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铁路隧道中心水沟施工的模板台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6729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5 21: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铁路隧道中心水沟施工的模板台车,包括:承重系统、提升系统、模板系统、支撑系统以及行走系统;承重系统用于承力,提升系统一端与承重系统连接,另一端与模板系统连接;模板系统包括U型钢板,且U型钢板两端向外侧延伸有台肩,U型钢板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侧模板,台肩上设置有水平支座;水平支座上固定有若干第一固定块,第一固定块与横梁相对设置,手拉葫芦的另一端与第一固定块连接;支撑系统位于U型钢板内壁两侧,行走系统位于承重系统的底部,带动整个模板台车进行行走,该模板台车性能良好,结构合理,工作效率高,可明显提升施工进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铁路隧道中心水沟施工的模板台车
本技术属于隧道中心水沟施工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铁路隧道中心水沟施工的模板台车。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中国高速铁路工程将步入一个新的台阶,作为中国面向世界的一张名片,必须坚持做好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全面发展,不断创新,不断优化才能将中国高速铁路施工技术引向世界各个角落。随着整个施工线机械化配套的形成,加之建设单位对结构物实体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中心水沟的开始施工迫在眉睫,目前国内隧道领域内设计、制造的模板已不足以满足机械化快速施工的要求,制作、设计一种高效施工中心水沟的模板台车已是必然趋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铁路隧道中心水沟施工的模板台车。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铁路隧道中心水沟施工的模板台车,包括:承重系统、提升系统、模板系统、支撑系统以及行走系统;其中,所述承重系统包括:若干门架、底纵梁以及顶纵梁;其中,所述门架包括:横梁、立柱以及门架斜撑,所述立柱垂直设置于所述横梁两端,所述门架斜撑一端固定于所述横梁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立柱上;所述顶纵梁垂直设置于所述横梁顶部的中间位置,且与若干所述横梁连接,所述底纵梁垂直设置于所述立柱底部,且与若干所述立柱连接;所述底纵梁底部固定设置有所述行走系统。所述提升系统由两个手拉葫芦组成,其一端与所述横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模板系统连接;所述模板系统包括U型钢板,且U型钢板两端向外侧延伸有台肩,所述U型钢板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侧模板,所述台肩上设置有水平支座;所述水平支座上固定有若干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与所述横梁相对设置,所述手拉葫芦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块连接;所述支撑系统为上下设置的两个双向丝杠,均水平固定在所述U型钢板内壁两侧,且所述丝杠通过螺纹套管连接;所述行走系统包括行走马达、轨道轮以及钢轨;所述行走马达固定在所述底纵梁底部,所述轨道轮通过所述行走马达驱动,且所述轨道轮位于所述钢轨上且可沿所述钢轨滚动。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水平支座由三个槽钢拼接而成。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U型钢板内设置有加固组件,所述加固组件包括:竖向槽钢、纵向槽钢以及底板槽钢;所述竖向槽钢和所述纵向槽钢呈若干T字型焊接在所述U型钢板的两侧内壁上,所述底板槽钢焊接在所述U型钢板的底部内壁上。在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若干模板斜撑和与其对应的若干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二固定块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块之间的所述水平支座上,所述模板斜撑固定在所述底纵梁上,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固定块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提供的该模板台车性能良好,结构合理,工作效率高,可明显提升施工进度;2、本技术的模板台车支撑加固简便,采用自行液压系统,无需其他设备辅助行走,整个工序仅需4人即可完成全部施工内容,同时机械化施工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3、本技术的水沟模板采用整体式钢模板,并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混凝土捣固到位,无蜂窝、斑点、错台现象发生,表面光滑、平整。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中模板台车的横断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中模板台车的纵断面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中模板台车中模板系统的侧视剖视图。