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莨菪植物的引种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723 阅读:2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山莨菪植物引种栽培方法,该方法包括种子处理技术、人工育苗技术和引种栽培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对植物种子进行物理和化学处理,使植物种子的萌发率达80%以上;通过人工育苗途径,可根据种苗数量和季节需要,有效地提供优质种苗;通过在海拔2000-4500米的原产地直播或移栽的途径,可快速恢复高原野生山莨菪植物的资源量,并有效地保证野生山莨菪的药材品质和药效成分。(*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原野生植物引种栽培技术,尤其是一种山莨菪植物引种栽培技术。
技术介绍
青藏高原是我国一个独特的自然地理单元,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孕育着种类丰富和独特的中藏药材资源。高原植物长期适应高原地区特殊的环境条件,形成了独特生理-生态学特性,拥有独特的药性及药效。随着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及中藏药生产规模的扩大,对中藏药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中藏药资源需求日益增加,而野生植物的过量采收,直接破坏了生物资源,致使这些珍稀植物资源日渐枯竭,有些植物种类已陷入濒危灭绝的境地。青藏高原中藏药材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而建立和完善高原中藏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和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培育地道地产中藏药材是实现高原地区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也是保证藏药健康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草药材引种栽培与种植技术作为我国中医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史十分悠久,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根据不同的气候环境类型和植物生物生态学特性,已建立了若干专业化的引种栽培基地。而青藏高原的藏药植物资源的引种栽培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由于高原植物具有许多独特的生物-生态学特征,在种苗繁育以及引种栽培技术等关键环节仍缺少成熟的技术,致使高原独特的植物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莨菪类植物在国内外应用已有久远历史。山莨菪(Anisodus tanguticus(Maxim.)Pasher)是青藏高原特有的药用植物,也是常见的藏药植物种类之一,藏药名为“唐冲那保”。该植物所含主要成分山莨菪碱和樟柳碱等在医药上有多种用途具有镇痛、解痉、消肿等功能,主治溃疡病、急慢性胃肠炎、胃肠神经性官能症等引起的疼痛,以及牙痛、痈疽疮疖肿痛等,临床上还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山莨菪碱在治疗不同类型休克有明显的疗效,其主要机理是改善微循环障碍;其在治疗几种疑难疾病有很好的疗效,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规模化种植高原野生植物山莨菪引种栽培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措施来实现一种山莨菪植物引种栽培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首先对山莨菪植物种子进行处理,即利用30-60℃的温盐水对山莨菪植物种子进行浸种处理12-48小时;或采用45-80℃的温水对山莨菪植物种子进行浸种处理1-24小时;或采用50-500mg/L的赤霉素溶液对山莨菪植物种子进行浸种处理12-48小时;(2)将经上述处理的山莨菪植物种子进行直播或引种移栽。所述步骤(2)的直播是在春季或秋季,将经步骤(1)处理的种子以穴播或撒播的方式直接播种于海拔2000-4500米的土地中,播种量为每亩0.5-3公斤,播种深度为0.5-2.5厘米。所述步骤(2)的引种移栽包括下述步骤a、对经过处理的山莨菪植物种子进行人工育苗;b、将上述人工育苗所得山莨菪植物种苗移栽。所述步骤(a)的人工育苗是在春季或秋季将经处理的山莨菪种子以条播或撒播的方式播种于水浇大田或适宜旱耕地,播种量为2-10公斤/亩。所述步骤(a)的人工育苗是在温室条件下,将经处理的山莨菪种子以条播或撒播的方式播种于苗床或育苗盘,播种量为2-10公斤/亩。所述步骤(b)的种苗移栽是在春季或秋季,将上述人工育苗所得种苗移栽于2000-4500海拔的原产水浇大田、适宜旱耕地、荒地,移栽方式行距为50-80厘米,株距为40-70厘米,移栽深度为顶芽距地表0-4厘米。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通过对高原野生植物山莨菪的种子进行物理、化学处理,使植物种子的萌发率达80%以上。