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地下结构物上浮的柔性道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4952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止地下结构物上浮的柔性道路,包括路面层、路基层和调节层,所述调节层包括限位挡圈和多个配重调节块,所述配重调节块填充于限位挡圈内,且配重调节块能够在竖直方向内做上下滑动,同时在调节配重块内填充有配种调节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高密度的配重调节物增加配重调节块,从而对地下结构物施加更大的压力,从而抵消掉富水砂卵石地层的浮力,保证地下结构物的结构稳定性;同时相互分离的配重调节块不但能够降低地下结构物受到的压力,同时还能够将压力分散到地下结构物的各处,从而降低单位面积的受力,对地下结构物进行有效的保护,延长地下结构物的使用寿命和结构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止地下结构物上浮的柔性道路
本技术涉及路桥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防止地下结构物上浮的柔性道路。
技术介绍
地下结构物是指左右位于地下的建筑物,包括地铁隧道、公路隧道和地下管廊等;在富水砂卵石地层,地层的含水量很高,安装于地层的地下结构物受到一定的浮力作用;而在路面施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土方开挖的情况,由此导致在地下结构物与路面交汇处的土方减少,降低了地下结构物受到的来至土层的压力,地下结构物在浮力的作用下上浮(其上浮量一般在1cm左右),上浮的地下结构物与周边结构物的连接处会发生撕裂,造成进水等严重的安全事故;同时在路面与地下结构物的交汇处,频繁通过的车辆会对路面持续施压,路面将受到的压力传递到地下结构物,由于目前地下结构物的横截面普遍为圆形,因此地下结构物的顶点与路面之间的间距最短,其缓冲土层最薄,因此地下结构物的顶点受到的压力最大,且由于地下机构物的特殊结构,其顶点位置的支撑力最小,因此在长时间的受压后,地下结构物的结构容易受到破坏,甚至发生坍塌,不利于对地下结构物进行保护。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地下结构物容易上浮,路面对地下结构物压力过大的缺陷,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止地下结构物上浮的柔性道路,采用本技术能够有效防止地下结构物上浮,同时分散路面对地下结构物的挤压力,对地下结构物提供有效防护,延长地下结构物的使用寿命。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一种防止地下结构物上浮的柔性道路,包括路面层和路基层,在道路与地下结构物交汇处还设置有调节层,调节层包括限位挡圈和多个配重调节块,所述配重调节块填充于限位挡圈内,且配重调节块能够沿竖直方向做上下滑动;所述配重调节块内填充有高密度的配重调节物。进一步限位挡圈采用多个限位挡板首尾相连拼接而成,限位挡板的两端设置有相互配合的榫槽和榫头。进一步榫槽和榫头为燕尾型或T型。进一步限位挡圈采用钢筋混凝土一次浇筑完成。进一步限位挡圈为圆形、方形或多边形。进一步配重调节物采用密度大于混凝土的金属或非金属固体物料制作。进一步配重调节物为钢珠、钢砂或铁砂,配重调节块采用混凝土掺杂配重调节物浇筑而成。进一步配重调节块为方形,相邻配重调节块之间相互贴合抵靠设置。进一步相邻配重调节块之间通过相互配合的滑槽和滑块相连。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在路面与地下结构物的交汇处增设调节层,调节层包括位于外边缘的限位挡圈和位于内侧的多个配重调节块,所述配重调节块填充于限位挡圈内侧圈定的范围内,同时在配重调节块内填充有高密度的配重调节物;本技术与现有技术性相比,高密度的配重调节物能够显著提高配重调节块的重量,通过多个配重调节物的组合提高在地下结构物上方的路面的质量,其实质是在地下结构物的顶部增加重物,通过重力抵消富水砂卵石地层对地下结构物的浮力,从而保证地下结构物的稳定;同时由于配重调节块能够在竖直方向上滑动,因此路面收到挤压时,受力点以外的调节配重块位移较小,甚至不发生滑动,同时由于地下结构物的横截面一般为圆形,因此与整体式结构相比,本技术能够将顶部的受力被分散到整个地下结构物的外圆周上,从而降低单位面积的受力,避免过大的压力对地下结构物的结构造成破坏,对地下结构物进行有效保护,延长其使用寿命。2、本技术的限位挡圈通过多个首尾相连的限位挡板拼接而成,在限位挡圈强度要求较低时,限位挡板可以在预制件工厂完成制作,再在现场拼装,其能够降低施工现场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3、本技术的限位挡板的榫槽和榫头为相互配合的燕尾型或T型,增强两个限位挡板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在工作过程中限位挡板之间脱离,影响对配重调节块的限位效果,提高调节层的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4、本技术的限位挡圈为钢筋混凝土一体浇筑制作,提高限位挡圈的结构强度,适合于重载路面,能够有效提高调节层的稳定性和可靠性。5、本技术的限位挡环可以是圆形、方形或多边形,一方面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确定限位挡圈的形状,大大提高了本技术所述路面对底薪的适应能力,适用范围更广;另一方面,通过几何图形的改变可以提高限位挡圈的结构强度,提高调节层的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6、本技术的配重调节物采用钢砂、钢珠或铁砂,同时配重调节块采用钢筋混凝土掺杂配重调节物浇筑的方法制作,一方面,上述材料的来源广泛,制作方式简单,能够有效降低施工成本;另一方面混凝土的密度为2500kg/m3,钢珠、钢砂和铁砂的密度为6800-7800kg/m3,采用上述配重调节物的增重效果明显,在体积一定的条件下,能够提供更大的重力,从而保证将地下结构物受到的浮力抵消,保证地下结构物的结构稳定性。7、本技术的配重调节块之间通过相互贴合的等方式放置,也可以通过滑槽和滑块相互连接,通过上述方式增大相连配重调节块之间的摩擦,其不但能够抵消一部分挤压力,降低地下结构物受到的压力,同时将单个配重调节块向周边的配重调节块传递,降低单个配重调节块的受力,从而降低其在竖直方向的位移量,避免出现路面塌陷,对路面形成保护,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方式,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调节层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调节层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2调节层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现有技术受力分析图;图6为本技术受力分析图;附图标记:1、路面层,2、路基层,3、调节层,4、限位挡圈,5、配重调节块,6、配重调节物,7、榫槽,8、榫头,9、滑槽,10、滑块,41、限位挡板,11、挡土石,12、地下结构物。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止地下结构物上浮的柔性道路,包括路面层(1)和路基层(2),其特征在于:在道路与地下结构物交汇处还设置有调节层(3),调节层(3)包括限位挡圈(4)和多个配重调节块(5),所述配重调节块(5)填充于限位挡圈(4)内,且配重调节块(5)能够沿竖直方向做上下滑动;所述配重调节块(5)内填充有高密度的配重调节物(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止地下结构物上浮的柔性道路,包括路面层(1)和路基层(2),其特征在于:在道路与地下结构物交汇处还设置有调节层(3),调节层(3)包括限位挡圈(4)和多个配重调节块(5),所述配重调节块(5)填充于限位挡圈(4)内,且配重调节块(5)能够沿竖直方向做上下滑动;所述配重调节块(5)内填充有高密度的配重调节物(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地下结构物上浮的柔性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挡圈(4)采用多个限位挡板(41)首尾相连拼接而成,限位挡板(41)的两端设置有相互配合的榫槽(7)和榫头(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止地下结构物上浮的柔性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榫槽(7)和榫头(8)为燕尾型或T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红沈小青姜易黄屯李忠楷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市路桥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