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载重铁路货车旁承体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2654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载重铁路货车旁承体总成。包括上旁承和下旁承,上旁承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固定连接的上旁承座、调整垫板、止档和上旁承体,和设置于上旁承体与止档构成的凹槽中的滚子;滚子平行设置三组;下旁承包括由上至下通过硫化依次连接的上衬板、弹性体和下衬板,下衬板底面设置两个固定销;上旁承的各滚子滚动表面与下旁承的上衬板表面滚动接触。本发明专利技术充分发挥转向架构架整体结构强度,采用四点旁承承载,载荷均匀分配,不产生偏载,构架结构强度的设计难度大大降低;上、下旁承之间为常接触滚动摩擦结构,可提供适宜的回转阻力矩,保证了车辆的直线运行稳定性及曲线通过能力,共同承载并传递车体及大吨位货物的垂向载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载重铁路货车旁承体总成
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辆制造
,特别涉及一种大载重铁路货车旁承体总成设计结构。
技术介绍
铁路货车旁承是车辆上重要组成部件,该部件连接车体与转向架,起到传递载荷,提供回转阻力矩等作用。传统铁路货车三轴转向架主要采用心盘集中承载(旁承不承载)或心盘部分承载(心盘和旁承共同承载)的结构形式,对于特种大型、重型货物的运输车辆,这种承载方式受车辆车钩和地板面距轨面高度等因素的限制,心盘承载结构的设计空间非常有限,受载情况十分恶劣,设计难度极大,限制了其在大载重货车上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大载重铁路货车旁承体总成。本专利技术充分利用转向架构架整体结构强度,将车体载荷平均分配在旁承上,能有效改善转向架的整体受力情况,在有限的设计空间下,提供了一种有效传递车辆载荷的解决方案。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大载重铁路货车旁承体总成,其特征在于:旁承体总成包括上旁承和下旁承;所述上旁承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固定连接的上旁承座、调整垫板、止档和上旁承体,和设置于上旁承体与止档构成的凹槽中的滚子;所述滚子平行设置三组;所述下旁承包括由上至下通过硫化依次连接的上衬板、弹性体和下衬板,下衬板底面设置两个固定销;所述上旁承的各滚子滚动表面与下旁承的上衬板表面滚动接触。本专利技术所述上旁承座、调整垫板、止档和上旁承体通过螺栓连接固定,调整垫板可拆卸并通过变更厚度调整上旁承中滚子与下旁承中上衬板之间的间隙。通过变更调整垫板的厚度,可以限位带动止档、滚子、滚子轴在垂向移动,从而改变并调整滚子下端与上衬板之间的间隙。所述滚子套装在滚子轴上,滚子轴两端部沿轴向设置有切面,滚子可转动嵌入上旁承体与止档构成的凹槽中,滚子轴两端部的切面与止档下平面配合限位固定。所述上旁承座与车体枕梁底面焊接固定联接。本专利技术所述下衬板底面设置两个固定销与转向架定位联接。本专利技术所述旁承体总成在每组大载重铁路货车转向架上设置四组,四组旁承体总成绕转向架转动中心线呈圆周对称分布布置。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1、充分发挥转向架构架整体结构强度,由传统铁路货车的心盘单点承载转化为四点旁承承载,载荷均匀分配,构架结构强度的设计难度大大降低。2、上、下旁承之间为滚动摩擦,可提供适宜的回转阻力矩,保证了车辆的直线运行稳定性及曲线通过能力。3、上、下旁承为常接触结构,共同承载并传递车体及大吨位货物的垂向载荷。4、通过四组旁承总成绕转向架转动中心线呈圆周分布,保证车体相对于转向架产生回转运动时不会偏载或上、下旁承脱开。5、本专利技术旁承体结构设计简单、合理,提高整车装配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旁承总成仰视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旁承总成轴向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上旁承横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上旁承纵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上旁承止档结构示意图。图6是上旁承滚子及滚子轴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下旁承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旁承体总成在转向架的安装位置示意图。