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式建筑生态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72835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3 03: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花园式建筑生态循环系统,包括:依附建筑主体设置的多级塔式生物滤池:包括依附建筑主体设置的塔体,以及沿高度方向依次布置在塔体内的若干段生物滤池单元,每段生物滤池单元用于处理从对应建筑主体高度分区收集的污水和废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形成良好的工作居住环境、提供新鲜的蔬菜的可能、营造放松交流的温泉会所,以及支撑以上功能的生态循环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花园式建筑生态循环系统
本技术属于生态循环系统
,涉及一种花园式建筑生态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中国神话和佛教中的天堂、圣经中的伊甸园、古兰经的四方园以及无数的古迹,证明了林木丰美、流水潺潺的花园和在花园散步、交流、享受美景是全人类共同的梦想。当物质文明的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人类必定会寻求梦想中的家园。这是建筑行业应该在技术上做好的准备。另一方面由于能源危机所带来的综合能源成本,迫使人们思考,远距离输送污水至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部垃圾运输至填埋场、日常蔬菜跨省运至大城市这种耗费能源的模式是否是大城市的未来之路。未来虽然还在路上,但在持续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地域扩大、人口增长,污水排放、雨水淹没道路、空气质量差、垃圾清运量大等等,不但牵动着城市管理脆弱神经,而且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资金和资源。原本这些社会财富应该用于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所以,未来在每一个城市综合体开发的同时,应该同时投入有限的资金,同步实施建筑的生态系统,做到污水、污物、臭气的零排放,蔬菜等就地供应。未来的环境和生活方式,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满足人们多层次的需求,包括衣食住行、健康、安全、社交、幸福感。就建筑(群)而言,除了满足工作、居住空间外,还要满足花园式生活环境、休闲和社交环境,需要开发适应高层建筑的生态系统。基于零污水臭气排放的花园式建筑生态系统,还可以运用于雨污市政设施缺乏的项目地,需要自给自足的小镇开发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花园式建筑生态循环系统。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花园式建筑生态循环系统,包括:依附建筑主体设置的多级塔式生物滤池:包括依附建筑主体设置的塔体,以及沿高度方向依次布置在塔体内的若干段生物滤池单元,每段生物滤池单元用于处理从对应建筑主体高度分区收集的污水和废气;杂用水供水装置:包括分别对应收集建筑主体不同高度分区的污水和废气的污水收集管和废气收集管、污水主干管、沉淀池、清水池和供水管路,所述的污水收集管和废气收集管的排放口端分别连接对应高度分区的生物滤池单元,每段生物滤池单元的出水口端分别连接所述污水主干管,所述污水主干管布置在多级塔式生物滤池旁,且污水主干管的底端依次连接所述沉淀池和清水池,所述供水管路通过杂用水供水泵与所述清水池出口连接,并用于将清水送至建筑主体的杂用水点;饮用水供水装置:包括设置在建筑主体旁的雨水收集池,以及分别连接所述雨水收集池的过滤消毒组件和饮用水箱,所述饮用水箱通过饮水水泵和饮用水供水管路连接至建筑主体的饮用水供给点。进一步的,每段生物滤池单元包括从上到下依次间隔布置在塔体内部的多个生物滤料件,在生物滤料件内生长着生物膜和微生物群落(采用常规的用于污水净化的微生物群落即可),在每段生物滤池单元的最下方的生物滤料件的下方还布置有安装在所述塔体内的汇水斗,所述汇水斗的底部出口还连接所述污水主干管。更优选的,整个生物滤料件可以由可拆卸固定在塔体内部的生物滤框,以及放置在生物滤框内的滤料组成,滤料内即可以生长有生物膜和/或微生物群落。更进一步的,每段生物滤池单元的塔体的顶部区域的侧部还设有连通外界的排气口。更进一步的,所述污水收集管的排放口端接入每段生物滤池单元的最上方的生物滤料件的上方,所述废气收集管的排放口端接入每段生物滤池单元的最下方的生物滤料件的上方。进一步的,所述沉淀池与清水池之间还依次布置有超滤池和微电解杀菌池,沉淀池顶部排出的清水依次经过超滤池和微电解杀菌池处理后排入清水池内。更进一步的,在超滤池内设置有供待处理水体通过的若干组超滤膜组。进一步的,所述雨水收集池包括池体,以及设置在池体中间区域并将其分隔为雨水沉淀区域和雨水蓄水区域的溢流隔板,所述雨水沉淀区域还连接用于收集外部雨水的雨水收集管,所述雨水蓄水区域内设有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过滤消毒组件的雨水提升泵。进一步的,所述过滤消毒组件包括进出口端分别连接所述雨水收集池和饮用水池的过滤罐,在过滤罐的入口处还设有絮凝剂投加箱,在过滤罐的出口处还设有次氯酸钠投加装置。整个次氯酸钠投加装置可以包括常规的次氯酸钠投加箱,还可以增设用于检测过滤罐出口处的次氯酸钠离子量的常用检测设备。这样,可以基于检测的过滤罐出口处的次氯酸钠的量来灵活调节次氯酸钠投加箱的投加量。