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应用服务器后续包查询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客户端、通讯平台和应用服务器;所述客户端通过通讯平台与应用服务器进行多任务并行传输,所述应用服务器由一个多业务控制中心和多个业务单元组成,所述客户端用于部署本地服务的程序文件,以及用户交互,所述通讯平台用于提供负载均衡,所述多业务控制中心用于将由通讯平台接收的请求分配至业务单元,并反馈业务单元处理的结果至通讯平台。本发明专利技术将数据较大的应答包发给请求方的过程并行处理发送给请求方,可以使系统在单位时间内能处理更多的请求,以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和数据处理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服务器后续包查询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数据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应用服务器后续包查询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全国期货交易市场交易规模持续增长,对期货交易系统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目前要做的工作就是:提出一种应用服务器后续包查询技术的方法,让应用服务器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处理更多的请求,从而提高系统的吞吐量。现有技术中,同行业应用服务器广泛使用处理流程是:第一步:接收请求;第二步:处理请求;第三步:返回应答包给请求方,第四步:请求方处理应答数据。上述流程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多数情景中也可以完成功能所需,但是这种处理流程存在一定的缺陷,具体缺陷是:在应用服务器处理请求得到的应答包长度很大的情况下,使用该流程处理单个请求的耗时大,处理效率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系统的性能,进而影响了使用客户端的用户体验。造成缺陷的根本原因是如果应答数据包很大,数据包传输过程就会占用大量时间,导致请求方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收到一个完整的应答包,然后才能对应答包作处理,这种从请求方发请求到请求方收到应答包,再到请求方处理应答包的数据,整个流程走下来会占用大量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将数据较大的应答包发给请求方的过程中并行处理发送给请求方,可以使系统在单位时间内能处理更多的请求,以提高系统的吞吐量,提供一种应用服务器后续包查询系统及其工作方法。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一种应用服务器后续包查询系统,包括客户端、通讯平台和应用服务器;所述客户端通过通讯平台与应用服务器进行多任务并行传输,所述应用服务器由一个多业务控制中心和多个业务单元组成,所述客户端用于部署本地服务的程序文件,以及用户交互,所述通讯平台用于提供负载均衡,所述多业务控制中心用于将由通讯平台接收的请求分配至业务单元,并反馈业务单元处理的结果至通讯平台。在上述装置中,所述业务单元用于处理不同的业务类型。在上述装置中,所述业务单元用于根据请求包的信息解析后,处理业务类型,得到结果后生成答应包。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应用服务器后续包查询系统的工作方法,将较大的应答包数据分割为多个连续的数据包,同时把所述数据包与请求指令建立映射关联后,分段分时发送至请求方;并且进行多任务多线程同时反馈请求指令信息的数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应用服务器后续包查询系统的工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接收请求指令,判定请求指令类型;(2)若是新请求,待处理完成后,判断应答包长度与单次传输数据包最大长度的大小,其中单次传输数据包最大长度是应用层协议约束的;(3)若是后续请求,需要单独创建一个线程来处理后续请求,将此线程命名为后续包处理线程。在上述方法中,在步骤(2)中,如果应答包的长度大于单次传输数据包最大长度,则将应答包数据写到缓存文件,然后返回应答包部分数据给请求方,并告知请求方需要后续请求和缓存文件的偏移地址。在上述方法中,所述偏移地址用于处理后续包请求时获取从缓存文件开始取数据的关联位置。在上述方法中,在步骤(3)中,首先把请求包放入后续包处理线程队列中,然后后续包处理线程从队列中取请求包,最后后续包处理线程根据后续包的缓存文件名及偏移位置取出后续包,返回给请求方,并设置下一包的偏移地址,直到处理完队列中的所有后续请求为止。在上述方法中,在整个应答包发给请求方的过程中,当后续包处理线程在处理后续包请求时,同时对已发送的后续包信息作处理。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应用服务器处理完客户端的请求后,得到处理后的数据(应答包),然后比较应答包长度与受应用层协议约束的单次传输数据包最大长度的大小。