2、通过人工育苗途径,可根据种苗数量和季节需要,有效地提供优质种苗,同时控制杂草生长,提高土地利用率,为规模化种植奠定可靠的基础。3、通过在海拔2000-4500米的原产地育苗移栽的途径,可快速恢复高原野生植物的资源量,并有效地保证高原野生植物的药材品质和药效成分。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一种高原野生植物山莨菪的引种栽培技术包括以下工艺①从野生或经人工栽培的山莨菪收集种子阴干保存,播种前采用30-60℃的温盐水浸种12-48小时,可有效地改善种皮的吸水性,使种子萌发率达到90%以上;②在春季或秋季,将经上述方法处理的种子以穴播或撒播的方式直接播种于海拔2000-4500米的原产水浇大田、适宜旱耕地或荒地,播种量为0.5-3公斤/亩,播种深度为0.5-2.5厘米。实施例2一种高原野生植物山莨菪的引种栽培技术包括以下工艺①从野生或经人工栽培的山莨菪收集种子阴干保存,播种前采用45-80℃的温水浸种1-24小时,可使种子萌发率达到85%以上;②在春季或秋季,将经上述方法处理的种子以穴播或撒播的方式直接播种于海拔2000-4500米的原产水浇大田、适宜旱耕地或荒地,播种量为0.5-3公斤/亩,播种深度为0.5-2.5厘米。实施例3一种高原野生植物山莨菪的引种栽培技术包括以下工艺①从野生或经人工栽培的山莨菪收集种子阴干保存,播种前采用50-500mg/L的赤霉素溶液浸种12-48小时,可使种子萌发率达到80%以上;②在春季或秋季,将经上述方法处理的种子以穴播或撒播的方式直接播种于海拔2000-4500米的原产水浇大田、适宜旱耕地或荒地,播种量为0.5-3公斤/亩,播种深度为0.5-2.5厘米。实施例4一种高原野生植物山莨菪的引种栽培技术包括以下工艺①从野生或经人工栽培的山莨菪收集种子阴干保存,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如下处理采用30-60℃的温盐水浸种12-48小时;②在春季(高原地区为3-6月)或秋季(高原地区为8-9月)将经上述方法处理的种子以条播或撒播的方式播种于水浇大田或适宜旱耕地进行人工育苗,播种量为2-10公斤/亩;③在春季或秋季将上述人工育苗技术所得种苗(一般根长为5-25厘米)移栽于2000-4500海拔的原产水浇大田、适宜旱耕地或荒地,移栽方式行距为50-80厘米,株距为40-70厘米,移栽深度为顶芽距地表0-4厘米。实施例5一种高原野生植物山莨菪的引种栽培技术包括以下工艺①从野生或经人工栽培的山莨菪收集种子阴干保存,播种前采用45-80℃的温水浸种1-24小时;②在春季(高原地区为3-6月)或秋季(高原地区为8-9月)将经上述方法处理的种子以条播或撒播的方式播种于水浇大田或适宜旱耕地进行人工育苗,播种量为2-10公斤/亩;③在春季或秋季将上述人工育苗技术所得种苗(一般根长为5-25厘米)移栽于2000-4500海拔的原产水浇大田、适宜旱耕地或荒地,移栽方式行距为50-80厘米,株距为40-70厘米,移栽深度为顶芽距地表0-4厘米。实施例6一种高原野生植物山莨菪的引种栽培技术包括以下工艺①从野生或经人工栽培的山莨菪收集种子阴干保存,播种前采用50-500mg/L的赤霉素溶液浸种12-48小时;②在春季(高原地区为3-6月)或秋季(高原地区为8-9月)将经上述方法处理的种子以条播或撒播的方式播种于水浇大田或适宜旱耕地进行人工育苗,播种量为2-10公斤/亩;③在春季或秋季将上述人工育苗技术所得种苗(一般根长为5-25厘米)移栽于2000-4500海拔的原产水浇大田、适宜旱耕地或荒地,移栽方式行距为50-80厘米,株距为40-70厘米,移栽深度为顶芽距地表0-4厘米。实施例7一种高原野生植物山莨菪的引种栽培技术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山莨菪植物的引种栽培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首先对山莨菪植物种子进行处理,即利用30-60℃的温盐水对山莨菪植物种子进行浸种处理12-48小时;或采用45-80℃的温水对山莨菪植物种子进行浸种处理1-24小时;或采用50-500mg/L的赤霉素溶液对山莨菪植物种子进行浸种处理12-48小时;(2)将经处理的山莨菪植物种子进行直播或引种移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山莨菪植物的引种栽培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首先对山莨菪植物种子进行处理,即利用30-60℃的温盐水对山莨菪植物种子进行浸种处理12-48小时;或采用45-80℃的温水对山莨菪植物种子进行浸种处理1-24小时;或采用50-500mg/L的赤霉素溶液对山莨菪植物种子进行浸种处理12-48小时;(2)将经处理的山莨菪植物种子进行直播或引种移栽。2.如权利要求1所述山莨菪植物的引种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的直播是在春季或秋季,将经步骤(1)处理的种子以穴播或撒播的方式直接播种于海拔2000-4500米的土地中,播种量为每亩0.5-3公斤,播种深度为0.5-2.5厘米。3.如权利要求1所述山莨菪植物的引种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的引种移栽包括下述步骤a、对经处理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桂琛卢学峰周国英彭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63[中国|青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