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付朝尚专利>正文

开发利用冬水田晚秋光热资源——双季水稻高稳产配套栽培技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33 阅读:2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据对气象资料分析,结合实际提出把双季晚稻安全授粉终日确定在日最高气温回落到每日有2小时以上在23℃以上之临界日。(由于资料限制可把历年气温表现不稳定地区的晚稻授粉终日确定在日平均气温在23℃以上且该平均气温有代表性的临界日,把历年气温表现较稳定地区的晚稻授粉终日安排在日最高气温稳定在23℃以上之临界日。)。(*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稻栽培
,其适合于双季稻区的划分和双季稻种植。尤其适合于原已种植双季稻北界(南半球为南界以南)以北一定范围内的平坝丘陵(尤其浅丘区)。
技术介绍
关于水稻种植我国已有几千年历史,积累了不少高产经验并形成了系统理论与技术。如“扶苗促根法”、“三黄三黑理论”、“稀少平栽培法”、“分厢撒播栽培法”,在日本引进“旱育秧技术”等等,这些理论与技术以各自不同的角度研究了水稻高产或低耗栽培技术,其各有优缺点。近来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提出了“早、稀、稳栽培法”,其特征为高产、高耗、高风险。细酌其全套技术许多地方与实际不符,表现出许多缺点,高耗还不一定高产,风险很高,至少50%以上年数产量很低。其与实际不符的地方如早稻提早8-10天播种便提早5-6天成熟既不符合实际也不符合有效积温法则;晚稻两段育秧第一段每亩秧田播种7-8千克,2周后移栽,移栽规格为3×3厘米,则移栽后更密播种时更稀,故应与实际不符。其缺点表现在①早稻8℃时播种夜间温低且时间会较长易烂种烂芽;②早稻采用隔层肥泥法用河沙或细煤灰做隔层,其孔隙大不能保温且成本很高;③晚稻采用两段育秧费工费时;④全田茎蘖达预定有效穗85-90%时晒田,尽管轻晒对分蘖影响不大,但实际上晒田程度很难控制,其技术要求晒天的几天中间隙灌水,如不是自流灌区是很难办到的;⑤晚稻齐穗期安排在最高气温23℃,平均气温20℃时,实际授粉时很多小花在最高气温23℃以下(平均气温20℃以下),因平均最高气温23℃时已有约50%天数最高气温在23℃以下,授粉受影响结实率很低,产量低,尽管有少数年份气温回落慢也可获较高产量,但其概率较低。其高产的风险达70-80%。正由于关于晚稻安全齐穗期确定在最高气温23℃(平均气温20℃)是不切实际不能确保结实的理论,从而一直困惑着人们对种植双季稻的探索,常常以失败告终。表面上看宜种区域宽而实际上一些地区因种植失败而未发展起来。采用本技术后宜种双季稻区域实际比原种双季稻区域还要宽。尽管我国对水稻栽培理论与技术有很深研究,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但就改变晚稻安全齐穗为控制安全授粉,提高晚稻授粉结实率方面一直是一个空白,为了充分利用晚秋光热资源,开发利用冬水田变光热资源为食物资源,本人通过调查研究和结合本人经验专利技术了关于提高晚稻结实率的方法并配以高稳产配套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从如何提高晚稻结实率和如何扩宽双季水稻的实际种植面积的角度入手,提出了把双季晚稻安全授粉终日安排在日最高气温稳定在23℃以上时间不少于2小时以上之临界日,从而应重新划定宣种植双季稻的区域,即把原已种植双季稻北界以北(南半球为原已种双季稻南界以南)一定范围内的平坝丘陵(尤其浅丘)区划为了宣种双季稻地区,并配