件,设置于该引出部件上,从车身侧导出的线束连接于电气安装件上,其中,在固定部件或引出部件中的一个上形成有沿大致对角线方向延伸的第1引导槽部,并且在其另一个上形成有沿与引出部件的引出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第2引导槽部,且沿着第1、第2引导槽部的交点上滑动自如地支撑移动部件,在该移动部件上卷绕有线束(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35831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26856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靠地进行以能够引出的方式线束连接于主体上的可动部件的电连接,并且能够防止容纳及引出所伴随的线束的损伤的线束连接结构及电子设备。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方案1所述的线束连接结构,其由线束电连接主体和以相对于所述主体能够引出的方式设置的可动部件,所述线束连接结构的特征在于,具备:线束,一端被固定于与所述可动部件的一面具有间隙而正对的所述主体的一面的所述可动部件的引出方向上的跟前侧,另一端被固定于所述可动部件的引出方向上的所述可动部件的里侧;第1限制部,设置于所述主体的一面上,且限制所述线束向所述可动部件的引出侧的移动;及第2限制部,限制所述线束在所述可动部件的一面与所述主体的一面之间向靠近所述可动部件的方向的移动。方案2所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方案1所述的线束连接结构中,所述第1限制部设置于将所述可动部件的引出方向上的所述可动部件容纳于所述主体中的容纳位置与从所述主体中被引出的引出位置之间的移动范围分为二等分的中间位置。方案3所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方案1所述的线束连接结构中,以使作为所述线束的长度的、从所述可动部件位于容纳于所述主体中的容纳位置时的所述第1限制部至在所述可动部件上固定有所述线束的一端的固定位置为止的长度与从所述可动部件位于从所述主体中被引出的引出位置时的所述第1限制部至所述固定位置为止的所述线束的长度大致变相等的方式,所述第1限制部设置于所述容纳位置与所述引出位置的中间位置。方案4所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方案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线束连接结构中,所述第2限制部作为板状部件而设置于所述主体的一面上,所述板状部件的一端覆盖所述第1限制部且另一端在所述可动部件的引出方向上朝向所述可动部件的容纳位置延伸。方案5所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方案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线束连接结构中,所述第2限制部作为板状部件而设置于所述主体的一面上,所述板状部件的一端在所述主体的一面中所述可动部件的引出方向上的一侧端部被固定,另一端被固定于与所述一侧端部在所述引出方向上的相反的一侧的另一侧端部,且在所述可动部件的引出方向上延伸至所述主体的所述可动部件的容纳位置。方案6所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方案5所述的线束连接结构中,所述第1限制部在所述可动部件的引出方向上将所述第2限制部的长度方向分为二等分的中间位置上以与所述可动部件的引出方向交叉的方式在所述第2限制部的朝向所述主体的一面的一侧突出地形成。方案7所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方案6所述的线束连接结构中,以使作为所述线束的长度的、从所述可动部件位于容纳于所述主体中的容纳位置时的所述第1限制部至在所述可动部件上固定有所述线束的一端的固定位置为止的所述线束的长度与所述可动部件位于从所述主体中被引出的引出位置时的所述第1限制部至所述固定位置为止的长度大致变相等的方式,所述第1限制部设置于所述容纳位置与所述引出位置的中间位置。方案8所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方案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线束连接结构中,所述线束的一端对所述主体的固定位置和所述线束的另一端对所述可动部件的固定位置配置于在与所述可动部件的引出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不与所述第1限制部的配置位置重叠的位置。方案9所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方案8所述的线束连接结构中,所述不重叠的位置是指从所述可动部件的引出方向观察时所述第1限制部位于所述线束的一端对所述主体的固定位置与所述线束的另一端对所述可动部件的固定位置之间。方案10所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方案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线束连接结构中,所述线束在所述可动部件位于容纳于所述主体中的容纳位置的状态下在所述一端与所述另一端之间具有余长。方案11所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方案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线束连接结构中,所述主体的一面为与所述可动部件的下部具有间隙而正对的表面。方案12所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方案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线束连接结构中,所述主体的一面为与所述可动部件的侧部具有间隙而正对的表面。