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1426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2 00: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式换热器,包括箱体,箱体的内腔左右两侧壁之间滑动连接有第一螺旋换热板流道,第一螺旋换热板流道的内侧滑动套接有第二螺旋换热板流道,第一螺旋换热板流道的前侧壁中心处开设有冷流体出口,箱体的顶部设置有冷流体入管,冷流体入管伸入箱体内腔的一端连通有弹性褶皱伸缩入管,箱体的右侧壁上端设置有热流体出管,箱体的左侧壁设置有冷流体出管,冷流体出管与冷流体出口之间连通有弹性褶皱伸缩出管,箱体的内腔底部右侧设置有滑道,箱体的内腔左右两侧壁之间转动连接有丝杆,丝杆的外壁右侧螺接有凸形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便于对两组螺旋形流道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行有效调节,从而实现局部接触换热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式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换热器
,具体涉及一种复合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换热器行业涉及暖通、压力容器、中水处理设备,化工,石油等近30多种产业,相互形成产业链条,适用于不同介质、不同工况、不同温度、不同压力的换热器,结构型式也不同,按结构分类可分为:浮头式换热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U形管板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等。目前在螺旋板式换热器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其中的两组螺旋形流道之间只能进行全部接触性换热,在只需要进行局部接触换热时,不能得到良好的调节,使用效果不是很理想,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复合式换热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复合式换热器,便于对两组螺旋形流道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行有效调节,从而实现局部接触换热的效果。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复合式换热器,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内腔左右两侧壁之间滑动连接有第一螺旋换热板流道,所述第一螺旋换热板流道的内侧滑动套接有第二螺旋换热板流道,且第二螺旋换热板流道的后侧壁与箱体相固接,所述第一螺旋换热板流道的前侧壁中心处开设有冷流体出口,所述箱体的顶部设置有冷流体入管,且冷流体入管的底部输出端伸入箱体的内腔,所述冷流体入管伸入箱体内腔的一端连通有弹性褶皱伸缩入管,且弹性褶皱伸缩入管的底部输出端与第一螺旋换热板流道的内腔顶部后侧相连通,所述箱体的右侧壁上端设置有热流体出管,所述热流体出管的左侧输入端与第二螺旋换热板流道的内腔顶部后侧相连通;所述箱体的左侧壁设置有冷流体出管,所述冷流体出管的右端伸入箱体的内腔,所述冷流体出管伸入箱体内腔的一端与冷流体出口之间连通有弹性褶皱伸缩出管,所述箱体的右侧壁设置有热流体入管,且热流体入管的左侧输出端与第二螺旋换热板流道的内腔右侧中心处相连通,所述箱体的内腔底部右侧设置有滑道,所述箱体的内腔左右两侧壁之间转动连接有丝杆,且丝杆的右端贯穿箱体的右侧壁,所述丝杆的外壁右侧螺接有凸形座,所述凸形座与滑道滑动连接,且凸形座的顶部与第一螺旋换热板流道的底部右侧相固接,所述箱体的右侧壁底部设置有正反转电机,且正反转电机的左侧动力输出端与丝杆贯穿箱体右侧壁的一端相连接。优选地,上述用于复合式换热器中,所述滑道是由两组与凸形座相配合的直角板组合而成,两组所述直角板对称分布在凸形座的前后两侧,且直角板的底部与箱体的内腔底部相固接,两组所述直角板的左侧壁均固接有挡位块,便于对凸形座在滑道中滑动时进行限位,避免第一螺旋换热板流道在第二螺旋换热板流道上移动调节时的脱离。优选地,上述用于复合式换热器中,所述第一螺旋换热板流道的左右两侧壁对称固接有支撑筋条板,所述箱体的内腔左右两侧壁对称开设有与支撑筋条板相配合的支撑滑槽,通过支撑筋条板在支撑滑槽中滑动,便于对第一螺旋换热板流道移动调节时进行稳定支撑。优选地,上述用于复合式换热器中,所述箱体的顶部开设有两组观察窗,且两组观察窗分布在冷流体入管的左右两侧,两组所述观察窗的内腔均嵌合安装有透明树脂玻璃,便于观察箱体中的工作情况。优选地,上述用于复合式换热器中,所述第一螺旋换热板流道与第二螺旋换热板流道之间的连接处为镜面处理,减小连接处的摩擦力,便于第一螺旋换热板流道在第二螺旋换热板流道上的移动调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结构设计合理,一方面通过正反转电机、丝杆、滑道和凸形座的配合,通过第一螺旋换热板流道与第二螺旋换热板流道的滑动套接配合,在可调节范围内,便于对第一螺旋换热板流道与第二螺旋换热板流道这两组螺旋形流道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行有效调节,从而实现局部接触换热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冷流体入管、冷流体出管、热流体入管和热流体出管的配合,使第一螺旋换热板流道与第二螺旋换热板流道中的流体进行相对方向上的流动,便于提高热交换效率。