(2)如果应答包长度大于受应用层协议约束的单次传输数据包最大长度,就将应答包的数据写入缓存文件并保存,通过后续请求分批地发送应答包数据(后续包),这样客户端收到应答包的部分数据后就能做一些处理,不需要等客户端接收完整个应答包后再作处理,从而实现了并行处理。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实施例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业务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服务器后续包查询系统,包括客户端、通讯平台和应用服务器;所述客户端通过通讯平台与应用服务器进行多任务并行传输,所述应用服务器由一个多业务控制中心和多个业务单元组成,所述客户端用于部署本地服务的程序文件,以及用户交互,所述通讯平台用于提供负载均衡,所述多业务控制中心用于将由通讯平台接收的请求分配至业务单元,并反馈业务单元处理的结果至通讯平台,所述业务单元用于处理不同的业务类型。所述业务单元用于根据请求包的信息解析后,处理业务类型,得到结果后生成答应包。将较大的应答包数据分割为多个连续的数据包,同时把所述数据包与请求指令建立映射关联后,分段分时发送至请求方;并且进行多任务多线程同时反馈请求指令信息的数据。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服务器后续包查询系统的工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接收请求指令,判定请求指令类型;(2)若是新请求,待处理完成后,判断应答包长度与单次传输数据包最大长度的大小,其中单次传输数据包最大长度是应用层协议约束的;(3)若是后续请求,需要单独创建一个线程来处理后续请求,将此线程命名为后续包处理线程。在步骤(2)中,如果应答包的长度大于单次传输数据包最大长度,则将应答包数据写到缓存文件,然后返回应答包部分数据给请求方,并告知请求方需要后续请求和缓存文件的偏移地址,所述偏移地址用于处理后续包请求时获取从缓存文件的开始取数据的关联位置。在步骤(3)中,首先把请求包放入后续包处理线程队列中,然后后续包处理线程从队列中取请求包,最后后续包处理线程根据后续包的缓存文件名及偏移位置取出后续包,返回给请求方,并设置下一包的偏移地址,直到处理完队列中的所有后续请求为止。在整个应答包发给请求方的过程中,当后续包处理线程在处理后续包请求时,同时对已发送的后续包信息作处理。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专利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服务器后续包查询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客户端、通讯平台和应用服务器;所述客户端通过通讯平台与应用服务器进行多任务并行传输,/n所述应用服务器由一个多业务控制中心和多个业务单元组成,/n所述客户端用于部署本地服务的程序文件,以及用户交互,/n所述通讯平台用于提供负载均衡,/n所述多业务控制中心用于将由通讯平台接收的请求分配至业务单元,并反馈业务单元处理的结果至通讯平台。/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服务器后续包查询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客户端、通讯平台和应用服务器;所述客户端通过通讯平台与应用服务器进行多任务并行传输,
所述应用服务器由一个多业务控制中心和多个业务单元组成,
所述客户端用于部署本地服务的程序文件,以及用户交互,
所述通讯平台用于提供负载均衡,
所述多业务控制中心用于将由通讯平台接收的请求分配至业务单元,并反馈业务单元处理的结果至通讯平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服务器后续包查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单元用于处理不同的业务类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服务器后续包查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单元用于根据请求包的信息解析后,处理业务类型,得到结果后生成答应包。
4.一种应用服务器后续包查询系统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较大的应答包数据分割为多个连续的数据包,同时把所述数据包与请求指令建立映射关联后,分段分时发送至请求方;并且进行多任务多线程同时反馈请求指令信息的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应用服务器后续包查询系统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接收请求指令,判定请求指令类型;
(2)若是新请求,待处理完成后,判断应答包长度与单次传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润,金健,夏之春,翟铁华,张超林,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金仕达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