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可靠性注塑模具斜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67146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0: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可靠性注塑模具斜顶装置,包括斜向滑动安装在注塑模具的公模仁上的斜杆,所述斜杆的顶端固定设有位于所述公模仁的成型面处的扣成型顶;所述注塑模具的下模板上竖向滑动安装有顶针,所述顶针的顶端与所述斜杆的底端接触设置,所述顶针的底端与所述注塑模具的顶针板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穿过下模板的顶针对斜杆进行顶靠,将斜杆缩短为只在所述公模仁上,明显减少了斜顶长度,提高了斜顶使用可靠性。长度的减少和可靠性的提高,方便斜杆和扣成型顶进行缩小设计,使得扣成型顶容易出模,减少了入子线凸显,利于保证产品外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可靠性注塑模具斜顶装置
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
,尤其涉及一种高可靠性注塑模具斜顶装置。
技术介绍
电子产品的外壳注塑产品,很多都分上下壳配合件。两个注塑的外壳在组装时,多通过边沿的卡扣组装。卡扣为沿开模方向的倒扣,常需设计斜顶来出模。对于小的外壳,倒扣也相应的要设计小的斜顶,较小的斜顶就意味着较细的斜杆结构。而目前斜顶的斜杆部分,多穿过公模仁、下模板等才与顶针板相连,长度较长。加之斜顶为斜向顶出,所以在顶针板驱动斜顶顶出时,斜杆部分会受到较明显的弯矩作用,容易造成断裂等情况发生。若将斜杆加粗,那么斜顶的顶端对应着变大,斜顶会在注塑的产品上造成明显的入子线,特别对于一些对斜顶入子线要求极高的透明注塑件来说,入子线的凸显会严重影响产品外观。而且因斜顶出模,主要为斜顶的顶端横向退出卡扣,变大的斜顶顶端,会占用较多的退出空间,对于本身不大的注塑产品来说,斜顶的顶端极易与产品上的其他结构(如筋位等)干涉,导致斜顶无法出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明显减少斜顶长度,提高斜顶使用可靠性,且容易出模,减少入子线凸显,利于保证产品外观的高可靠性注塑模具斜顶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高可靠性注塑模具斜顶装置,包括斜向滑动安装在注塑模具的公模仁上的斜杆,所述斜杆的顶端固定设有位于所述公模仁的成型面处的扣成型顶;所述注塑模具的下模板上竖向滑动安装有顶针,所述顶针的顶端与所述斜杆的底端接触设置,所述顶针的底端与所述注塑模具的顶针板固定连接。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公模仁上位于成型面的外侧竖向滑动安装有斜杆复位杆,所述斜杆复位杆的底端设有复位顶靠面,所述斜杆的底端固定设有可与所述复位顶靠面滑动接触的复位连接滑台;所述注塑模具上设有与所述斜杆复位杆对应的复位施力装置。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复位施力装置包括竖向滑动安装在所述注塑模具的母模仁上的复位施力杆,所述复位施力杆与所述注塑模具的母模仁或者上模板之间设有复位施力弹簧。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斜杆复位杆的底端设有提升限位凸起。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斜杆复位杆位于所述斜杆上所述扣成型顶退出方向的侧方设置。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斜杆复位杆位于所述斜杆上所述扣成型顶退出方向的反方向处设置。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顶针板上固定设有斜顶限位柱。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高可靠性注塑模具斜顶装置,包括斜向滑动安装在注塑模具的公模仁上的斜杆,所述斜杆的顶端固定设有位于所述公模仁的成型面处的扣成型顶;所述注塑模具的下模板上竖向滑动安装有顶针,所述顶针的顶端与所述斜杆的底端接触设置,所述顶针的底端与所述注塑模具的顶针板固定连接。本技术利用穿过下模板的顶针对斜杆进行顶靠,将斜杆缩短为只在所述公模仁上,明显减少了斜顶长度,提高了斜顶使用可靠性。长度的减少和可靠性的提高,方便斜杆和扣成型顶进行缩小设计,使得扣成型顶容易出模,减少了入子线凸显,利于保证产品外观。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其中: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开模时的状态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重新合模时的状态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斜杆复位杆与斜杆配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另一种斜杆复位杆与斜杆配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和图5中以空心箭头示意扣成型顶的退出方向。