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相可控硅扁桥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36205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3 03: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整流扁桥只能整流二无法控制整流桥的交流输入或直流输出的问题,提供一种单相可控硅扁桥,属于半导体整流技术领域,包括第一金属片、第二金属片、第三金属片、第四金属片,控制引脚和负向输出引脚,所述第一金属片、第二金属片上分别固定连接有一个输入引脚,第三金属片上固定连接有一个正向输出引脚,所述第一金属片、第二金属片上均固定连接有一个第一二极管芯片和第二二极管芯片,所述第四金属片上固定连接有一个可控硅芯片,所述可控硅芯片的A极和第四金属片连接,所述可控硅芯片的K极和所述第三金属片通过跳线三连接,所述可控硅芯片的G极通过跳线四和控制引脚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单相可控硅扁桥
本技术属于半导体整流
,具体涉及一种单相可控硅扁桥。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整流扁桥模块,如专利申请号为专利申请号为CN201420091672.3,专利名称为一种整流扁桥模块的专利,包括金属引线框架、金属连接片及单向导电芯片,金属引线框架具有四条引线脚、两引线架及两凸台,第一、二、三、四引线脚依次排列,第一、四引线脚分别与两引线架连成一体,第二、三引线脚分别与两凸台连成一体;金属连接片呈片状,每一连接片第一端各通过一单向导电芯片分别与两引线架焊接,每一连接片第二端分别与两凸台相贴并焊接;引线架、凸台、单向导电芯片及连接片封装在绝缘壳体内。功能比较单一,都只有整流功能,而无法控制交流输入端或直流输出端的整流电流。如果需要对整流输出电流进行控制,则一般还需要在整流桥前加一个交流型固态继电器控制整流桥的交流输入,进而控制整流桥的交流输出。增加了成本和体积,同时还需要额外接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整流扁桥只能整流二无法控制整流桥的交流输入或直流输出的问题,提供一种单相可控硅扁桥,该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单相可控硅扁桥,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金属片(1)、第二金属片(2)、第三金属片(3)、第四金属片(4),控制引脚(5)和负向输出引脚(6),所述第一金属片(1)、第二金属片(2)上分别固定连接有一个输入引脚(7),第三金属片(3)上固定连接有一个正向输出引脚(8),所述第一金属片(1)、第二金属片(2)上均固定连接有一个第一二极管芯片(91)和第二二极管芯片(92),所述第一金属片(1)上的第一二极管芯片(91)的K极端面与第一金属片(1)连接,所述第一金属片(1)上的第二二极管芯片(92)的A极端面与第一金属片(1)连接,所述第二金属片(2)上的第一二极管芯片(91)的K极端面与第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相可控硅扁桥,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金属片(1)、第二金属片(2)、第三金属片(3)、第四金属片(4),控制引脚(5)和负向输出引脚(6),所述第一金属片(1)、第二金属片(2)上分别固定连接有一个输入引脚(7),第三金属片(3)上固定连接有一个正向输出引脚(8),所述第一金属片(1)、第二金属片(2)上均固定连接有一个第一二极管芯片(91)和第二二极管芯片(92),所述第一金属片(1)上的第一二极管芯片(91)的K极端面与第一金属片(1)连接,所述第一金属片(1)上的第二二极管芯片(92)的A极端面与第一金属片(1)连接,所述第二金属片(2)上的第一二极管芯片(91)的K极端面与第二金属片(2)连接,所述第二金属片(2)上的第二二极管芯片(92)的A极端面与第二金属片(2)连接,所述第一金属片(1)上的第一二极管芯片(91)的A极、第二金属片(2)上的第一二极管芯片(91)的A极和所述负向输出引脚(6)通过跳线一(10)串联连接,所述第一金属片(1)上的第二二极管芯片(92)的K极、第二金属片(2)上的第二二极管芯片(92)的K极和所述第四金属片(4)通过跳线二(11)串联连接;所述第四金属片(4)上固定连接有一个可控硅芯片(12),所述可控硅芯片(12)的A极和第四金属片(4)连接,所述可控硅芯片(12)的K极和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兵施健媛朱真君朱云杰朱秀珍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固驰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