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公交车用下车门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58113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5 21:06
一种公交车用下车门铃,包括门铃本体,所述门铃本体嵌入设置在扶手内,所述门铃本体内设置有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与电源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门铃本体直接嵌入在扶手上,体型较小,美观、不占用空间、不剐蹭到人;外形新颖独特、能吸引乘客;门铃连接电源,可以发光,吸引乘客,还能达到美化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公交车用下车门铃
本技术属于门铃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公交车用下车门铃。
技术介绍
公司现有的各型号公交车乘客下车门铃普遍存在如下问题:1、体型较大、占用空间且不美观,还容易剐蹭到人;2、外形丑陋、不新颖独特、不能吸引乘客的眼球;3、门铃本体不具备亮灯提醒的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公交车用下车门铃,以解决体型较大,占用空间,容易剐蹭到人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种公交车用下车门铃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公交车用下车门铃,包括门铃本体,所述门铃本体嵌入设置在扶手内,所述门铃本体内设置有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与电源电性连接。在本技术中,优选的,所述门铃本体包括嵌入设置在所述扶手内的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内套设有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间夹持设置有伸缩组件。在本技术中,优选的,所述第一本体远离第二本体的一端设置螺纹孔,螺钉通过螺纹孔将所述门铃本体固定在所述扶手上。在本技术中,优选的,所述伸缩组件为压缩弹簧。在本技术中,优选的,所述第二本体中部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中贯穿设置发光组件。在本技术中,优选的,所述发光组件包括贯穿设置在所述通孔中的小灯,所述小灯靠近所述第一本体的一端设置多个第一线束,所述第一线束的另一端设置有动触点。在本技术中,优选的,所述发光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扶手内的多个第二线束,所述第二线束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动触点相对应的静触点。在本技术中,优选的,所述压缩弹簧套设在第一线束上,并带动所述第一线束在水平方向上做往复运动。在本技术中,优选的,所述第二本体内设置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与动触点相抵触。在本技术中,优选的,所述第二本体为心形。本技术的一种公交车用下车门铃具有以下优点:心形按钮直接嵌入在扶手上,体型较小,美观、不占用空间、不剐蹭到人;外形新颖独特、能吸引乘客;门铃连接电源,可以发光,吸引乘客,还能达到美化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公交车用下车门铃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公交车用下车门铃的部分剖视图;图3为图2的部分拆分图;图4为本技术的一种公交车用下车门铃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拆分图;图5为本技术的一种公交车用下车门铃的发光组件和压缩弹簧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一种公交车用下车门铃的发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实施例2中一种公交车用下车门铃结的第二本体和部分发光组件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实施例2中一种公交车用下车门铃的第二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说明:1、门铃本体;101、第一本体;102、第二本体;103、压缩弹簧;2、扶手;3、发光组件;301、小灯;302、第一线束;303、动触点;304、第二线束;305、静触点;4、螺纹孔;5、通孔;6、支撑柱。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一种公交车用下车门铃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本技术的设计心形按钮直接嵌入在扶手上,体型较小,美观、不占用空间、不剐蹭到人;门铃连接电源,可以发光,吸引乘客,还能达到美化效果。实施例1:如图1-图6所示一种公交车用下车门铃,包括门铃本体1,所述门铃本体1嵌入设置在扶手2内,不占用空间、不剐蹭到人,所述门铃本体1内设置有发光组件3,所述发光组件3与电源电性连接,吸引乘客,还能达到美化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门铃本体1包括嵌入设置在所述扶手2内的第一本体101,所述第一本体101内套设有第二本体102,所述第一本体101和第二本体102间夹持设置有伸缩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本体101远离第二本体102的一端设置螺纹孔4,螺钉通过螺纹孔4将所述门铃本体1固定在所述扶手2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伸缩组件为压缩弹簧103。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本体102中部设置有通孔5,所述通孔5中贯穿设置发光组件3。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发光组件3包括贯穿设置在所述通孔5中的小灯301,所述小灯301靠近所述第一本体101的一端设置多个第一线束302,所述第一线束302的另一端设置有动触点303。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发光组件3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扶手2内的多个第二线束304,所述第二线束304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动触点303相对应的静触点305。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压缩弹簧103套设在第一线束302上,并带动所述第一线束302在水平方向上做往复运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线束302为L型。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本体102为心形,体型较小,美观。实施例2:如图7-图8所示所述第二本体102内设置有支撑柱6,所述支撑柱6与第二本体102一体成型,所述支撑柱6与动触点303相抵触,当乘客按压所述第二本体102时,所述支撑柱6按压所述动触点303向静触点305方向移动。工作原理:当乘客需要下车时,手动按压第二本体102,第二本体102将在压力的作用下向第一本体101靠近,同时挤压弹簧,进一步带动第一线束302和动触点303向静触点305靠近,直至动触点303与静触点305相接触,此时小灯301通电成功,亮起;当乘客撤销按压,压缩弹簧103恢复形变,驱动第一线束302和动触点303远离第二线束304和静触点305,此时电路断开,小灯301熄灭。可以理解,本技术是通过一些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的,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另外,在本技术的教导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修改以适应具体的情况及材料而不会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本技术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所有落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公交车用下车门铃,包括门铃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门铃本体(1)嵌入设置在扶手(2)内,所述门铃本体(1)内设置有发光组件(3),所述发光组件(3)与电源电性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公交车用下车门铃,包括门铃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门铃本体(1)嵌入设置在扶手(2)内,所述门铃本体(1)内设置有发光组件(3),所述发光组件(3)与电源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交车用下车门铃,其特征在于,所述门铃本体(1)包括嵌入设置在所述扶手(2)内的第一本体(101),所述第一本体(101)内套设有第二本体(102),所述第一本体(101)和第二本体(102)间夹持设置有伸缩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公交车用下车门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101)远离第二本体(102)的一端设置螺纹孔(4),螺钉通过螺纹孔(4)将所述门铃本体(1)固定在所述扶手(2)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公交车用下车门铃,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组件为压缩弹簧(10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公交车用下车门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102)中部设置有通孔(5),所述通孔(5)中贯穿设置发光组件(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华彭金磊林水春白小平黄闪明
申请(专利权)人: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