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降低冻融区稻田面源污染的调控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稻田面源污染防控
,涉及一种降低冻融区稻田面源污染的调控方法。
技术介绍
我国面源污染问题日趋得到改善,但稻田面源污染仍然严峻,存在秸秆还田利用率低、肥料施用不合理、田间种植结构单一、稻田排水现象普遍等现象,大部分氮磷通过径流、淋溶、侧渗等途径进入地表水或地下水,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尤其是我国北方春季普遍存在冻融交替期现象,土壤耕层(0~20cm)白天融化,夜晚再度冻结,土壤下层(20cm以下)尚未解冻,特别容易破坏土壤的物理结构,形成了地表裂痕并增加了土壤的可溶性氮和可溶性磷浓度,加之春季冻融交替产生的冻融水容易造成氮磷地表径流和地下淋溶流失。目前,公开发表防控农业面源污染的专利成果较多。如CN104355410B公开了一种控制稻田面源污染的生态拦截阻断系统,主要针对沟渠的侧壁和沟渠底部铺设孔砖并种植绿化植物进行生态沟渠建设,稻田末端的稻田湿地和生态沟渠形成生态拦截阻断系统,达到稻田污染少排的目的。CN202610035U公开了氮磷拦截治理农业污染的生态沟渠,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降低冻融区稻田面源污染的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春季冻融交替期采用肥料调控替代结合顶凌秸秆还田和深翻浅旋作业,泡田前修建田埂增加扩容,水稻插秧后在田埂上和排灌沟渠两侧种植单行或双行豆科作物,灌溉时进行水位控制减少稻田排水,并结合稻田尾水进行混合循环灌溉,施肥时避开降雨且避免排水,水稻收获后秸秆留茬覆盖还田。/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降低冻融区稻田面源污染的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春季冻融交替期采用肥料调控替代结合顶凌秸秆还田和深翻浅旋作业,泡田前修建田埂增加扩容,水稻插秧后在田埂上和排灌沟渠两侧种植单行或双行豆科作物,灌溉时进行水位控制减少稻田排水,并结合稻田尾水进行混合循环灌溉,施肥时避开降雨且避免排水,水稻收获后秸秆留茬覆盖还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低冻融区稻田面源污染的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肥料调控替代是指在当地常规化学施肥量的基础上减少化学肥料投入量的10%~40%;当地常规化学施肥量为:氮肥N:150~270kg/hm2、磷肥P5O2:45~90kg/hm2、钾肥K2O:45~90kg/hm2,施肥方式是指结合秸秆深翻还田时将化学肥料一次性深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降低冻融区稻田面源污染的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肥料调控替代是指作物秸秆、有机肥料和长效型肥料替代部分无机肥料;或者,作物秸秆和长效型肥料替代部分无机肥料;或者,有机肥料和长效型肥料替代部分无机肥料;具体替代比例如下:
在作物全量秸秆还田条件下,作物秸秆替代无机氮肥10%~20%、无机磷肥10%~15%、无机钾肥20%~30%;
在施用有机肥料1500~3000kg/hm2条件下,有机肥料替代无机氮、磷、钾肥各20%~40%;
在施用长效型肥料条件下,长效型肥料替代全部无机氮肥,并可下调10%~20%氮肥施用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低冻融区稻田面源污染的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凌秸秆还田和深翻浅旋作业是指在冻融生产区,于春季冻融交替期融化层在15~20cm时,在水稻秸秆留茬覆盖基础上撒施全部肥料,然后用铧式旋转犁将地表全部秸秆翻压至15~20cm入土,形成入土层,再用旋耕机进行浅旋至地表以下10~15cm整地,形成整地层;在入土层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牛世伟,王娜,张鑫,宫亮,徐嘉翼,隋世江,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