以配套技术确保这些地区种植双季稻能成功,以种植一季中稻增产30-45%,从而促进我国水稻总产的增加,也可增加财政收入,为21世纪农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专利技术的技术思路①双季晚稻安全授粉终日的确定据水稻授粉受精需23℃以上气温,一朵小花开花授粉受精时间要一个半小时,晚稻大多在11至13时开花,遇冷凉天气可延至14-16时,而日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3-14时,故提出把安全授粉终日确定在日最高气温稳定在23℃以上的时间不少于2小时的临界日。从而修正了原把安全齐穗期确定为日最高温23℃(历年平均最高温)的不切实际理论(因齐穗后还需8天左右才完成整块田授粉,且历年平均最高温23℃之日已有50%左右的年数日最高温在23℃以下)。②宜种植双季稻地区划分由于依据日均温回升至12℃与该地安全授粉终日之间天数与早熟早稻在该地区表现的全生育期的差数是否大于50天,尽管把授粉期提前了但同时又采用了预留秧田播种晚稻来扩宽双季稻区,所以新依据划分双季稻区范围更宽。③品种搭配以充分利用当地光热资源,提高单产又确保稳产为度。④稳产本技术以稳产为主要出发点,高产是相对于中稻而言,且以稳产为基础。处理稳产与高产关系就象处理质量与数量关系一样,没有稳产就谈不上总体上的高产。⑤简化轻型低耗其为本技术的另一个重要出发点。早稻采用地膜覆盖育中苗秧,其利用水田现有光热资源,不象旱育秧有水田不用反而用本来非常紧缺的旱地。实践证明旱育秧也不能促使水稻增产。地膜水田育中苗是多年实践证明易被群众接受的技术。晚稻免耕易保证移栽密度,克服季节紧的矛盾,耗工量少降低了成本又有利于水土保持。本法成本低每亩耕地比“早稀稳法”少投入100多元;本法采用免耕比习惯法少投入30元。⑥无公害病、虫、草、鼠防治据田间发生情况进行防治,能挑治的尽量挑治,适当减少施药面积和施药次数,选择药剂时选择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所许可施用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产的稻谷易达到无公害农产品要求。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1、合理确定晚稻安全授粉终日把晚稻安全授粉终日确定在日最高气温稳定在23℃以上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临界日。(由于资料限制可把历年气温表现不稳定地区的晚稻授粉终日确定在历年平均气温在23℃以上且该平均气温有代表性的临界日,把历年气温表现较稳定地区的晚稻授粉终日确定在日最高气温稳定在23℃以上之临界日。)2、合理选择和搭配双季早晚稻品种依据平均气温回升到通过12℃之日起至最高气温回落到稳定在日最高气温不少于2小时在23℃以上的临界日之间的天数与早熟早稻在该地区表现全生育期的差数的长短选择适宜的早晚稻品种和适宜的复种方式。如四川内江平均气温回升到12℃至气温回落到日最高气温稳定在不少于2小时在23℃以上的临界日之间天数为186天(由于资料限制以平均气温23℃且该平均气温有代表性的临界日确定为晚稻安全授粉终日),目前早熟早稻在四川内江表现120天左右,因此晚稻移栽到授粉结束只有66天,而晚稻移栽时不能拔节,所以宜作早稻品种较少,晚稻又必须采用预留秧田育秧移栽,且季节较紧。而四川泸州则宜作早稻品种数多即可用生育期长一些也可用生育期短一些的品种作早稻,而晚稻移栽时季节也不那么紧。3、秧田准备据早晚稻品种的分蘖特性、秧龄长短及当地宜种密度和复种方式确定。