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清理的管壳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3287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3 03: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便于清理的管壳式换热器,属于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包括上壳体、下壳体、前封盖、后封盖、固定底座和两个卡紧件,所述上壳体的底端设有两个插接板,所述下壳体的顶端设有两个插接槽,两个所述插接槽与两个所述插接板插接配合,所述前封盖和所述后封盖分别螺接在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两端上,所述固定底座与所述下壳体的底部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卡紧件呈对称设置在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外壁上,所述前封盖的侧壁上设有管程进口,所述后封盖的侧壁上设有管程出口,所述上壳体的顶部设有壳程进口,所述下壳体的底部设有壳程出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的管壳式换热器拆除组装十分不便,增加了清理难度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清理的管壳式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换热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便于清理的管壳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分为板式和管壳式两种,其中管壳式换热器又称列管式换热器,是以封闭在壳体中管束的壁面作为传热面的间壁式换热器,这种换热器结构简单、造价低、流通截面较宽、易于清洗水垢,但传热系数低、占地面积大,可用各种结构材料制造,能在高温、高压下使用,是目前应用最广的类型。管壳式换热器在使用一定时间后,管壳式换热器内部的换热管上会附着一些污垢杂质,需要定期对换热管进行清理,现有的管壳式换热器拆除组装十分不便,增加了清理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清理的管壳式换热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便于清理的管壳式换热器,包括上壳体、下壳体、前封盖、后封盖、固定底座和两个卡紧件,所述上壳体的底端设有两个插接板,所述下壳体的顶端设有两个插接槽,两个所述插接槽与两个所述插接板插接配合,所述前封盖和所述后封盖分别螺接在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两端上,所述固定底座与所述下壳体的底部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卡紧件呈对称设置在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外壁上,所述前封盖的侧壁上设有管程进口,所述后封盖的侧壁上设有管程出口,所述上壳体的顶部设有壳程进口,所述下壳体的底部设有壳程出口。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卡紧件均包括第一卡紧板、第二卡紧板、两个紧固套、两个紧固螺栓和四个支撑弹簧,所述第一卡紧板和所述第二卡紧板之间通过四个所述支撑弹簧弹性连接,两个所述紧固套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卡紧板的顶端两侧,两个所述紧固螺栓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卡紧板的底端两侧。进一步的,所述前封盖和所述后封盖上均设有防滑纹。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底座的底端设有若干个固定孔。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在使用时,通过换热管设置在上壳体、下壳体、前封盖和后封盖形成的空腔内,管程介质利用管程进口和管程出口进入至空腔内对换热管进行热量交换,壳程介质利用壳程进口和壳程出口进入至空腔内对换热管进行热量交换,从而达到换热的目的,在使用一定时间后,需要对换热管进行清理,此时只需人工转动前封盖和后封盖与上壳体和下壳体分离,然后松动两个卡紧件将上壳体与下壳体分离,就能将换热管取出进行清理,实现轻松对整个换热器进行拆除组装,减少了清理难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本技术的局部拆分图;图4为本技术的卡紧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上壳体1,插接板11,壳程进口12,下壳体2,插接槽21,壳程出口22,前封盖3,管程进口31,防滑纹32,后封盖4,管程出口41,固定底座5,固定孔51,卡紧件6,第一卡紧板61,第二卡紧板62,紧固套63,紧固螺栓64,支撑弹簧65。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结合图1-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便于清理的管壳式换热器,包括上壳体1、下壳体2、前封盖3、后封盖4、固定底座5和两个卡紧件6,所述上壳体1的底端设有两个插接板11,所述下壳体2的顶端设有两个插接槽21,两个所述插接槽21与两个所述插接板11插接配合,所述前封盖3和所述后封盖4分别螺接在所述上壳体1和所述下壳体2的两端上,所述固定底座5与所述下壳体2的底部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卡紧件6呈对称设置在所述上壳体1和所述下壳体2的外壁上,所述前封盖3的侧壁上设有管程进口31,所述后封盖4的侧壁上设有管程出口41,所述上壳体1的顶部设有壳程进口12,所述下壳体2的底部设有壳程出口22,通过换热管设置在上壳体1、下壳体2、前封盖3和后封盖4形成的空腔内,管程介质利用管程进口31和管程出口41进入至空腔内对换热管进行热量交换,壳程介质利用壳程进口12和壳程出口22进入至空腔内对换热管进行热量交换,从而达到换热的目的,在使用一定时间后,需要对换热管进行清理,此时只需人工转动前封盖3和后封盖4与上壳体1和下壳体2分离,然后松动两个卡紧件6将上壳体1与下壳体2分离,就能将换热管取出进行清理,实现轻松对整个换热器进行拆除组装,减少了清理难度。具体地,每个所述卡紧件6均包括第一卡紧板61、第二卡紧板62、两个紧固套63、两个紧固螺栓64和四个支撑弹簧65,所述第一卡紧板61和所述第二卡紧板62之间通过四个所述支撑弹簧65弹性连接,两个所述紧固套63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卡紧板62的顶端两侧,两个所述紧固螺栓64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卡紧板61的底端两侧,通过人工将两个紧固螺栓64安装在两个紧固套63内,此时四个支撑弹簧65受力带动第一卡紧板61和第二卡紧板62对上壳体1和下壳体2之间进行紧固,反之则能将上壳体1与下壳体2分离。具体地,所述前封盖3和所述后封盖4上均设有防滑纹32,防滑纹32方便人工转动前封盖3和后封盖4。具体地,所述固定底座5的底端设有若干个固定孔51,若干个固定孔51方便对整个换热器进行固定安装。本技术工作原理:本技术在使用时,通过换热管设置在上壳体1、下壳体2、前封盖3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清理的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体(1)、下壳体(2)、前封盖(3)、后封盖(4)、固定底座(5)和两个卡紧件(6),所述上壳体(1)的底端设有两个插接板(11),所述下壳体(2)的顶端设有两个插接槽(21),两个所述插接槽(21)与两个所述插接板(11)插接配合,所述前封盖(3)和所述后封盖(4)分别螺接在所述上壳体(1)和所述下壳体(2)的两端上,所述固定底座(5)与所述下壳体(2)的底部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卡紧件(6)呈对称设置在所述上壳体(1)和所述下壳体(2)的外壁上,所述前封盖(3)的侧壁上设有管程进口(31),所述后封盖(4)的侧壁上设有管程出口(41),所述上壳体(1)的顶部设有壳程进口(12),所述下壳体(2)的底部设有壳程出口(2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清理的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体(1)、下壳体(2)、前封盖(3)、后封盖(4)、固定底座(5)和两个卡紧件(6),所述上壳体(1)的底端设有两个插接板(11),所述下壳体(2)的顶端设有两个插接槽(21),两个所述插接槽(21)与两个所述插接板(11)插接配合,所述前封盖(3)和所述后封盖(4)分别螺接在所述上壳体(1)和所述下壳体(2)的两端上,所述固定底座(5)与所述下壳体(2)的底部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卡紧件(6)呈对称设置在所述上壳体(1)和所述下壳体(2)的外壁上,所述前封盖(3)的侧壁上设有管程进口(31),所述后封盖(4)的侧壁上设有管程出口(41),所述上壳体(1)的顶部设有壳程进口(12),所述下壳体(2)的底部设有壳程出口(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焦伟江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林源热交换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