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波段超周期元胞及全相位覆盖波束偏折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59097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Ku波段超周期元胞及全相位覆盖波束偏折器,Ku波段超周期元胞包括四个第一类超表面单元和一个第二类超表面单元;第一类超表面单元由三个第一超表面层构成,第一超表面层包括亚波长金属框、第一共振体和第一介质基板,亚波长金属框和第一共振体设置在第一介质基板上,第一共振体位于亚波长金属框内;第二类超表面单元包括两个第二超表面层,第二超表面层包括第二介质基板以及第二共振体,在两个第二超表面层之间平行设置有第三介质基板;第一共振体和第二共振体均为耶路撒冷十字形金属结构;四个第一类超表面单元、一个第二类超表面单元按透射相位由小到大无缝拼接成一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超薄、全相位覆盖、高折射率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Ku波段超周期元胞及全相位覆盖波束偏折器
本技术涉及电磁超表面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Ku波段超周期元胞及全相位覆盖波束偏折器。
技术介绍
超表面是一种灵活的人工层状材料,其在光学方面的应用尤其是波前调制方面的应用很多,主要用来制作四分之一波片、半波片、偏振片、超透镜、准全息图、光学涡旋生成器等。人工电磁超表面的提出使各个波段的电磁波调控器件获得了新的设计思路,利用亚波长尺寸的超表面宏观序列可以获得波束的任意相位分布,从而实现对电磁波的精准调控。其中,一个应用就是通过不同的材料改变折反射的相位梯度任意控制反射光线的传播路径来设计波束偏折器。目前,通过相位梯度超表面原理设计的波束偏折器一般采用具有较多层的超表面单元来实现所需要的相位覆盖,这使得波束偏折器比较厚,并且,一般只能产生特定的相位覆盖范围,不能实现高效的异常折射。因此,如何设计超薄、全相位覆盖、高折射率的波束偏折器成为本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一是提供一种Ku波段超周期元胞,能够用来设计具有超薄、全相位覆盖、高折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Ku波段超周期元胞,其特征在于,包括四个第一类超表面单元(11)和一个第二类超表面单元(12);每个所述第一类超表面单元(11)均由三个同向平行设置的第一超表面层(111)构成,每个所述第一超表面层(111)均包括亚波长金属框(1111)、第一共振体(1112)和第一介质基板(1113),所述亚波长金属框(1111)和所述第一共振体(1112)均设置在所述第一介质基板(1113)上,所述第一共振体(1112)位于所述亚波长金属框(1111)内;所述第二类超表面单元(12)包括两个同向平行设置的第二超表面层(121),每个所述第二超表面层(121)均包括第二介质基板(1211)以及设置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Ku波段超周期元胞,其特征在于,包括四个第一类超表面单元(11)和一个第二类超表面单元(12);每个所述第一类超表面单元(11)均由三个同向平行设置的第一超表面层(111)构成,每个所述第一超表面层(111)均包括亚波长金属框(1111)、第一共振体(1112)和第一介质基板(1113),所述亚波长金属框(1111)和所述第一共振体(1112)均设置在所述第一介质基板(1113)上,所述第一共振体(1112)位于所述亚波长金属框(1111)内;所述第二类超表面单元(12)包括两个同向平行设置的第二超表面层(121),每个所述第二超表面层(121)均包括第二介质基板(1211)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介质基板(1211)上的第二共振体(1212),在两个所述第二超表面层(121)之间平行设置有第三介质基板(122);所述第一共振体(1112)和所述第二共振体(1212)均为耶路撒冷十字形金属结构,每个第一共振体(1112)的尺寸大小均不同,第二共振体(1212)与各第一共振体(1112)的尺寸大小均不同;所述第二介质基板(1211)和所述第三介质基板(122)的形状大小均相同;两个所述第二超表面层(121)与第三介质基板(122)的距离均为h,相邻两个第一超表面层(111)的距离均为h;四个第一类超表面单元(11)、一个第二类超表面单元(12)按透射相位由小到大无缝拼接成一排,所述第二类超表面单元(12)的透射相位最大,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类超表面单元(11)之间的相位差均为72°,所述第二类超表面单元(12)与其相邻的第一类超表面单元(11)之间的相位差为7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Ku波段超周期元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光武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府大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