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图1的右侧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箱体,2-第一螺旋换热板流道,3-第二螺旋换热板流道,4-冷流体出口,5-冷流体入管,6-弹性褶皱伸缩入管,7-热流体出管,8-冷流体出管,9-弹性褶皱伸缩出管,10-热流体入管,11-丝杆,12-滑道,13-凸形座,14-正反转电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所示,一种复合式换热器,包括箱体1,箱体1的内腔左右两侧壁之间滑动连接有第一螺旋换热板流道2,第一螺旋换热板流道2的左右两侧壁对称固接有支撑筋条板,箱体1的内腔左右两侧壁对称开设有与支撑筋条板相配合的支撑滑槽,通过支撑筋条板在支撑滑槽中滑动,便于对第一螺旋换热板流道2移动调节时进行稳定支撑,第一螺旋换热板流道2的内侧滑动套接有第二螺旋换热板流道3,且第二螺旋换热板流道3的后侧壁与箱体1相固接,述第一螺旋换热板流道2与第二螺旋换热板流道3之间的连接处为镜面处理,减小连接处的摩擦力,便于第一螺旋换热板流道2在第二螺旋换热板流道3上的移动调节,第一螺旋换热板流道2的前侧壁中心处开设有冷流体出口4,箱体1的顶部设置有冷流体入管5,且冷流体入管5的底部输出端伸入箱体1的内腔,箱体1的顶部开设有两组观察窗,且两组观察窗分布在冷流体入管5的左右两侧,两组观察窗的内腔均嵌合安装有透明树脂玻璃,便于观察箱体1的工作情况,冷流体入管5伸入箱体1内腔的一端连通有弹性褶皱伸缩入管6,且弹性褶皱伸缩入管6的底部输出端与第一螺旋换热板流道2的内腔顶部后侧相连通,箱体1的右侧壁上端设置有热流体出管7,热流体出管7的左侧输入端与第二螺旋换热板流道3的内腔顶部后侧相连通,箱体1的左侧壁设置有冷流体出管8,冷流体出管8的右端伸入箱体1的内腔,冷流体出管8伸入箱体1内腔的一端与冷流体出口4之间连通有弹性褶皱伸缩出管9,箱体1的右侧壁设置有热流体入管10,且热流体入管10的左侧输出端与第二螺旋换热板流道3的内腔右侧中心处相连通,箱体1的内腔底部右侧设置有滑道12,箱体1的内腔左右两侧壁之间转动连接有丝杆11,且丝杆11的右端贯穿箱体1的右侧壁,丝杆11的外壁右侧螺接有凸形座13,凸形座13与滑道12滑动连接,且凸形座13的顶部与第一螺旋换热板流道2的底部右侧相固接,滑道12是由两组与凸形座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式换热器,包括箱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的内腔左右两侧壁之间滑动连接有第一螺旋换热板流道(2),所述第一螺旋换热板流道(2)的内侧滑动套接有第二螺旋换热板流道(3),且第二螺旋换热板流道(3)的后侧壁与箱体(1)相固接,所述第一螺旋换热板流道(2)的前侧壁中心处开设有冷流体出口(4),所述箱体(1)的顶部设置有冷流体入管(5),且冷流体入管(5)的底部输出端伸入箱体(1)的内腔,所述冷流体入管(5)伸入箱体(1)内腔的一端连通有弹性褶皱伸缩入管(6),且弹性褶皱伸缩入管(6)的底部输出端与第一螺旋换热板流道(2)的内腔顶部后侧相连通,所述箱体(1)的右侧壁上端设置有热流体出管(7),所述热流体出管(7)的左侧输入端与第二螺旋换热板流道(3)的内腔顶部后侧相连通;/n所述箱体(1)的左侧壁设置有冷流体出管(8),所述冷流体出管(8)的右端伸入箱体(1)的内腔,所述冷流体出管(8)伸入箱体(1)内腔的一端与冷流体出口(4)之间连通有弹性褶皱伸缩出管(9),所述箱体(1)的右侧壁设置有热流体入管(10),且热流体入管(10)的左侧输出端与第二螺旋换热板流道(3)的内腔右侧中心处相连通,所述箱体(1)的内腔底部右侧设置有滑道(12),所述箱体(1)的内腔左右两侧壁之间转动连接有丝杆(11),且丝杆(11)的右端贯穿箱体(1)的右侧壁,所述丝杆(11)的外壁右侧螺接有凸形座(13),所述凸形座(13)与滑道(12)滑动连接,且凸形座(13)的顶部与第一螺旋换热板流道(2)的底部右侧相固接,所述箱体(1)的右侧壁底部设置有正反转电机(14),且正反转电机(14)的左侧动力输出端与丝杆(11)贯穿箱体(1)右侧壁的一端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式换热器,包括箱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的内腔左右两侧壁之间滑动连接有第一螺旋换热板流道(2),所述第一螺旋换热板流道(2)的内侧滑动套接有第二螺旋换热板流道(3),且第二螺旋换热板流道(3)的后侧壁与箱体(1)相固接,所述第一螺旋换热板流道(2)的前侧壁中心处开设有冷流体出口(4),所述箱体(1)的顶部设置有冷流体入管(5),且冷流体入管(5)的底部输出端伸入箱体(1)的内腔,所述冷流体入管(5)伸入箱体(1)内腔的一端连通有弹性褶皱伸缩入管(6),且弹性褶皱伸缩入管(6)的底部输出端与第一螺旋换热板流道(2)的内腔顶部后侧相连通,所述箱体(1)的右侧壁上端设置有热流体出管(7),所述热流体出管(7)的左侧输入端与第二螺旋换热板流道(3)的内腔顶部后侧相连通;
所述箱体(1)的左侧壁设置有冷流体出管(8),所述冷流体出管(8)的右端伸入箱体(1)的内腔,所述冷流体出管(8)伸入箱体(1)内腔的一端与冷流体出口(4)之间连通有弹性褶皱伸缩出管(9),所述箱体(1)的右侧壁设置有热流体入管(10),且热流体入管(10)的左侧输出端与第二螺旋换热板流道(3)的内腔右侧中心处相连通,所述箱体(1)的内腔底部右侧设置有滑道(12),所述箱体(1)的内腔左右两侧壁之间转动连接有丝杆(11),且丝杆(11)的右端贯穿箱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陶李自洋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四创换热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