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绵城市透水铺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7693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0: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路面透水铺装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海绵城市透水铺装结构。现有技术中均采用中间略高于两侧的铺装结构,在排水及渗水过程中,会向道路两侧流动,造成道路两侧透水性不足,但道路中间透水性较大的问题,影响道路的整体强度及耐用性,本方案包括透水路面,透水路面为水平设置,透水路面的侧边设有路牙石,路牙石远离透水路面的一端设有植被层,路牙石上设有导流通道,导流通道包括开设在路牙石上的水平通道,水平通道贯穿路牙石的端壁设置,植被层的下方设有引流装置。本方案可以提高道路两侧的透水性,从而提高道路的整体强度和耐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绵城市透水铺装结构
本技术涉及路面透水铺装
,尤其是涉及一种海绵城市透水铺装结构。
技术介绍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水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现有的海绵城市大多数都直接采用透水材料铺装道路,利用构成道路整体的透水材料进行透水。但是上述现有技术中均采用中间略高于两侧的铺装结构,在排水及渗水过程中,会向道路两侧流动,造成道路两侧透水性不足,但道路中间透水性较大的问题,影响道路的整体强度及耐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海绵城市透水铺装结构,可以提高道路两侧的透水性,从而提高道路的整体强度和耐用性。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海绵城市透水铺装结构,包括透水路面,所述透水路面为水平设置,所述透水路面的侧边设有路牙石,所述路牙石远离透水路面的一端设有植被层,所述路牙石上设有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包括开设在路牙石上的水平通道,所述水平通道贯穿路牙石的端壁设置,所述植被层的下方设有引流装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平设置的透水路面,减少排水过程中向两侧流动的情况发生,减少道路两侧透水性的负担,间接提高道路两侧的透水性;水通过水平通道,流到路牙石一端的植被层,植被的吸收透水效果好,提高道路两侧的透水性,路牙石的设置有对透水路面流向植被层的水流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减少植被层受到的冲击;引流装置将植被无法吸收的余量水,引流至其他地方,减少道路两侧的透水负担,提高道路两侧的透水性,从而提高道路的整体强度和耐用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流通道还包括开设在路牙石上的竖直通道,所述竖直通道与水平通道相连通,所述竖直通道上设有用于水均匀渗透的均流机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流至水平通道的水,会部分分流至竖直通道,减少流至植被层的水量,在竖直通道内的水通过均流机构,均匀向下渗透,减少道路两侧的透水负担,提高道路两侧的透水性,从而提高道路的整体强度和耐用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均流机构包括设在竖直通道上的主管,所述主管上均匀设有多个分管,所述分管的周壁上开设有若干个出水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流通过主管流至所有分管,通过分管上的出水孔均匀渗透,实现水流的均匀渗透,提高透水效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引流装置包括导渗板,所述导渗板在植被层和透水路面横跨设置,所述导渗板在主管的下方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植被无法吸收的余量水,向下渗透,导渗板将植被层和透水路面连接,余量水通过导渗板向透水路面的地面下流动,平衡道路中间和两端的透水性,从而提高道路的整体强度和耐用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渗板为倾斜设置,所述导渗板靠近植被层的一端高于导渗板远离植被层的一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倾斜设置的导渗板,使在导渗板上的水依靠重力作用,更好的向透水路面的一侧流动,提高引流效率,减少道路两侧的透水负担,提高道路两侧的透水性,从而提高道路的整体强度和耐用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植被层的下方设有水箱,所述水箱在导渗板的下方设置,所述水箱的顶端设有透水挡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导渗板达到饱和状态时,水会继续向下渗透,通过透水挡板进入水箱进行收集,从而减少水资源的流失,利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箱中设有出液管,所述植被层上设有通过出液管抽水的抽水泵,所述抽水泵的出口设有朝向植被层的出口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较为干旱的季节或天气,启动抽水泵,将水箱中收集的水通过出液管抽出,再通过出口管进行植被的灌溉,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使植被成长从而具备对排水更好的吸收作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口管上设有喷淋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喷淋头使喷洒的浇灌水更加均匀,使植被可以更好的吸收。