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自行车立管胶合治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81777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0: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折叠自行车立管胶合治具,其包括底板,底板上设有第一定位组件、第二定位组件和第三定位组件,第一定位组件包括与底板连接的第一定位板,第一定位板上设有第一插接槽和多个第一连接槽,第一插接槽中设有第一插接杆,第一插接杆下端设有第一抵紧件,第一连接槽中设有第一连接杆,第一连接杆的下端设有第一紧固件,第一定位组件将第一零件和第二零件之间的位置、角度关系进行限定,第二定位组件包括第二移动板,第二移动板上设有第二定位柱和第二定位凸棱,第三定位组件包括第三定位板和第三插接块,第三插接块上设有第三限位凹槽,第一零件、第二零件和第三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均被限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胶合加工精度高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折叠自行车立管胶合治具
本技术涉及自行车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折叠自行车立管胶合治具。
技术介绍
立管是自行车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件,由其是在折叠自行车中,立管在起到连接车把和车身作用的同时,还要与折叠自行车中的前折叠装置连接,使骑行者在收纳折叠自行车时,立管带动车把跟随前折叠装置弯折,从而缩小自行车的占用空间。因此,在立管与其它零部件进行拼接加工时,加工精度尤为重要,不仅影响折叠自行车的使用性能,也关乎着折叠自行车收纳后的收纳效果。现有公告号为CN209551569U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高稳定度立管固定治具,包括固定板,固定板上设有调节槽,调节槽中滑动连接有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和第三支撑架,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和第三支撑架的结构相同且上端均开设有与立管外形匹配的圆弧形凹槽,第二支撑架的一侧设有与固定板连接的定位针组件和气缸限位组件,第三支撑架的一侧设有挤压柱。使用治具时,将立管放置在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和第三支撑架中,利用调节槽调整三个支撑架的位置,而后通过定位针组件和挤压柱对立管进行定位。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在立管与其他零件进行拼接加工时,除了需要限定立管的位置以外,还需要对立管的角度、其他零件的位置和角度进行限定,方能保证立管与其他零件之间的拼接加工精度。但在上述现有技术方案中,单单只限定立管的位置是无法保证立管的加工精度的,操作人员手持其他零件与立管进行胶合拼接加工,立管与其他零件的连接角度和连接位置均容易出现偏差,无法保证立管的胶合加工精度。技术内容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提高立管与其他零件胶合加工精度的折叠自行车立管胶合治具。本技术的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折叠自行车立管胶合治具,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第一定位组件、第二定位组件和第三定位组件,所述第一定位组件包括第一定位板,所述第一定位板上设有第一插接槽,所述第一插接槽中插接连接有第一插接杆,所述第一插接杆的下端螺纹连接有第一抵紧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定位组件用于固定第一零件的位置和角度;第二定位组件用于固定第二零件的位置和角度;第三定位组件用于固定第三零件的位置和角度。第一定位组件、第二定位组件和第三定位组件根据各零件的不同结构特征,对零件的不同位置进行限定,在不影响各零件之间胶合加工的前提下,将各零件限定在治具中,使各零件之间的连接关系符合加工要求,并通过治具提高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和角度关系,从而使立管的胶合加工精度更高。加工要求第一零件位于第二零件内部并与第二零件的内壁抵接。操作人员将第一定位板抵压在第二零件外壁上,而后将第一零件插入到第二零件内部,通过第一插接杆将第一定位板与第一抵紧件进行连接,操作人员转动第一插接杆,使第一抵紧件将第一零件抵紧在第二零件内部的固定位置上,之后对第一零件和第二零件进行胶合加工。第一零件与第二零件的相对位置被固定,使第一零件和第二零件的胶合加工精度提高。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定位板上设有多个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一连接槽中插接连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下端螺纹连接有第一紧固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接杆穿过第一定位板中的第一连接槽,与第一紧固件连接,操作人员通过转动第一连接杆,使第一紧固件带动第一零件向靠近第二零件内壁的方向移动,使第一零件被固定在第二零件中。此外,第一抵紧件和第一紧固件相互配合,将第一零件位于第二零件中的角度和位置进行调整并固定,进一步提高第一零件与第二零件之间的胶合加工精度。