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工作台拖链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79353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8 20: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移动工作台拖链结构包括拖链本体、拖链固定板、顶起装置、支撑座以及支撑架,所述拖链本体平铺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支撑架安装在所述支撑座上,所述支撑架设有容纳腔,所述顶起装置包括上顶板以及下顶板,所述下顶板螺纹连接于所述上顶板,所述下顶板伸入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拖链本体的一端通过所述拖链固定板固定于所述支撑架的一侧,另一端穿过所述顶起装置通过所述拖链固定板固定于所述支撑架的另一侧,其整体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合理,能够有效地对拖链本体进行压平操作,使得其在实现供电操作的同时也不会影响场地内其他机器设备通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动工作台拖链结构
本技术涉及拖链
,具体地说,是一种移动工作台拖链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客户工厂的布局升级,越来越多的用户偏向采用移动工作台结构,而移动工作台的控制需要布局电缆结构,目前常规的有两种方式:抗拉电缆和拖链,抗拉电缆安装结构简单,但是抗拉电缆一般为定制型号,成本较高且因电缆直接受力,使得电缆易受损,寿命较长,而现有技术中的拖链结构,其一般都是通过犁头将盖板逐个掀起,靠盖板自重闭合来封闭底面开槽,但是因为要靠自重闭合,所以盖板厚度及犁头结构较大,浪费材料,且安装繁琐,长时间使用往往会出现因盖板转轴生锈而导致无法闭合的现象,从而会对移动工作台造成一定的损伤,同时也会影响场地内其他机械设备通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工作台拖链结构,其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其拖链结构简单、直径短、质地轻,安装简捷、能够节约制造成本。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工作台拖链结构,其通过第二辊筒抵接于拖链本体的上方,能够实现在边移动边对移动后的拖链本体进行压平操作,使得其在实现通电的同时不会影响车间内其他物品从拖链本体上通过。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工作台拖链结构,其顶起装置能够对拖链本体进行顶起操作,使得容纳腔内的电缆能够通过顶起形成的拱形区域与移动工作台上的电源进行接通。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移动工作台拖链结构包括拖链本体、拖链固定板、顶起装置、支撑座以及支撑架,所述拖链本体平铺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支撑架安装在所述支撑座上,所述支撑架设有容纳腔,所述顶起装置包括上顶板以及下顶板,所述下顶板螺纹连接于所述上顶板,所述下顶板伸入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拖链本体的一端通过所述拖链固定板固定于所述支撑架的一侧,另一端穿过所述顶起装置通过所述拖链固定板固定于所述支撑架的另一侧。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述容纳腔为U形结构,所述支撑架上设有第一盖板以及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以及所述第二盖板安装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第一盖板以及所述第二盖板之间设有间隙,所述下顶板得以通过所述间隙伸入所述容纳腔内。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述上顶板上设有多个转轴,多个所述转轴间隔地分布于所述上顶板,各个所述转轴上均安装有辊筒,所述拖链本体得以依次穿过所述辊筒。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述转轴上设有轴承以及弹性挡圈,所述轴承对称地安装于所述转轴的两端,所述弹性挡圈安装于所述轴承的外侧。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述转轴包括多个第一转轴以及多个第二转轴,多个所述第一转轴设置于所述上顶板的中间,多个所述第二转轴对称地设置于所述上顶板的两侧,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上顶板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上顶板的位置。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述辊筒包括第一辊筒以及第二辊筒,所述第一辊筒通过所述轴承以及所述弹性挡圈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一转轴上,所述第二辊筒通过所述轴承以及所述弹性挡圈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二转轴上。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各个所述第二转轴在同一水平面上,各个所述第二辊筒均抵接于所述拖链本体上方。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述上顶板上设有出线孔,所述下顶板上设有走线槽,所述走线槽贯穿所述下顶板并连通所述出线孔。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述上顶板上间隔地开设有多个螺纹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其设有顶起装置,能够将拖链本体顶起,形成拱形结构,使得容纳腔内的电缆能够与移动工作台上的电源接通,实现供电操作;2、其设有第一盖板以及第二盖板,第一盖板以及第二盖板能够对地沟进行初步遮挡,能够有效地减小地沟的直径,同时拖链本体铺设于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之间,能够实现对第一盖板以及第二盖板之间的间隙进行铺设,使得其表面与地面平齐,不会影响其他物体从拖链本体上通过;其设有上顶板和下顶板,上顶板能够实现在连接移动工作台并在拖链本体上移动,从而使得其移动工作台在边移动时也能实现对其供电,下顶板伸入容纳腔内,能够将容纳腔内的电缆通过下顶板上的走线槽以及上顶板的出线孔伸出地面从而与移动工作台连接;4、其第二辊筒抵接于拖链本体的上方,能够实现在边移动边对移动后的拖链本体进行压平操作,使得其在实现通电的同时不会影响车间内其他物品从拖链本体上通过。