图中标记:1为上旁承,2为下旁承,1.1为上旁承座,1.2为调整垫板,1.3为止档,1.4为上旁承体,1.5为滚子,1.6为滚子轴,2.1为下衬板,2.2为弹性体,2.3为上衬板,2.4为固定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是对本专利技术原理的进一步说明,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专利技术,与本专利技术相同或类似技术均没有超出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结合附图。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大载重铁路货车旁承体总成包括上旁承1和下旁承2。上旁承座1.1与车体连接,调整垫板1.2、止档1.3、上旁承体1.4依次固定连接于上旁承座1.1下方,滚子1.5穿入滚子轴1.6并可绕其转动,滚子1.5与下旁承2滚动接触。滚子轴1.6端部设置沿轴向的平面结构,与止档1.3接触,限制滚子1.5垂向向上的运动,止档1.3、上旁承体1.4均加工凹槽,滚子1.5内置于凹槽中。调整垫板1.2与上旁承座1.1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通过变更调整垫板1.2的厚度,调整上旁承1中滚子1.5与下旁承2中上衬板2.3之间的间隙。下衬板2.1与转向架连接,上衬板2.3、弹性体2.2依次固定连接于下衬板2.1上方,固定销2.4设置于下衬板2.1表面。如图1、图2所示,上旁承1由上旁承座1.1、调整垫板1.2、止档1.3、上旁承体1.4、滚子1.5、滚子轴1.6组成,下旁承2由下衬板2.1、弹性体2.2、上衬板2.3、固定销2.4组成。如图3所示,上旁承座1.1与车体连接,调整垫板1.2、止档1.3、上旁承体1.4依次固定连接于上旁承座1.1下方,滚子1.5穿入滚子轴1.6并可绕其转动,滚子1.5与下旁承2滚动接触,滚子轴1.6端部为圆柱侧平面结构,与止档1.3接触,限制滚子1.5垂向向上的运动,止档1.3、上旁承体1.4均加工凹槽,滚子1.5内置于凹槽中。如图3、图4、图5所示,止档1.3中部设置三个方形凹槽,凹槽下平面高于止档1.3底面,滚子轴1.6两端部圆柱部位加工出平面,即沿轴向的切面,并与止档1.3方孔下平面接触,限制滚子轴1.6及滚子1.5向上的运动。调整垫板1.2与上旁承座1.1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通过变更调整垫板1.2的厚度,调整上旁承1中滚子1.5与下旁承2中上衬板2.3之间的间隙,滚子轴1.6端部为圆柱侧平面结构,与止档1.3接触,限制滚子1.5垂向向上的运动,止档1.3、上旁承体1.4均加工凹槽,滚子1.5内置于凹槽中。如图4所示,下衬板2.1与转向架连接,上衬板2.3、弹性体2.2依次固定连接于下衬板2.1上方,固定销2.4固定下衬板2.1所在位置。下衬板2.1、弹性体2.2与上衬板2.3通过硫化连接为一体。本专利技术旁承总成具有较大的垂向刚度和足够的承载能力,四组旁承绕转向架转动中心线呈圆周分布布置,保证车体相对于转向架产生回转运动时不会偏载或上旁承1、下旁承2脱开;上旁承1、下旁承2间为滚动摩擦,可提供适宜的回转阻力矩,保证了车辆的直线运行稳定性及曲线通过能力。安装过程是:首先将上旁承座1.1焊接到车体枕梁对应位置,并保证上旁承座1.1的底面水平,然后将调整垫板1.2、止档1.3依次平放在上旁承座1.1的底面上,将滚子轴1.6穿入滚子1.5中部,放入上旁承体1.4的凹槽内,滚子轴1.6端部圆柱部位水平面配合止档1.3平面,将滚子1.5压入止档1.3的凹槽内;下衬板2.1、上衬板2.3、弹性体2.2三者通过硫化处理作为一个整体,然后使用固定销2.4将下旁承2安装在转向架对应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载重铁路货车旁承体总成,其特征在于:旁承体总成包括上旁承和下旁承;/n所述上旁承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固定连接的上旁承座、调整垫板、止档和上旁承体,和设置于上旁承体与止档构成的凹槽中的滚子;所述滚子平行设置三组;/n所述下旁承包括由上至下通过硫化依次连接的上衬板、弹性体和下衬板,下衬板底面设置两个固定销;/n所述上旁承的各滚子滚动表面与下旁承的上衬板表面滚动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载重铁路货车旁承体总成,其特征在于:旁承体总成包括上旁承和下旁承;
所述上旁承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固定连接的上旁承座、调整垫板、止档和上旁承体,和设置于上旁承体与止档构成的凹槽中的滚子;所述滚子平行设置三组;
所述下旁承包括由上至下通过硫化依次连接的上衬板、弹性体和下衬板,下衬板底面设置两个固定销;
所述上旁承的各滚子滚动表面与下旁承的上衬板表面滚动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载重铁路货车旁承体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旁承座、调整垫板、止档和上旁承体通过螺栓连接固定,调整垫板可拆卸并通过变更厚度调整上旁承中滚子与下旁承中上衬板之间的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军生袁亮薛海莲郦高亮刘灿杨诗卫江明星张瑞国杨璨李冬王璞黄瑞龙建国刘兵淑梅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