进一步的,整个生物循环系统还包括用于处理剩余污泥和有机垃圾的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的设备系统安装区域,在设备系统安装区域可以安装对应的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的设备,如有机垃圾厌氧消化罐等。进一步的,在建筑主体的顶部和各楼层部分适宜区域还设有蔬菜种植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整套设备包含不同于传统城市供水系统的分质供水系统、雨水收集处理回用为饮用水,可实现不同水质的分别最大化资源利用。(2)污水臭气按建筑高度分区导入设于建筑核心筒内的多级塔式生物滤池系统处理,处理方便。(3)剩余污泥和有机垃圾采用高温厌氧工艺处理后能源回收用于温泉供热,残余物脱水后与园林废物(树枝树叶)一并生产成植物栽培有机土壤,有效构成生物循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生物滤池单元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杂用水供水装置部分的示意图;图4为饮用水供水装置部分的示意图;图5为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间部分的示意图;图中标记说明:1-建筑主体;2-多级塔式生物滤池,21-塔体,22-生物滤池单元,23-生物滤料件,24-汇水斗;3-杂用水供水装置,31-污水收集管,32-废气收集管,33-污水主干管,34-沉淀池,35-清水池,36-超滤池,37-微电解杀菌池,38-杂用水供水泵,39-供水管路;4-饮用水供水装置,41-雨水收集池,42-过滤罐,43-饮用水池,44-絮凝剂投加箱,45-次氯酸钠投加箱,46-雨水沉淀区域,47-雨水蓄水区域,48-溢流隔板,49-饮用水供水管路;5-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间,51-燃气热水炉,52-有机垃圾厌氧消化罐,53-污泥脱水机;6-蔬菜种植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花园式建筑生态循环系统,包括:依附建筑主体1设置的多级塔式生物滤池2:包括依附建筑主体1设置的塔体21,以及沿高度方向依次布置在塔体21内的若干段生物滤池单元22,每段生物滤池单元22用于处理从对应建筑主体1高度分区收集的污水和废气;杂用水供水装置3:包括分别对应收集建筑主体1不同高度分区的污水和废气的污水收集管31和废气收集管32、污水主干管33、沉淀池34、清水池35和供水管路39,所述的污水收集管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花园式建筑生态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依附建筑主体设置的多级塔式生物滤池:包括依附建筑主体设置的塔体,以及沿高度方向依次布置在塔体内的若干段生物滤池单元,每段生物滤池单元用于处理从对应建筑主体高度分区收集的污水和废气;/n杂用水供水装置:包括分别对应收集建筑主体不同高度分区的污水和废气的污水收集管和废气收集管、污水主干管、沉淀池、清水池和供水管路,所述的污水收集管和废气收集管的排放口端分别连接对应高度分区的生物滤池单元,每段生物滤池单元的出水口端分别连接所述污水主干管,所述污水主干管布置在多级塔式生物滤池旁,且污水主干管的底端依次连接所述沉淀池和清水池,所述供水管路通过杂用水供水泵与所述清水池出口连接,并用于将清水送至建筑主体的杂用水点;/n饮用水供水装置:包括设置在建筑主体旁的雨水收集池,以及分别连接所述雨水收集池的过滤消毒组件和饮用水箱,所述饮用水箱通过饮水水泵和饮用水供水管路连接至建筑主体的饮用水供给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花园式建筑生态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依附建筑主体设置的多级塔式生物滤池:包括依附建筑主体设置的塔体,以及沿高度方向依次布置在塔体内的若干段生物滤池单元,每段生物滤池单元用于处理从对应建筑主体高度分区收集的污水和废气;
杂用水供水装置:包括分别对应收集建筑主体不同高度分区的污水和废气的污水收集管和废气收集管、污水主干管、沉淀池、清水池和供水管路,所述的污水收集管和废气收集管的排放口端分别连接对应高度分区的生物滤池单元,每段生物滤池单元的出水口端分别连接所述污水主干管,所述污水主干管布置在多级塔式生物滤池旁,且污水主干管的底端依次连接所述沉淀池和清水池,所述供水管路通过杂用水供水泵与所述清水池出口连接,并用于将清水送至建筑主体的杂用水点;
饮用水供水装置:包括设置在建筑主体旁的雨水收集池,以及分别连接所述雨水收集池的过滤消毒组件和饮用水箱,所述饮用水箱通过饮水水泵和饮用水供水管路连接至建筑主体的饮用水供给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花园式建筑生态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每段生物滤池单元包括从上到下依次间隔布置在塔体内部的多个生物滤料件,在生物滤料件内生长着生物膜和微生物群落,在每段生物滤池单元的最下方的生物滤料件的下方还布置有安装在所述塔体内的汇水斗,所述汇水斗的底部出口还连接所述污水主干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花园式建筑生态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每段生物滤池单元的塔体的顶部区域的侧部还设有连通外界的排气口。


4.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力之刘瑾刘心悦李楚婧顾勇沈雪峰虞终军章蓉妍谢文龙顾松明陆静波郭浩军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