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起重设备排绳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7535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0: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起重设备排绳器,包括设备壳体一、承载滚轮和电动推杆,所述设备壳体一的右侧固定有轴承外层,且轴承外层的内侧活动连接有内轴滚珠,所述内轴滚珠的内侧贴合有缠绕柱,所述承载滚轮安装于缠绕柱的下方,所述缠绕柱的左端面固定有运转齿轮,且运转齿轮的左下方设置有伺服电机,所述设备壳体一的侧端面固定有推杆底座,所述电动推杆固定于推杆底座的侧表面,且电动推杆的伸缩端口设置有套环连接杆,所述套环连接杆的下方固定有限位套环。该起重设备排绳器的主要特点是采用拼接设计,整体体积较小,实现更长的牵引绳的缠绕和使用,承载滚轮通过安装在缠绕柱的前方,使得在收放牵引绳的过程中牵引绳不会发生左右的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起重设备排绳器
本技术涉及排绳器
,具体为一种起重设备排绳器。
技术介绍
起重设备是在取料之后即开始垂直或垂直兼有水平的工作行程,到达目的地后卸载,再空行程到取料地点,完成一个工作循环,然后再进行第二次吊运或搬运,排绳器,又称之位收绳器,用于为起重挂扣绳索的供给。目前,排绳器的缠绕柱长度有限,无法进行牵引绳的延长使用,且牵引线在缠绕柱上缠绕时,会发生过大的左右移动,导致下方牵引的物体发生一定程度的晃动,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起重设备排绳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起重设备排绳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目前,排绳器的缠绕柱长度有限,无法进行牵引绳的延长使用,且牵引线在缠绕柱上缠绕时,会发生过大的左右移动,导致下方牵引的物体发生一定程度的晃动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起重设备排绳器,包括设备壳体一、承载滚轮和电动推杆,所述设备壳体一的右侧固定有轴承外层,且轴承外层的内侧活动连接有内轴滚珠,所述内轴滚珠的内侧贴合有缠绕柱,所述承载滚轮安装于缠绕柱的下方,所述缠绕柱的左端面固定有运转齿轮,且运转齿轮的左下方设置有伺服电机,所述设备壳体一的侧端面固定有推杆底座,所述电动推杆固定于推杆底座的侧表面,且电动推杆的伸缩端口设置有套环连接杆,所述套环连接杆的下方固定有限位套环。优选的,所述轴承外层关于缠绕柱的竖直中心线对称分布设置有2组,且缠绕柱通过运转齿轮与伺服电机之间构成转动结构,所述缠绕柱的外表面缠绕有牵引绳。优选的,所述缠绕柱的侧端面固定有连接侧轴,且连接侧轴的外形结构为十字形结构,所述缠绕柱与连接侧轴的套接连接构成可拆卸结构。优选的,所述承载滚轮的外表面与牵引绳紧密贴合,且承载滚轮的外形为漏斗形结构,承载滚轮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加强筋连接杆。优选的,所述设备壳体一的下端面固定有连接底座,且推杆底座的下端面固定有设备壳体二,所述设备壳体一和设备壳体二关于推杆底座的竖直中心线对称分布。优选的,所述电动推杆通过推杆底座与套环连接杆之间构成转动结构,且套环连接杆的外形为圆柱形中空结构,所述牵引绳贯穿于限位套环的内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设置的缠绕柱通过侧端面十字形的连接侧轴实现左右两组的缠绕柱的结合,实现更长的牵引绳的缠绕和使用,采用拼接设计,整体体积较小,降低该装置的生产难度;2.设置的承载滚轮通过安装在缠绕柱的前方,使得在收放牵引绳的过程中,承载滚轮处的牵引绳始终保持在一个位置,进而避免在牵引绳拉扯物体的过程中由于牵引绳发生移动造成承载物体晃动的情况,提高该装置的牵引稳定性,且通过承载滚轮采用滑轮的外形,通过与牵引绳表面的滑动可以最大化降低摩擦;3.该装置一般采用设备壳体一和设备壳体二的对称使用,通过两组牵引绳提高该装置的牵引能力使得限位套环可以将回收时的牵引绳平整的缠绕在缠绕柱的外表面,不会发生牵引绳在某处发生过多缠绕的情况,结构设计合理,便于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缠绕柱处侧视剖面图。图中:1、设备壳体一;2、轴承外层;3、内轴滚珠;4、缠绕柱;5、连接侧轴;6、牵引绳;7、运转齿轮;8、伺服电机;9、连接底座;10、加强筋连接杆;11、承载滚轮;12、设备壳体二;13、推杆底座;14、电动推杆;15、限位套环;16、套环连接杆。