一般早稻每亩本田需秧田0.2至0.3亩,早稻收后播种晚稻的一般采用育中苗(这样能提早移栽,减少本田空闲时间),每亩本田需秧田0.15至0.2亩,预留秧田育长龄秧或大苗的每亩本田需秧田0.25至0.3亩,预留秧田育中苗每亩本田仍需秧田0.15至0.2亩。4、适宜播种期早稻于日平均气温回升到平均气温在12℃时,早稻收后播种晚稻的应于早稻收后及时整地播种晚稻。需预留秧田播种晚稻的应为适宜移栽临界日期减去秧龄所在的日期,秧龄为该晚稻品种在当地表现的全生育期减去75天左右,适宜移栽临界日为当地气温回落到稳定在日最高气温不少于2小时以上的时间在23℃以上之临界日减去50天所在的日期。如四川内江安全授粉终日为9月10日则移栽临界日为7月22日,若一晚稻品种在四川内江表现135天则秧龄为60天,所以宜播种日期为5月23日。5、用种量及育秧方式早晚稻用种量据品种特性和当地宣种密度及复种方式而定,一般早稻每亩本田用种3至5千克,晚稻每亩本田用种0.6至1千克,早稻宜选用地膜育秧。晚稻宜采用露地育秧。早稻收后播种晚稻的宜育中苗秧,预留秧田播种晚稻的宜育长龄秧或大苗秧。早稻采用分厢定量均匀撒播;晚稻宣采用72厘米×78厘米即6×6厘米156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要求保护的范围是1、据对气象资料分析,结合实际提出把双季晚稻安全授粉终日确定在日最高气温回落到每日有2小时以上在23℃以上之临界日。(由于资料限制可把历年气温表现不稳定地区的晚稻授粉终日确定在日平均气温在23℃以上且该平均气温有代表性的临界日,把历年气温表现较稳定地区的晚稻授粉终日安排在日最高气温稳定在23℃以上之临界日。)2、双季早晚稻配套栽培技术①合理选择和搭配双季早晚稻品种依据平均气温回升到12℃之日起至最高气温回落到稳定在最高气温每日不少于2小时在23℃以上的临界日之间的天数与早熟早稻在该地区表现全生育期的差数的长短选择适宜的早晚稻品种和适宜的复种方式。如果早熟早稻收获后,播种早熟双季晚稻不能在日最高气温稳定在每日有2小时以上在23℃以上时完成授粉过程则可采用预留秧田的复种方式进行种植双季晚稻。选择和搭配原则是较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实现全年高产稳产,又能保证双季晚稻在安全授粉终日前完成扬花授粉过程。②秧田准备据品种分蘖特性,秧龄长短及当地种植密度和复种方式确定。一般早稻每亩本田需秧田0.2至0.3亩;早稻收后播种晚稻的一般采用育中苗,每亩本田需秧田0.15至0.2亩,预留秧田育长龄秧的每亩本田需秧田0.25至0.3亩,若育中苗秧仍为每亩本田需秧田0.15至0.2亩。③适宜播种期早稻于日平均气温回升到平均气温达12℃时。早稻收后播种晚稻的应于早稻收后及时整地播种晚稻;需预留秧田播种晚稻的应为适宜移栽临界日期减去秧龄所在的日期,秧龄为该晚稻品种在当地表现的全生育期减去75天左右,适宜移栽临界日期为当地气温回落到稳定在日最高气温不少于2小时以上的时间在23℃以上之临界日减去50天所在的日期。若晚稻品种全生育期较短或没有较充分利用晚秋光热资源,可适当推迟晚稻播期,也可选用晚稻全生育期较长一点的品种。④用种量及育秧方式早晚稻用种量据品种特性和当地宜种密度及复种方式而定。一般早稻每亩本田用种3至5千克,晚稻每亩本田用种0.6至1千克。早稻宜选用地膜覆盖育中苗秧,晚稻宜采用露地育秧。早稻收后播种晚稻的宜育中苗秧,预留秧田播种晚稻的宜育长龄秧或大苗秧。早稻采用分厢定量均匀撒播;晚稻宜采用72厘米×78厘米即6×6厘米156孔(不算边框)或77厘米×70厘米即7×7厘米110孔的摆播器播种。秧田距本田较远的可在晚稻三叶期施用多效唑促矮化和分蘖。⑤合理施肥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朝尚
申请(专利权)人:付朝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