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底板上设有两个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定位组件包括分别插接在第二安装槽中的第二主定位板和第二副定位板,所述第二主定位板和第二副定位板之间连接有第二滑动杆,所述第二滑动杆上滑动连接有第二移动板,所述第二移动板靠近第二副定位板的端面上设有多个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二定位柱的上方设有与第二移动板一体成型的第二定位凸棱;所述第二移动板和第二主定位板之间连接有第二驱动杆,所述第二驱动杆上设有弹性件,所述第二移动板中设有穿过第二驱动杆的定位销。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零件的一端设有供第二定位柱插接连接的槽,此槽的上方设有供第二定位凸棱插接的槽。操作人员推动第二移动板,第二移动板在第二主定位板和第二副定位板之间移动,当第二移动板向靠近第二主定位板的方向移动时,第二移动板压缩弹性件,使弹性件产生收缩形变,而后操作人员根据第二零件的结构将第二零件安装在第二定位组件中,使第二零件位于治具中的角度和位置被限定。将第二零件安装完成后,操作人员释放第二移动板,第二移动板受到弹性件的推力,向靠近第二副定位板的方向移动,直到第二零件的一端与第三零件抵接,第二移动板停止移动,从而完成将第二零件安装到治具中。第二定位柱和第二定位凸棱用于限定第二零件位于治具中的角度和位置,使操作人员在对第二零件进行胶合加工时,第二零件不易移动,且第二零件被限定后,与其他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和角度关系更符合加工要求,胶合加工的加工精度提高。定位销使第二移动板带动第二驱动杆移动,便于挤压弹性件,方便操作人员的施工。第二滑动杆限制第二移动板的移动方向,防止第二移动板的移动方向偏移,导致第二零件与第三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改变,降低第二零件与第三零件之间的胶合精度。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二移动板上表面设有贯穿第二移动板的移动通槽,所述底板上设有贯穿底板上下表面的底板通槽,所述移动通槽中插接有第二限位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移动板移动到指定位置后,即第二零件与第三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符合加工要求时,操作人员将第二限位杆穿过移动通槽,进而使第二限位杆插入到底板通槽中,使第二移动板无法再移动。第二零件的位置被固定,便于操作人员对第二零件和第三零件进行胶合加工。若第二移动板不进行固定,在操作人员进行胶合加工时,第二移动板易受到外力移动,影响操作人员的胶合加工。除此之外,第二限位杆竖直插入到底板通槽中的位置是固定的,操作人员通过第二限位杆穿过移动通槽后,进入到底板通槽的顺利程度,判断第二零件的位置是否准确,得到反馈信息后对第二零件的位置进行调整,从而提高零件之间的胶合加工精度。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三定位组件包括与底板连接的第三定位板,所述第三定位板的端面上设有第三插接块,所述第三插接块上设有第三限位凹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定位组件用于安装或固定第三零件。第三零件上设有凸块,操作人员在安装第三零件时,将第三零件上的凸块插接到第三限位凹槽中,同时,第三插接块的外周壁与第三零件的内周壁抵接,使第三零件的位置和安装角度被固定。第三零件的位置和角度被固定,便于操作人员对第三零件进行胶合加工,与操作人员手持第三零件进行胶合加工相比,治具使第三零件的胶合过程更稳定,从而提高第三零件的胶合加工精度。且第三零件和第二零件的位置关系被治具限定,保证了第二零件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折叠自行车立管胶合治具,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上设有第一定位组件(2)、第二定位组件(3)和第三定位组件(4),所述第一定位组件(2)包括第一定位板(21),所述第一定位板(21)上设有第一插接槽(22),所述第一插接槽(22)中插接连接有第一插接杆(23),所述第一插接杆(23)的下端螺纹连接有第一抵紧件(2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叠自行车立管胶合治具,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上设有第一定位组件(2)、第二定位组件(3)和第三定位组件(4),所述第一定位组件(2)包括第一定位板(21),所述第一定位板(21)上设有第一插接槽(22),所述第一插接槽(22)中插接连接有第一插接杆(23),所述第一插接杆(23)的下端螺纹连接有第一抵紧件(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自行车立管胶合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板(21)上设有多个第一连接槽(25),所述第一连接槽(25)中插接连接有第一连接杆(26),所述第一连接杆(26)的下端螺纹连接有第一紧固件(2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自行车立管胶合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上设有两个第二安装槽(11),所述第二定位组件(3)包括分别插接在第二安装槽(11)中的第二主定位板(31)和第二副定位板(32),所述第二主定位板(31)和第二副定位板(32)之间连接有第二滑动杆(33),所述第二滑动杆(33)上滑动连接有第二移动板(34),所述第二移动板(34)靠近第二副定位板(32)的端面上设有多个第二定位柱(35),所述第二定位柱(35)的上方设有与第二移动板(34)一体成型的第二定位凸棱(36);
所述第二移动板(34)和第二主定位板(31)之间连接有第二驱动杆(37),所述第二驱动杆(37)上设有弹性件(38),所述第二移动板(34)中设有穿过第二驱动杆(37)的定位销(3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明强张铭峰
申请(专利权)人:泰亿机械工业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