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引流用连接结构及负压引流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7824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负压引流用连接结构及负压引流器,该连接结构中,第一内管部和第二内管部形成L形,第一内管部的一端与外连接结构连接,另一端为封闭端,第二内管部的一端与第一内管部的靠近封闭端的侧壁连接,另一端用于与内管路连接,在第一内管部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侧引流孔,在第一内管部的封闭端设置有至少一个底引流孔,侧引流孔和底引流孔的通流截面面积均小于第一内管部的通流截面面积。采用该连接结构的负压引流器通过侧引流孔和底引流孔对连接结构位置附近的区域进行负压引流,消除了引流盲区,达到了更好地引流效果,从而可以起到更好地创面治疗效果,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负压引流用连接结构及负压引流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负压引流用连接结构及负压引流器。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医用创面负压引流装置,内管和外管均与海绵使用面平行,连接接头的内外接头处分别与引流管管身呈90°直角,在创面上贴敷负压引流海绵时,外管接头需要垂直于海绵使用面插入内管接头中。但是,负压引流的有效距离是3cm左右,超过这个距离,负压就会衰减,达不到有效引流,现有技术中由于负压引流时海绵中的液体通过内管上的通孔进入内管,并通过连接接头和外管引出,因此对海绵中液体的引流具有局限性,会在连接接头附近形成引流盲区,导致该区域内的液体无法很好的引流导出,影响负压引流对创面的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上述现状,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负压引流用连接结构,使用该连接结构的负压引流器可以达到更好地引流效果,从而提高创面治疗的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负压引流用连接结构,用于连通负压引流器中的内管路和外管路,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外连接结构和内连接结构,所述外连接结构的一端用于与所述外管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内连接结构的一端连接,所述内连接结构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内管路连接,所述内连接结构包括与所述外连接结构连接的第一内管部和用于与所述内管路连接的第二内管部,所述第一内管部和所述第二内管部形成L形,所述第一内管部的一端与所述外连接结构连接,另一端为封闭端,所述第二内管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内管部的靠近所述封闭端的侧壁连接,另一端用于与所述内管路连接,在所述第一内管部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侧引流孔,在所述第一内管部的封闭端设置有至少一个底引流孔,所述侧引流孔和所述底引流孔的通流截面面积均小于所述第一内管部的通流截面面积。优选地,所述侧引流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侧引流孔位于所述第一内管部的轴向的不同位置。优选地,多个所述侧引流孔在所述第一内管部的周向上为非均布设置。优选地,至少一个所述侧引流孔位于所述第二内管部与所述第一内管部的连接位置的相反侧。优选地,所述侧引流孔和/或所述底引流孔的孔壁与所述第一内管部的内壁和/或外壁之间设置弧形过渡。优选地,所述底引流孔的数量为一个,所述底引流孔位于所述封闭端的中心位置。优选地,所述第二内管部与所述内管路插接连接,所述内连接结构构造为,当所述内管路插入所述第二内管部时,所述内管路的内壁与所述内连接结构的内壁平滑过渡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内管部的内孔设置为阶梯孔,所述阶梯孔包括大径段和小径段,所述大径段与所述内管路的外壁相适配,所述小径段与所述内管路的内径相等。优选地,所述小径段与所述第一内管部的内孔平滑过渡连接。优选地,所述外连接结构包括与所述第一内管部连接的第一外管部和用于与所述外管路连接的第二外管部,所述第一外管部包括相连的锥形管和柱形管,所述锥形管的大径端与所述柱形管相连,且所述锥形管的大径端的外径大于所述柱形管的外径,所述柱形管的外壁沿径向凸出设置有环形凸起,所述第一内管部与所述第一外管部的连接端设置环形卡扣,所述环形卡扣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内管部的内径,所述环形卡扣卡入所述环形凸起与所述锥形管的大径端之间,所述锥形管穿过所述环形卡扣伸入所述第一内管部的内腔。优选地,所述锥形管的自由端的外径小于所述环形卡扣的内径。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内管部的轴向上,所述锥形管的自由端位于所述侧引流孔的远离所述封闭端的一侧。优选地,所述环形卡扣的轴向尺寸等于所述环形凸起与所述锥形管的大径端之间的轴向尺寸。优选地,所述第二外管部构造为L形弯管,所述柱形管的背离所述锥形管的一端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缺口,所述柱形管的背离所述锥形管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二外管部的一端并与其内壁粘贴连接,所述第二外管部通过所述缺口与所述第一外管部连通。优选地,在所述柱形管的周向上,所述缺口的尺寸小于或等于所述柱形管的尺寸的三分之一,且大于或等于所述连接管的尺寸的五分之一。优选地,所述柱形管与所述第二外管部在所述缺口的位置设置为平滑过渡连接。优选地,所述柱形管在所述缺口位置的断面构造为,由所述柱形管的外壁向内壁逐渐向远离所述缺口的几何中心的方向延伸。优选地,所述第二外管部为软管结构,所述第一外管部为硬管结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负压引流用连接结构,在连接结构附近的区域,液体通过侧引流孔和底引流孔进入连接结构内腔中,并通过负压引流到外管路排出,采用该连接结构的负压引流器通过侧引流孔和底引流孔对连接结构位置附近的区域进行负压引流,消除了引流盲区,达到了更好地引流效果,从而可以起到更好地创面治疗效果,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另一方面,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负压引流器,所述负压引流器包括如上述所述的连接结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负压引流器,包括上述的负压引流用连接结构,该负压引流器通过侧引流孔和底引流孔对连接结构位置附近的区域进行负压引流,消除了引流盲区,达到了更好地引流效果,从而可以起到更好地创面治疗效果,利于患者早日康复。