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线隧道共用的地下风机房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796455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线隧道共用的地下风机房系统,包括双线隧道和设于双线隧道外侧的地下风机房;地下风机房开设有送风道、排风道和自然风道;所述风道均穿过地下风机房,送风道和排风道与风机房交叉处设置轴流风机,风道远离隧道的一端与通风横洞连通;送风道另一端通过右线送风口连通右线隧道,送风道连接地下风机房和右线送风口部分的中间设置左线送风口连通左线隧道;排风道另一端通过右线排风口联通右线隧道,排风道连接地下风机房和右线排风口部分的中间设置左线排风口连通左线隧道;自然风道包括自然风道和运输通道;本发明专利技术双线隧道共用通风系统,减少了巷道数量,提高了风机利用率,能有效的减小工程复杂度,降低工程成本,缩小工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线隧道共用的地下风机房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公路隧道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线隧道共用的地下风机房系统。
技术介绍
汽车通过隧道时,会不断的向隧道内排放废气。当隧道比较短时,受自然风和交通风的影响,废气不会在隧道内积聚太高;当隧道长度较大时,废气在隧道内积聚,废气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影响人的舒适度,降低洞内能见度。通过设置风机房进行分段送排风的纵向分段机械通风是目前长大公路隧道中常用的解决上述问题的方式,根据地面地质条件可设置地下风机房和地上风机房。对于艰险复杂山区,往往不具备设置地面风机房的条件,尽管地下风机房工程规模大、施工风险大、造价投资高,也成为长大公路隧道不得而已的选择。目前地下风机房的做法多为设置地下风机房,以共用通风横洞的为例,通风系统包括通风横洞和地下风机房,其中,通风横洞连接地面,地下风机房及巷道连接通风横洞及左右线主洞隧道。风机房系统包括左线排风、左线送风、右线排风、右线送风四项,每一项分别包括送(排)风口、送(排)风联络风道、送(排)风风机房、送(排)风道,风机房系统还包括设备房间、设备运输通道、人行横通道等。目前的风机房设置为不同位置的风机房分别解决对应隧道的排风或送风,相互之间不共用(即如左线送风机如发生损坏,不能用右线送风机,即使该风机可能闲置)。目前地下风机房规模大,巷道数量多,空间关系复杂,交叉口众多,各种上跨下穿等施工影响大,施工难度大。而根据对目前运营隧道的调研来看,由于风机房多为考虑远期交通量而设置,地下风机房利用率不高,风机闲置率较大。专利技术内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线隧道共用的地下风机房,通过双线隧道共用排风道、排风机房、送风道和送风机房实现风机共用,互为备用,提高了风机利用率,减小了地下风机房规模,减少了风机房系统的巷道数量,降低了空间复杂度,并且通过设置自然风道用以在地下风机房正常运营的时候为隧道通风,有效的降低了工程成本,缩短了建造工期。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线隧道共用的地下风机房系统,包括双线隧道、设于双线隧道外侧的地下风机房、送风道、排风道和自然风道;所述双线隧道包括左线隧道和右线隧道;所述风道均纵向穿过地下风机房,且所述风道远离隧道的一端都连通通风横洞;所述送风道与所述地下风机房的交叉处设置有送风机房;所述送风道靠近隧道的一端通过右线送风口连通于右线隧道;所述送风道的中部通过左线送风口连通于左线隧道;所述排风道与所述地下风机房的交叉处设置有排风机房;所述排风道靠近隧道的一端通过右线排风口连通于右线隧道;所述排风道的中部通过左线排风口连通于左线隧道;所述自然风道靠近隧道的一端连通于左线隧道。本专利技术的设计原理为:目前的风机房系统包括左线排风、左线送风、右线排风和右线送风四项,每一项分别包括送(排)风口、送(排)风联络风道、送(排)风风机房、送(排)风道,不同位置的风机房分别解决对应隧道的排风或者送风,相互之间不共用,使得现在的风机房具有规模大,巷道数量多,空间关系复杂,交叉口众多和风机利用率不高等缺点,本专利技术通过双线隧道共用排风道、排风机房、送风道和送风机房实现风机共用,互为备用,提高了风机利用率,减小了地下风机房规模,减少了风机房系统的巷道数量,降低了空间复杂度,并且通过设置自然风道用以在地下风机房正常运营的时候为隧道通风,有效的降低了工程成本,缩短了建造工期。优选的,所述送风道包括双线送风道、双线送风联络风道和右线送风联络风道;所述双线送风道的一端连通于通风横洞,另一端连通于地下风机房;所述双线送风联络风道的一端连通于地下风机房,另一端连通于右线送风联络风道;所述右线送风联络风道的一端连通于双线送风联络风道,另一端连通于右线隧道。目前的风机房系统左线隧道和右线隧道各对应一个送风机房和一条送风道,相互之间不共用,且巷道多,结构复杂。本专利技术将两条送风道合为一条,在送风道和隧道交叉的地方设置两个送风口,分别为两条隧道送风,实现送风道共用,减少巷道数,降低工程复杂度。优选的,所述送风机房内设置流风机,根据隧道通风需求,设置2~3台风机,并且在满足同时为左线隧道和右线隧道送风的情况下,设置一台备用流风机,左线隧道和右线隧道共用送风机房,提高了流风机的使用率,并且设置一台备用流风机以保证正在运行的流风机出现故障时送风机房仍能正常运转,提高了容错率。优选的,排风机房内设置流风机,根据隧道通风需求,设置2~3台风机,并且在满足同时为左线隧道和右线隧道排风的情况下,设置一台备用流风机,左线隧道和右线隧道共用排风机房,提高了流风机的使用率,并且设置一台备用流风机以保证正在运行的流风机出现故障时排风机房仍能正常运转,提高了容错率。