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内藏门的锁闭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29563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3 03: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内藏门的锁闭机构,摆臂的中部与拨叉固定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拨叉固定轴的另一端可在锁座上转动,摆臂的两端分别通过锁钩固定轴与锁钩连接;两个锁钩的钩部分别与左门扇的撞栓和右门扇的撞栓一一对应,锁钩与撞栓配合卡紧或脱离;拨叉的下端与拨叉固定轴固定连接,电磁铁组件固定设置在承载轨道梁上,电磁铁组件的杆端与拨叉的上端连接;手动解锁杆的下端通过手动解锁杆固定轴铰接在锁座上,手动解锁杆的中部与拨叉的上端相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集电动解锁和手动解锁为一体,双锁钩结构使得锁钩与撞栓不用保持间隙,解决了内藏门系统回转锁机构维护调试困难的问题,加强了门系统的隔音、隔热、淋雨等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内藏门的锁闭机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内藏门的锁闭机构。属于轨道车辆

技术介绍
内藏门结构以其安装简单、质量较轻、空间较小、操作灵活的特点广泛应用于交通系统。现有的内藏门系统由于采用回转锁结构,开门时电机需反转,才能保证解锁的可靠性,关门时需先抬锁钩,才能保证门扇关到位,增加了逻辑判断的困难,在整个门系统开闭过程中,电磁铁有两次动作,电磁铁通电占比接近技术要求,容易造成电磁铁的温度升高甚至烧毁。现有内藏门锁闭机构,开门时电机需要反转,使回转锁钩与锁闭撞栓保持一定间隙,才能顺利解锁,实现开门动作,此间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实现,如间隙过大,有利于电机判断,但门扇中缝会出现漏光及吹哨现象,影响门系统的隔音、隔热和淋雨功能;如间隙过小,电机反转累积误差会增大,出现逻辑判断错误,也有解锁受限的风险,而无法开门,影响行车安全;此间隙调整对人员素质要求比较高,需现场配合门扇反复调试才能达到要求,大大增加了劳动强度,降低了可靠性和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内藏门的锁闭机构。...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内藏门的锁闭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锁钩、拨叉、锁座、手动解锁杆、电磁铁组件、手动解锁杆固定轴、锁钩固定轴、拨叉固定轴和摆臂;/n锁座设置在承载轨道梁上,摆臂的中部与拨叉固定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拨叉固定轴的另一端可在锁座上转动,摆臂的两端分别通过锁钩固定轴与锁钩连接;两个锁钩的钩部分别与左门扇的撞栓和右门扇的撞栓一一对应,锁钩与撞栓配合卡紧或脱离;/n拨叉的下端与拨叉固定轴固定连接,电磁铁组件固定设置在承载轨道梁上,电磁铁组件的杆端与拨叉的上端连接;/n手动解锁杆的下端通过手动解锁杆固定轴铰接在锁座上,手动解锁杆的中部与拨叉的上端相抵。/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内藏门的锁闭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锁钩、拨叉、锁座、手动解锁杆、电磁铁组件、手动解锁杆固定轴、锁钩固定轴、拨叉固定轴和摆臂;
锁座设置在承载轨道梁上,摆臂的中部与拨叉固定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拨叉固定轴的另一端可在锁座上转动,摆臂的两端分别通过锁钩固定轴与锁钩连接;两个锁钩的钩部分别与左门扇的撞栓和右门扇的撞栓一一对应,锁钩与撞栓配合卡紧或脱离;
拨叉的下端与拨叉固定轴固定连接,电磁铁组件固定设置在承载轨道梁上,电磁铁组件的杆端与拨叉的上端连接;
手动解锁杆的下端通过手动解锁杆固定轴铰接在锁座上,手动解锁杆的中部与拨叉的上端相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内藏门的锁闭机构,其特征在于:电磁铁组件的杆端呈球形,拨叉的上端具有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坚群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必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