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拖链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顶起装置顶起拖链本体的立体状态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顶起装置顶起拖链本体的主视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图3中沿A-A处的剖视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的图3中沿B-B处的剖视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的顶起装置顶起拖链本体的俯视图。图7是根据本技术的顶起装置安装于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未安装拖链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技术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技术。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如图1至图8所示的是一种移动工作台拖链结构1包括拖链本体10、拖链固定板20、顶起装置30、支撑座40以及支撑架50,所述拖链本体10平铺于所述支撑架50上,所述支撑架50安装在所述支撑座40上,所述支撑座40以及所述支撑架50均安装于地沟内,所述拖链本体10平铺于所述支撑架50上,由此所述拖链本体10得以对地沟内的电缆进行保护,同时也使得地面表面平整,方便推动其他机器通过,不会对其他工作造成影响;所述支撑架50设有容纳腔51,所述容纳腔51得以容纳电缆,所述顶起装置30包括上顶板31以及下顶板32,所述下顶板32螺纹连接于所述上顶板31,所述下顶板32伸入所述容纳腔51内,所述拖链本体10的一端通过所述拖链固定板20固定于所述支撑架50的一侧,另一端穿过所述顶起装置30通过所述拖链固定板20固定于所述支撑架50的另一侧,所述拖链固定板20得以将所述拖链本体10的两端固定于所述支撑架50上,所述支撑架50的一端又连接于压力机上,由此得以实现对压力机上移动工作台进行供电操作,工作时,所述上顶板31连接于移动工作台,所述移动工作台得以通过所述上顶板31带动所述下顶板32在所述容纳腔51内移动,而安装于所述容纳腔51内的电缆得以通过所述顶起装置30将所述拖链本体10顶起的部分与移动工作台上的电源进行接通,由此得以实现对所述容纳腔51内电缆与移动工作平台上的电源进行接通。其中,所述容纳腔51为U形结构,U形结构能够方便所述容纳腔51内的电缆与移动工作平台上的电源连接,所述支撑架50上设有第一盖板52以及第二盖板53,所述第一盖板52以及所述第二盖板53安装于所述支撑架50上,所述第一盖板52以及所述第二盖板53之间设有间隙54,所述下顶板32得以通过所述间隙54伸入所述容纳腔51内,所述下顶板32得以在所述容纳腔51内移动,该设计中所述间隙54主要是用于所述下顶板32伸入所述容纳腔5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动工作台拖链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拖链本体、拖链固定板、顶起装置、支撑座以及支撑架,所述拖链本体平铺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支撑架安装在所述支撑座上,所述支撑架设有容纳腔,所述顶起装置包括上顶板以及下顶板,所述下顶板螺纹连接于所述上顶板,所述下顶板伸入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拖链本体的一端通过所述拖链固定板固定于所述支撑架的一侧,另一端穿过所述顶起装置通过所述拖链固定板固定于所述支撑架的另一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工作台拖链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拖链本体、拖链固定板、顶起装置、支撑座以及支撑架,所述拖链本体平铺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支撑架安装在所述支撑座上,所述支撑架设有容纳腔,所述顶起装置包括上顶板以及下顶板,所述下顶板螺纹连接于所述上顶板,所述下顶板伸入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拖链本体的一端通过所述拖链固定板固定于所述支撑架的一侧,另一端穿过所述顶起装置通过所述拖链固定板固定于所述支撑架的另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工作台拖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为U形结构,所述支撑架上设有第一盖板以及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以及所述第二盖板安装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第一盖板以及所述第二盖板之间设有间隙,所述下顶板得以通过所述间隙伸入所述容纳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工作台拖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顶板上设有多个转轴,多个所述转轴间隔地分布于所述上顶板,各个所述转轴上均安装有辊筒,所述拖链本体得以依次穿过所述辊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工作台拖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上设有轴承以及弹性挡圈,所述轴承对称地安装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海军郭洪昌梅碧舟孙明杰杨贤辉王达康梦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易锻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