图中:1-下模板;11-公模仁;2-上模板;21-母模仁;3-顶针板;31-顶针;32-斜顶限位柱;4-斜杆;41-扣成型顶;42-复位连接滑台;5-斜杆复位杆;51-复位顶靠面;52-提升限位凸起;53-复位施力杆;54-复位施力弹簧;6-产品;61-倒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技术的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如图1至图5共同所示,高可靠性注塑模具斜顶装置,包括斜向滑动安装在注塑模具的公模仁11上的斜杆4,所述斜杆4的顶端固定设有位于所述公模仁11的成型面处的扣成型顶41。作为常规技术,注塑模具通常包括下模板1和上模板2,下模板1上固定公模仁11,上模板2上固定母模仁21,公模仁11和母模仁21上对应设置成型面,下模板1连接顶针板3。所述斜杆4在所述公模仁11上的滑动安装为本领域公知常用技术,在此不再赘述。所述扣成型顶41即为与所述公模仁11上的成型面共同配合,用以成型倒扣61的结构,其具体设计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在此不再赘述。所述注塑模具的下模板1上竖向滑动安装有顶针31,所述顶针31的顶端与所述斜杆4的底端接触设置,所述顶针31的底端与所述注塑模具的顶针板3固定连接。当所述顶针板3被驱动提升时,所述顶针31可向上顶靠所述斜杆4的底端,所述斜杆4在所述公模仁11上沿斜向上的方向滑动,所述扣成型顶41相对产品6上的倒扣61发生横向位移,形成退出出模,所述斜杆4的底端与所述顶针31的顶端也形成相对滑动。为保证所述顶针31顶靠的连贯性,所述斜杆4的底端应沿所述扣成型顶41的退出方向设置一定的长度,该设置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描述很容易理解的,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所述顶针31在所述下模板1上的贯穿设置,使得所述斜杆4缩短到只在所述公模仁11上设置,明显减少了斜顶长度,提高了斜顶使用可靠性。长度的减少和可靠性的提高,方便斜杆4和扣成型顶41进行缩小设计,使得扣成型顶41容易出模,减少了入子线凸显,利于保证产品6外观。本实施例所述公模仁11上位于成型面的外侧竖向滑动安装有斜杆复位杆5,所述斜杆复位杆5的底端设有复位顶靠面51,所述斜杆4的底端固定设有可与所述复位顶靠面51滑动接触的复位连接滑台42;所述注塑模具上设有与所述斜杆复位杆5对应的复位施力装置。当所述顶针板3驱动所述顶针31向上顶靠时,所述斜杆复位杆5被同步顶动提升;在所述母模仁21重新与所述公模仁11合模时,所述复位施力装置可提供给所述斜杆复位杆5复位作用力,该复位作用力可通过所述复位顶靠面51和所述复位连接滑台42,将斜杆4顶靠回初始位置。本实施例示意在所述斜杆复位杆5的底端设置L形的复位顶靠槽,该复位顶靠槽水平方向的槽壁即为本实施例所述复位顶靠面51;当然本实施例也可直接将所述斜杆复位杆5的底面整体作为所述复位顶靠面51。本实施例所述复位施力装置包括竖向滑动安装在所述注塑模具的母模仁21上的复位施力杆53,所述复位施力杆53与所述注塑模具的母模仁21或者上模板2之间设有复位施力弹簧54。依靠所述复位施力弹簧54顶靠所述复位施力杆53,提供给所述斜杆复位杆5向下的复位作用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高可靠性注塑模具斜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斜向滑动安装在注塑模具的公模仁上的斜杆,所述斜杆的顶端固定设有位于所述公模仁的成型面处的扣成型顶;所述注塑模具的下模板上竖向滑动安装有顶针,所述顶针的顶端与所述斜杆的底端接触设置,所述顶针的底端与所述注塑模具的顶针板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高可靠性注塑模具斜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斜向滑动安装在注塑模具的公模仁上的斜杆,所述斜杆的顶端固定设有位于所述公模仁的成型面处的扣成型顶;所述注塑模具的下模板上竖向滑动安装有顶针,所述顶针的顶端与所述斜杆的底端接触设置,所述顶针的底端与所述注塑模具的顶针板固定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可靠性注塑模具斜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公模仁上位于成型面的外侧竖向滑动安装有斜杆复位杆,所述斜杆复位杆的底端设有复位顶靠面,所述斜杆的底端固定设有可与所述复位顶靠面滑动接触的复位连接滑台;所述注塑模具上设有与所述斜杆复位杆对应的复位施力装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可靠性注塑模具斜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韵瑞邱新证于海宾张永昂黄金龙
申请(专利权)人:潍坊正达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