附图说明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图中: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内连接结构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内连接结构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外连接结构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外连接结构的第一外管部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内连接结构;11、第一内管部;111、封闭端;112、侧引流孔;113、底引流孔;12、第二内管部;121、大径段;122、小径段;13、环形卡扣;2、外连接结构;21、第一外管部;211、柱形管;2111、缺口;212、锥形管;213、环形凸起;22、第二外管部;221、防滑纹。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描述,但是本技术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技术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为了避免混淆本技术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并没有详细叙述。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参考图1-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负压引流用连接结构以及包括该连接结构的负压引流器,该连接结构用于连通负压引流器中的内管路(图中未示出)和外管路(图中未示出),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负压引流用连接结构,用于连通负压引流器中的内管路和外管路,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外连接结构(2)和内连接结构(1),所述外连接结构(2)的一端用于与所述外管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内连接结构(1)的一端连接,所述内连接结构(1)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内管路连接,其特征在于,/n所述内连接结构(1)包括与所述外连接结构(2)连接的第一内管部(11)和用于与所述内管路连接的第二内管部(12),所述第一内管部(11)和所述第二内管部(12)形成L形,所述第一内管部(11)的一端与所述外连接结构(2)连接,另一端为封闭端(111),所述第二内管部(1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内管部(11)的靠近所述封闭端(111)的侧壁连接,另一端用于与所述内管路连接,在所述第一内管部(11)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侧引流孔(112),在所述第一内管部(11)的封闭端(111)设置有至少一个底引流孔(113),所述侧引流孔(112)和所述底引流孔(113)的通流截面面积均小于所述第一内管部(11)的通流截面面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负压引流用连接结构,用于连通负压引流器中的内管路和外管路,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外连接结构(2)和内连接结构(1),所述外连接结构(2)的一端用于与所述外管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内连接结构(1)的一端连接,所述内连接结构(1)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内管路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连接结构(1)包括与所述外连接结构(2)连接的第一内管部(11)和用于与所述内管路连接的第二内管部(12),所述第一内管部(11)和所述第二内管部(12)形成L形,所述第一内管部(11)的一端与所述外连接结构(2)连接,另一端为封闭端(111),所述第二内管部(1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内管部(11)的靠近所述封闭端(111)的侧壁连接,另一端用于与所述内管路连接,在所述第一内管部(11)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侧引流孔(112),在所述第一内管部(11)的封闭端(111)设置有至少一个底引流孔(113),所述侧引流孔(112)和所述底引流孔(113)的通流截面面积均小于所述第一内管部(11)的通流截面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引流孔(11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侧引流孔(112)位于所述第一内管部(11)的轴向的不同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侧引流孔(112)在所述第一内管部(11)的周向上为非均布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侧引流孔(112)位于所述第二内管部(12)与所述第一内管部(11)的连接位置的相反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引流孔(112)和/或所述底引流孔(113)的孔壁与所述第一内管部(11)的内壁和/或外壁之间设置弧形过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引流孔(113)的数量为一个,所述底引流孔(113)位于所述封闭端(111)的中心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管部(12)与所述内管路插接连接,所述内连接结构(1)构造为,当所述内管路插入所述第二内管部(12)时,所述内管路的内壁与所述内连接结构(1)的内壁平滑过渡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管部(12)的内孔设置为阶梯孔,所述阶梯孔包括大径段(121)和小径段(122),所述大径段(121)与所述内管路的外壁相适配,所述小径段(122)与所述内管路的内径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径段(122)与所述第一内管部(11)的内孔平滑过渡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绵水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泓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