优选的,所述双线送风联络风道中设置隔离墙,隔离墙平行于所述双线送风联络风道的中轴线,并在隔离墙的起点设置两道送风门,送风门的面积为5~15平方米。两条隧道共用一个送风道,为了能分别控制两条隧道的送风量,在双线送风联络风道中设置一个隔离墙,将隧道分为左右两部分,并且在隔离墙起点设置左右两个送风门分别控制对两条隧道的送风量,送风门的开启大小可以控制,设计巧妙,可以根据隧道内空气质量情况,灵活控制系统送风量。优选的,排风道为双线共用形式,右线排风道跨越左线隧道,在跨越位置加高排风道,并设置中隔板,中隔板远离风机房的一端设置隔离门,另一端设置两道排风门。通过中隔板、隔离门和两扇排风门实现共用一条排风道为两条隧道排风的功能,通过关闭隔离门,然后再分别控制两扇排风门的开启关闭,就可以实现分别控制为两条隧道送风量的效果。设计巧妙,可以根据隧道内空气质量情况,灵活控制系统排风量。优选的,所述自然风道和所述运输通道在地下风机房处通过通道连通,能够在系统正常运营的情况下,通过自然风道为系统的运营节能。优选的,地下风机房的两端还设置有人行通道,方便工作人员进入风机房进行相关工作,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疏散。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线隧道共用的地下风机房系统,双隧道共用送风系统和排风系统,提高了风机的利用率,并且减少了工程的巷道数,减小了工程规模,能有效的节省建造成本,缩短建造工期;2、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线隧道共用的地下风机房系统,自然风道和运输通道连通,能够在系统正常运营的情况下,通过自然风道为系统的运营节能。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地下风机房系统平面布置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地下风机房系统排风道纵断面示意图。附图中标记名称:1-地下风机房,2-通风横洞,3-双线送风道,4-双线排风道,5-自然风道,6-送风机房,7-排风机房,8-设备室,9-双线送风联络风道,10-双线排风联络风道,11-第一送风门,12-第二送风门,13-隔离墙,14-左线送风口,15-右线送风口,16-左线排风口,17-运输通道,18-左线隧道,19-右线隧道,20-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线隧道共用的地下风机房系统,包括双线隧道和设于双线隧道外侧的地下风机房(1),所述双线隧道包括左线隧道(18)和右线隧道(19),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风道,风道纵向穿过地下风机房,且所述风道远离隧道的一端都连通于通风横洞(2);所述风道包括送风道、排风道和自然风道;/n所述送风道与所述地下风机房(1)的交叉处设置有送风机房(6);所述送风道靠近隧道的一端通过右线送风口(15)连通于右线隧道(19);所述送风道的中部通过左线送风口(14)连通于左线隧道(18);/n所述排风道与所述地下风机房(1)的交叉处设置有排风机房(7);所述排风道靠近隧道的一端通过右线排风口(24)连通于右线隧道(19);所述排风道位的中部通过左线排风口(16)连通于左线隧道(18);/n所述自然风道靠近隧道的一端连通于左线隧道(1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线隧道共用的地下风机房系统,包括双线隧道和设于双线隧道外侧的地下风机房(1),所述双线隧道包括左线隧道(18)和右线隧道(19),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风道,风道纵向穿过地下风机房,且所述风道远离隧道的一端都连通于通风横洞(2);所述风道包括送风道、排风道和自然风道;
所述送风道与所述地下风机房(1)的交叉处设置有送风机房(6);所述送风道靠近隧道的一端通过右线送风口(15)连通于右线隧道(19);所述送风道的中部通过左线送风口(14)连通于左线隧道(18);
所述排风道与所述地下风机房(1)的交叉处设置有排风机房(7);所述排风道靠近隧道的一端通过右线排风口(24)连通于右线隧道(19);所述排风道位的中部通过左线排风口(16)连通于左线隧道(18);
所述自然风道靠近隧道的一端连通于左线隧道(1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线隧道共用的地下风机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道包括双线送风道(3)、双线送风联络风道(9)和右线送风联络风道(22);所述双线送风道(3)的一端连通于通风横洞(2),另一端连通于地下风机房(1);所述双线送风联络风道(9)的一端连通于地下风机房(1),另一端连通于右线送风联络风道(22);所述右线送风联络风道(22)的一端连通于双线送风联络风道(9),另一端连通于右线隧道(1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线隧道共用的地下风机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线送风联络风道(9)中间设置有隔离墙(13),所述隔离墙(13)平行于所述双线送风联络风道(9)的中轴线;所述隔离墙(13)靠近地下风机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廷彪郑国强邵林廖沛源袁松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