附图标记:1-承重系统;2-提升系统;3-模板系统;4-支撑系统;5-行走系统;6-模板斜撑;7-第二固定块;8-填充面;11-门架;12-底纵梁;13-顶纵梁;111-横梁;112-立柱;113-门架斜撑;21-手拉葫芦;31-“U”型钢板;32-侧模板;33-第一固定块;34-竖向槽钢;35-纵向槽钢;36-底板槽钢;37-水平支座;51-行走马达;52-轨道轮;53-钢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请同时参见图1~图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铁路隧道中心水沟施工的模板台车,该模板台车具体包括:承重系统1、提升系统2、模板系统3、支撑系统4以及行走系统5,其中,承重系统1为主要承力装置,包括:若干门架11、底纵梁12以及顶纵梁13;其中,门架11包括:横梁111、立柱112以及门架斜撑113,立柱112通过螺栓垂直固定于横梁111两端,门架斜撑113一端通过螺栓固定于所述横梁111上,另一端通过螺栓固定于立柱112上,用于稳固整个门架11,顶纵梁13垂直设置于横梁111顶部的中间位置,且与若干横梁111螺栓固定连接,两个底纵梁12分别垂直设置于横梁111两端立柱112的底部,且与若干立柱112螺栓固定连接;底纵梁12底部通过螺栓连接有行走系统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设置了六个门架11,采用H180×180钢拼装而成,相邻两个门架11之间间距为420mm,顶纵梁13的长度为21m,两根底纵梁12的长度均为24m,横梁111的长度为2m,底纵梁的高度为0.8m。进一步地,提升系统2由两个手拉葫芦21组成,其一端均通过螺栓固定在横梁111上,另一端与模板系统3连接;该提升系统2可将模板系统3提升至填充面8以上方便行走及打磨。进一步地,模板系统3包括整体式U型钢板31,且U型钢板31两端向外延伸有台肩,U型钢板31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侧模板32,“台肩上设置有水平支座37,该水平支座37由三个槽钢拼接而成;该水平支座37上焊接有若干第一固定块33,第一固定块33与横梁111相对设置,第一固定块33中间设置有孔,手拉葫芦21的另一端通过孔与第一固定块33连接,通过手拉葫芦21进行提升,灵活方便,且维修容易。侧模板32位于U型钢板31两侧的填充面8上,侧模板32与U型钢板31之间的距离为待浇筑的宽度,主要用于为混凝土定位,从而使中心水沟浇筑成功。进一步地,侧模32的高度为32~35cm,中心水沟浇筑的混凝土的高度高于填充面830cm,主要是因为施工期间中心水沟两侧填充面8上需要行车,会导致填充面8不平,后期施工不好控制,因此,在整个隧道贯通后再浇筑中心水沟两侧填充面8至中心水沟顶端,保证中心水沟两侧填充面8的平整度。进一步地,U型钢板31的长度为21~24m,厚度为3~5m,相邻两个门架11的距离为400~420cm,在本技术实施例中,U型钢板31的长度为24m,厚度为5m,两个门架11的距离为420cm,单次施工长度为24m,更有益于保持线型符合要求。进一步地,U型钢板31内设置有加固组件,该加固组件包括:竖向槽钢34、纵向槽钢35以及底板槽钢36;竖向槽钢34和纵向槽钢35呈若干T字型焊接在U型钢板31的两侧内壁上,底板槽钢36焊接在U型钢板31的底部内壁上,通过增加加固组件后,该U型钢板31可以满足反复使用100次不被破坏。进一步地,支撑系统4位于U型钢板31内壁两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铁路隧道中心水沟施工的模板台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承重系统、提升系统、模板系统、支撑系统以及行走系统;其中,/n所述承重系统包括:若干门架、底纵梁以及顶纵梁;所述门架包括:横梁、立柱以及门架斜撑,所述立柱垂直设置于所述横梁两端,所述门架斜撑一端固定于所述横梁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立柱上;所述顶纵梁垂直设置于所述横梁顶部的中间位置,且与若干所述横梁连接,所述底纵梁垂直设置于所述立柱底部,且与若干所述立柱连接;所述底纵梁底部固定设置有所述行走系统;/n所述提升系统由两个手拉葫芦组成,其一端与所述横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模板系统连接;/n所述模板系统包括U型钢板,且所述U型钢板两端向外侧延伸有台肩,所述U型钢板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侧模板,所述台肩上设置有水平支座;所述水平支座上固定有若干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与所述横梁相对设置,所述手拉葫芦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块连接;/n所述支撑系统为上下设置的两个双向丝杠,均水平固定在所述U型钢板内壁两侧,且所述丝杠通过螺纹套管连接;/n所述行走系统包括行走马达、轨道轮以及钢轨;所述行走马达固定在所述底纵梁底部,所述轨道轮通过所述行走马达驱动,且所述轨道轮位于所述钢轨上且可沿所述钢轨滚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铁路隧道中心水沟施工的模板台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承重系统、提升系统、模板系统、支撑系统以及行走系统;其中,
所述承重系统包括:若干门架、底纵梁以及顶纵梁;所述门架包括:横梁、立柱以及门架斜撑,所述立柱垂直设置于所述横梁两端,所述门架斜撑一端固定于所述横梁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立柱上;所述顶纵梁垂直设置于所述横梁顶部的中间位置,且与若干所述横梁连接,所述底纵梁垂直设置于所述立柱底部,且与若干所述立柱连接;所述底纵梁底部固定设置有所述行走系统;
所述提升系统由两个手拉葫芦组成,其一端与所述横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模板系统连接;
所述模板系统包括U型钢板,且所述U型钢板两端向外侧延伸有台肩,所述U型钢板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侧模板,所述台肩上设置有水平支座;所述水平支座上固定有若干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与所述横梁相对设置,所述手拉葫芦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块连接;
所述支撑系统为上下设置的两个双向丝杠,均水平固定在所述U型钢板内壁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尚学田佳肖华王雷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一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