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方案13所述的电子设备的特征在于,具备:方案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线束连接结构;及可动部件,相对于主体能够引出且通过交流电流被驱动。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1方案,能够可靠地进行以能够引出的方式线束连接于主体上的可动部件的电连接,并且能够防止容纳及引出所伴随的线束的损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2方案,在引出可动部件的状态及容纳可动部件的状态下线束不会向与引出方向交叉的方向伸出而能够抑制与其他部位接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3方案,在引出可动部件的状态及容纳可动部件的状态下线束不会向与引出方向交叉的方向伸出而能够抑制与其他部位接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4方案,相对于主体保持狭窄的间隙而使可动部件移动到容纳位置时能够防止线束与可动部件的接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5方案,相对于主体保持狭窄的间隙而使可动部件移动到容纳位置时能够防止线束与可动部件的接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6方案,在引出可动部件的状态及容纳可动部件的状态下线束不会向与引出方向交叉的方向伸出而能够抑制与其他部位接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7方案,在引出可动部件的状态及容纳可动部件的状态下线束不会向与引出方向交叉的方向伸出而能够抑制与其他部位接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8方案,能够抑制由基于线束固有的硬度或扭转、扭曲的陡峭角度的弯曲所引起的线束的损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9方案,在引出可动部件时能够由第1限制部件可靠地限制线束的引出方向的一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10方案,能够提高线束的耐久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11方案,能够在形成于可动部件的下部的主体与可动部件的间隙中配置线束连接结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12方案,能够在形成于可动部件的侧部的主体与可动部件的间隙中配置线束连接结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13方案,能够可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束连接结构,其由线束电连接主体和以相对于所述主体能够引出的方式设置的可动部件,所述线束连接结构的特征在于,具备:/n线束,一端被固定于与所述可动部件的一面具有间隙而正对的所述主体的一面的所述可动部件的引出方向上的跟前侧,另一端被固定于所述可动部件的引出方向上的所述可动部件的里侧;/n第1限制部,设置于所述主体的一面上,且限制所述线束向所述可动部件的引出侧的移动;及/n第2限制部,限制所述线束在所述可动部件的一面与所述主体的一面之间向靠近所述可动部件的方向的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318 JP 2019-0497271.一种线束连接结构,其由线束电连接主体和以相对于所述主体能够引出的方式设置的可动部件,所述线束连接结构的特征在于,具备:
线束,一端被固定于与所述可动部件的一面具有间隙而正对的所述主体的一面的所述可动部件的引出方向上的跟前侧,另一端被固定于所述可动部件的引出方向上的所述可动部件的里侧;
第1限制部,设置于所述主体的一面上,且限制所述线束向所述可动部件的引出侧的移动;及
第2限制部,限制所述线束在所述可动部件的一面与所述主体的一面之间向靠近所述可动部件的方向的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限制部设置于将所述可动部件的引出方向上的所述可动部件容纳于所述主体中的容纳位置与从所述主体中被引出的引出位置之间的移动范围分为二等分的中间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以使作为所述线束的长度的、从所述可动部件位于容纳于所述主体中的容纳位置时的所述第1限制部至在所述可动部件上固定有所述线束的一端的固定位置为止的长度与从所述可动部件位于从所述主体中被引出的引出位置时的所述第1限制部至所述固定位置为止的所述线束的长度大致变相等的方式,所述第1限制部设置于所述容纳位置与所述引出位置的中间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线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限制部作为板状部件而设置于所述主体的一面上,所述板状部件的一端覆盖所述第1限制部且另一端在所述可动部件的引出方向上朝向所述可动部件的容纳位置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限制部作为板状部件而设置于所述主体的一面上,所述板状部件的一端在所述主体的一面中所述可动部件的引出方向上的一侧端部被固定,另一端被固定于与所述一侧端部在所述引出方向上的相反的一侧的另一侧端部,且在所述可动部件的引出方向上延伸至所述主体的所述可动部件的容纳位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山隆晴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