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水平设置的透水路面,减少排水过程中向两侧流动的情况发生,减少道路两侧透水性的负担,间接提高道路两侧的透水性;2.水通过水平通道,流到路牙石一端的植被层,植被的吸收透水效果好,提高道路两侧的透水性,路牙石的设置有对透水路面流向植被层的水流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减少植被层受到的冲击;3.引流装置将植被无法吸收的余量水,引流至其他地方,减少道路两侧的透水负担,提高道路两侧的透水性,从而提高道路的整体强度和耐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均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透水路面;2、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层;3、乳化沥青透层;4、水泥稳定碎石层;5、素土层;6、路牙石;7、植被层;8、导流通道;9、水平通道;10、竖直通道;11、均流机构;12、主管;13、分管;14、出水孔;15、引流装置;16、导渗板;17、水箱;18、透水挡板;19、出液管;20、抽水泵;21、出口管;22、喷淋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海绵城市透水铺装结构,包括透水路面1,透水路面1为水平设置,透水路面1的下方依次铺设有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层2、乳化沥青透层3、水泥稳定碎石层4和素土层5,素土层5的夯实系数为93%。透水路面1的侧边设置有路牙石6,路牙石6远离透水路面1的一端设置有植被层7。路牙石6上设有导流通道8,导流通道8包括开设在路牙石6侧壁上的水平通道9,水平通道9贯穿路牙石6的端壁设置。水通过水平通道9,流到路牙石6一端的植被层7,植被的吸收透水效果好,提高道路两侧的透水性。导流通道8还包括开设在路牙石6上的竖直通道10,竖直通道10与水平通道9相连通。流至水平通道9的水,会部分分流至竖直通道10,减少流至植被层7的水量。如图1和图2所示,竖直通道10上设有用于水均匀渗透的均流机构11。均流机构11包括设置在竖直通道10上的主管12,主管12的周壁上均匀固定连接有多个分管13,所有分管13的周壁上都开设有多个出水孔14。水流通过主管12流至所有分管13,通过分管13上的出水孔14均匀渗透,实现水流的均匀渗透,提高透水效率。如图1所示,植被层7的下方设有引流装置15。引流装置15包括导渗板16,导渗板16在植被层7和透水路面1横跨设置,导渗板16在主管12的下方设置。导渗板16为倾斜设置,导渗板16靠近植被层7的一端高于导渗板16远离植被层7的一端。植被无法吸收的余量水,向下渗透,导渗板16将植被层7和透水路面1连接,余量水依靠重力作用向透水路面1的地面下流动,平衡道路中间和两端的透水性,从而提高道路的整体强度和耐用性。植被层7的下方设置有水箱17,水箱17在导渗板16的下方设置,水箱17的顶端设置有透水挡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海绵城市透水铺装结构,包括透水路面(1),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路面(1)为水平设置,所述透水路面(1)的侧边设有路牙石(6),所述路牙石(6)远离透水路面(1)的一端设有植被层(7),所述路牙石(6)上设有导流通道(8),所述导流通道(8)包括开设在路牙石(6)上的水平通道(9),所述水平通道(9)贯穿路牙石(6)的端壁设置,所述植被层(7)的下方设有引流装置(1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绵城市透水铺装结构,包括透水路面(1),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路面(1)为水平设置,所述透水路面(1)的侧边设有路牙石(6),所述路牙石(6)远离透水路面(1)的一端设有植被层(7),所述路牙石(6)上设有导流通道(8),所述导流通道(8)包括开设在路牙石(6)上的水平通道(9),所述水平通道(9)贯穿路牙石(6)的端壁设置,所述植被层(7)的下方设有引流装置(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透水铺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通道(8)还包括开设在路牙石(6)上的竖直通道(10),所述竖直通道(10)与水平通道(9)相连通,所述竖直通道(10)上设有用于水均匀渗透的均流机构(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透水铺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机构(11)包括设在竖直通道(10)上的主管(12),所述主管(12)上均匀设有多个分管(13),所述分管(13)的周壁上开设有若干个出水孔(1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透水铺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志刚张鑫锋杨新丁幽咪程啸沈吉煜陈立王斌周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安地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