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负压引流用连接结构及负压引流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负压引流用连接结构及负压引流器。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医用创面负压引流装置,内管和外管均与海绵使用面平行,连接接头的内外接头处分别与引流管管身呈90°直角,在创面上贴敷负压引流海绵时,外管接头需要垂直于海绵使用面插入内管接头中。但是,负压引流的有效距离是3cm左右,超过这个距离,负压就会衰减,达不到有效引流,现有技术中由于负压引流时海绵中的液体通过内管上的通孔进入内管,并通过连接接头和外管引出,因此对海绵中液体的引流具有局限性,会在连接接头附近形成引流盲区,导致该区域内的液体无法很好的引流导出,影响负压引流对创面的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上述现状,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负压引流用连接结构,使用该连接结构的负压引流器可以达到更好地引流效果,从而提高创面治疗的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负压引流用连接结构,用于连通负压引流器中的内管路和外管路,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外连接结构和内连接结构,所述外连接结构的一端用于与所述外管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内连接结构的一端连接,所述内连接结构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内管路连接,所述内连接结构包括与所述外连接结构连接的第一内管部和用于与所述内管路连接的第二内管部,所述第一内管部和所述第二内管部形成L形,所述第一内管部的一端与所述外连接结构连接,另一端为封闭端,所述第二内管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内管部的靠近所述封闭端的侧壁连接,另一端用于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负压引流用连接结构,用于连通负压引流器中的内管路和外管路,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外连接结构(2)和内连接结构(1),所述外连接结构(2)的一端用于与所述外管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内连接结构(1)的一端连接,所述内连接结构(1)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内管路连接,其特征在于,/n所述内连接结构(1)包括与所述外连接结构(2)连接的第一内管部(11)和用于与所述内管路连接的第二内管部(12),所述第一内管部(11)和所述第二内管部(12)形成L形,所述第一内管部(11)的一端与所述外连接结构(2)连接,另一端为封闭端(111),所述第二内管部(1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内管部(11)的靠近所述封闭端(111)的侧壁连接,另一端用于与所述内管路连接,在所述第一内管部(11)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侧引流孔(112),在所述第一内管部(11)的封闭端(111)设置有至少一个底引流孔(113),所述侧引流孔(112)和所述底引流孔(113)的通流截面面积均小于所述第一内管部(11)的通流截面面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负压引流用连接结构,用于连通负压引流器中的内管路和外管路,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外连接结构(2)和内连接结构(1),所述外连接结构(2)的一端用于与所述外管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内连接结构(1)的一端连接,所述内连接结构(1)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内管路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连接结构(1)包括与所述外连接结构(2)连接的第一内管部(11)和用于与所述内管路连接的第二内管部(12),所述第一内管部(11)和所述第二内管部(12)形成L形,所述第一内管部(11)的一端与所述外连接结构(2)连接,另一端为封闭端(111),所述第二内管部(1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内管部(11)的靠近所述封闭端(111)的侧壁连接,另一端用于与所述内管路连接,在所述第一内管部(11)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侧引流孔(112),在所述第一内管部(11)的封闭端(111)设置有至少一个底引流孔(113),所述侧引流孔(112)和所述底引流孔(113)的通流截面面积均小于所述第一内管部(11)的通流截面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引流孔(11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侧引流孔(112)位于所述第一内管部(11)的轴向的不同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侧引流孔(112)在所述第一内管部(11)的周向上为非均布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侧引流孔(112)位于所述第二内管部(12)与所述第一内管部(11)的连接位置的相反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引流孔(112)和/或所述底引流孔(113)的孔壁与所述第一内管部(11)的内壁和/或外壁之间设置弧形过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引流孔(113)的数量为一个,所述底引流孔(113)位于所述封闭端(111)的中心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管部(12)与所述内管路插接连接,所述内连接结构(1)构造为,当所述内管路插入所述第二内管部(12)时,所述内管路的内壁与所述内连接结构(1)的内壁平滑过渡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管部(12)的内孔设置为阶梯孔,所述阶梯孔包括大径段(121)和小径段(122),所述大径段(121)与所述内管路的外壁相适配,所述小径段(122)与所述内管路的内径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径段(122)与所述第一内管部(11)的内孔平滑过渡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绵水,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泓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