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起重设备排绳器,包括设备壳体一1、承载滚轮11和电动推杆14,设备壳体一1的右侧固定有轴承外层2,且轴承外层2的内侧活动连接有内轴滚珠3,内轴滚珠3的内侧贴合有缠绕柱4,承载滚轮11安装于缠绕柱4的下方,缠绕柱4的左端面固定有运转齿轮7,且运转齿轮7的左下方设置有伺服电机8,设备壳体一1的侧端面固定有推杆底座13,电动推杆14固定于推杆底座13的侧表面,且电动推杆14的伸缩端口设置有套环连接杆16,套环连接杆16的下方固定有限位套环15,轴承外层2关于缠绕柱4的竖直中心线对称分布设置有2组,且缠绕柱4通过运转齿轮7与伺服电机8之间构成转动结构,缠绕柱4的外表面缠绕有牵引绳6,缠绕柱4的侧端面固定有连接侧轴5,且连接侧轴5的外形结构为十字形结构,相邻两组缠绕柱4与连接侧轴5的套接连接构成可拆卸结构,其作用是设置的缠绕柱4通过侧端面十字形的连接侧轴5实现左右两组的缠绕柱4的结合,十字形的连接侧轴5使得对接的缠绕柱4具有更加的整体性,进而使得该装置可以承载更多的缠绕柱4,实现更长的牵引绳6的缠绕和使用,采用拼接设计,整体体积较小,降低该装置的生产难度;承载滚轮11的外表面与牵引绳6紧密贴合,且承载滚轮11的外形为漏斗形结构,承载滚轮11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加强筋连接杆10,设备壳体一1的下端面固定有连接底座9,且推杆底座13的下端面固定有设备壳体二12,设备壳体一1和设备壳体二12关于推杆底座13的竖直中心线对称分布,其作用是设置的承载滚轮11通过安装在缠绕柱4的前方,且位置通过加强筋连接杆10固定,使得在收放牵引绳6的过程中,承载滚轮11处的牵引绳6始终保持在一个位置,不会发生左右的移动,进而避免在牵引绳6拉扯物体的过程中由于牵引绳6发生移动造成承载物体晃动的情况,提高该装置的牵引稳定性,且通过承载滚轮11采用滑轮的外形,通过与牵引绳6表面的滑动可以最大化降低摩擦,而且中承载滚轮11的中间区域半径较小,可以有效的避免牵引绳6发生偏离;电动推杆14通过推杆底座13与套环连接杆16之间构成转动结构,且套环连接杆16的外形为圆柱形中空结构,牵引绳6贯穿于限位套环15的内部,其作用是该装置一般采用设备壳体一1和设备壳体二12的对称使用,通过两组牵引绳6提高该装置的牵引能力,而且通过与推杆底座13固定连接的电动推杆14的推动下,使得限位套环15可以将回收时的牵引绳6平整的缠绕在缠绕柱4的外表面,不会发生牵引绳6在某处发生过多缠绕的情况,结构设计合理,便于使用。工作原理:对于这类的排绳器,该排绳器主要由设备壳体一1、承载滚轮11和电动推杆14组成,在使用该装置时,首先将该装置连接电源,并接通起重设备的电源线和控制线路等,然后将该装置连接底座9安装在起重设备的行走板上,并将牵引绳6的右端口插入内轴滚珠3的右端面后并固定,然后启动伺服电机8,使得伺服电机8带动运转齿轮7旋转,进而使得伺服电机8带动啮合连接的运转齿轮7旋转,由于运转齿轮7与缠绕柱4固定连接,这样会使得缠绕柱4发生转动,开始在表面缠绕牵引绳6;在即将缠绕完毕时,即可将牵引绳6的左端口插入限位套环15内即可,然后将限位套环15的左端口承载挂扣,并将临近挂扣的牵引绳6摆放在承载滚轮11的外表面即可,由于该装置采用设备壳体一1和设备壳体二12对称使用的方式,将设备壳体二12的结构按照设备壳体一1内部的相同操作进行安装即可,而贯穿两组牵引绳6的限位套环15与套环连接杆16固定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起重设备排绳器,包括设备壳体一(1)、承载滚轮(11)和电动推杆(14),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壳体一(1)的右侧固定有轴承外层(2),且轴承外层(2)的内侧活动连接有内轴滚珠(3),所述内轴滚珠(3)的内侧贴合有缠绕柱(4),所述承载滚轮(11)安装于缠绕柱(4)的下方,所述缠绕柱(4)的左端面固定有运转齿轮(7),且运转齿轮(7)的左下方设置有伺服电机(8),所述设备壳体一(1)的侧端面固定有推杆底座(13),所述电动推杆(14)固定于推杆底座(13)的侧表面,且电动推杆(14)的伸缩端口设置有套环连接杆(16),所述套环连接杆(16)的下方固定有限位套环(1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起重设备排绳器,包括设备壳体一(1)、承载滚轮(11)和电动推杆(14),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壳体一(1)的右侧固定有轴承外层(2),且轴承外层(2)的内侧活动连接有内轴滚珠(3),所述内轴滚珠(3)的内侧贴合有缠绕柱(4),所述承载滚轮(11)安装于缠绕柱(4)的下方,所述缠绕柱(4)的左端面固定有运转齿轮(7),且运转齿轮(7)的左下方设置有伺服电机(8),所述设备壳体一(1)的侧端面固定有推杆底座(13),所述电动推杆(14)固定于推杆底座(13)的侧表面,且电动推杆(14)的伸缩端口设置有套环连接杆(16),所述套环连接杆(16)的下方固定有限位套环(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起重设备排绳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外层(2)关于缠绕柱(4)的竖直中心线对称分布设置有2组,且缠绕柱(4)通过运转齿轮(7)与伺服电机(8)之间构成转动结构,所述缠绕柱(4)的外表面缠绕有牵引绳(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起重设备排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辉苑嗣欣
申请(专利权)人:济南福迎门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