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或具有热交换器的冷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60851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2 00:03
抑制液体制冷剂的滞留。室外热交换器(15)具有包含多个传热管(41)的热交换部(40)、分流器(90)、以及形成热交换部(40)与分流器(90)之间的制冷剂流路的多个第2集管内部空间形成部件(78)。分流器(90)具有出入口管(91)、多个第1细管(93)、以及形成有主体内部空间(SP3)的分流器主体(95),该主体内部空间(SP3)与出入口管(91)和第1细管(93)连通,使制冷剂从一方流入另一方。第2集管内部空间形成部件(78)形成有第2集管内部空间(SP1),该第2集管内部空间(SP1)与对应的传热管(41)和第1细管(93)连通,使制冷剂从一方流入另一方。在设置状态下,3个以上的第2集管内部空间(SP1)沿着铅垂方向并排,跟与中层第2集管内部空间(SB)连通的传热管(41)的数量相比,与下层第2集管内部空间(SC)连通的传热管(41)的数量较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热交换器或具有热交换器的冷冻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器或具有热交换器的冷冻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例如如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WO2013/160952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公知一种热交换器,其具有并排多个扁平管的热交换部、配置于液体侧端部的分流器、以及配置于热交换部与分流器之间的集管。在该热交换器中,在集管内,以沿着扁平管层叠的方向并排的方式形成有多个空间,各空间与对应的扁平管连通。此外,集管内的各空间和分流器由细管连接。在这样构成的热交换器中,形成有多个路径(制冷剂流路)。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上述这种热交换器中,在设置状态下,扁平管以沿着铅垂方向并排的方式配置的情况较多。该情况下,在被用作冷凝器时,与由于分流器的设置高度而产生的压头差相关联地,液体制冷剂容易滞留在配置于最下层附近的扁平管(路径)中。提供一种抑制液体制冷剂滞留的热交换器。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第1观点的热交换器具有热交换部、第1分流部和多个第2分流部。热交换部包含多个扁平管。多个扁平管在设置状态下沿着铅垂方向并排。第1分流部具有第1管、多个第2管和主体部。第1管是供制冷剂出入的配管。第2管形成比第1管靠热交换部侧的制冷剂流路。主体部在内部形成有第1空间。第1空间与第1管的一端和各第2管的一端连通。第1空间使从第1管和第2管中的一方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另一方。第2分流部形成热交换部与第1分流部之间的制冷剂流路。第2分流部在内部形成有第2空间。第2空间与对应的扁平管的一端连通。第2空间与对应的第2管的另一端连通。第2空间使从对应的扁平管和第2管中的一方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另一方。3个以上的第2空间在设置状态下沿着铅垂方向并排。跟与中央第2空间连通的扁平管的数量相比,与下层侧第2空间连通的扁平管的数量较少。中央第2空间是设置状态下中央的第2空间。下层侧第2空间是设置状态下比中央第2空间靠下方的第2空间。在第1观点的热交换器中,在设置状态下,3个以上的第2空间沿着铅垂方向并排,跟与中央第2空间(位于中央的第2空间)连通的扁平管的数量相比,与下层侧第2空间(比中央第2空间靠下方的第2空间)连通的扁平管的数量较少。由此,促进被用作冷凝器的情况下的第1空间内的液体制冷剂的压头(head)的降低。与其相关联地,在被用作冷凝器时,在与具有液体制冷剂滞留的倾向的下层侧第2空间连通的扁平多穴管(下方的路径)中,促进制冷剂良好地流动。其结果是,在被用作冷凝器时,抑制液体制冷剂滞留。另外,这里的“中央第2空间”是在设置状态下沿着铅垂方向并排的多个第2空间中的、配置于最上层的第2空间与最下层的第2空间之间的第2空间。“中央第2空间”至少包含在设置状态下位于从热交换器整体的高度尺寸的下端起三分之一以上且从上端起三分之一以下的高度的空间。“中央第2空间”的数量根据第2空间的数量而适当选择。此外,这里的“下层侧第2空间”是在设置状态下沿着铅垂方向并排的多个第2空间中的、以配置于最下层的第2空间为首的、配置于比中央第2空间靠下方的第2空间。“中央第2空间”的数量根据第2空间的数量而适当选择。第2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1观点的热交换器中,还具有第3管和至少一个第3分流部。第3管在第1管为制冷剂的入口管的情况下是制冷剂的出口管。第3管在第1管为制冷剂的出口管的情况下是制冷剂的入口管。第3分流部形成第2分流部与第3管之间的制冷剂流路。第3分流部在内部形成有第3空间。第3空间与对应的扁平管的另一端连通。第3空间与第3管连通、或者与配置于和扁平管同一层的第2扁平管的一端连通。在第1管为制冷剂的入口管的情况下,第3空间是使从扁平管的另一端流出的制冷剂流入第3管或第2扁平管的空间。在第1管为制冷剂的出口管的情况下,第3空间是使从第3管或第2扁平管的一端流出的制冷剂流入扁平管的空间。第3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1观点或第2观点的热交换器中,热交换部使扁平管内的制冷剂与空气流进行热交换。在设置状态下,跟通过与下层侧第2空间连通的扁平管的周围的空气流的风速相比,通过与比下层侧第2空间靠上方的第2空间连通的扁平管的周围的空气流的风速较大。第4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1观点~第3观点中的任意一个观点的热交换器中,下层侧第2空间配置于设置状态下的热交换部的整体的高度的三分之一以下的高度位置。第5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1观点~第4观点中的任意一个观点的热交换器中,在设置状态下位于最下层的扁平管与下层侧第2空间连通。第6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1观点~第5观点中的任意一个观点的热交换器中,在设置状态下,多个下层侧第2空间沿着铅垂方向并排。第7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1观点~第6观点中的任意一个观点的热交换器中,在设置状态下,多个中央第2空间沿着铅垂方向并排。第8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1观点~第7观点中的任意一个观点的热交换器中,第1管在设置状态下以从第1空间沿着下方向延伸的方式一端被连接于主体部。第2管在设置状态下以从第1空间沿着上方向延伸的方式一端被连接于主体部。第9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1观点~第7观点中的任意一个观点的热交换器中,第1管在设置状态下以从第1空间沿着上方向延伸的方式一端被连接于主体部。第2管在设置状态下以从第1空间沿着下方向延伸的方式一端被连接于主体部。第10观点的冷冻装置具有压缩机和第1观点~第9观点中的任意一个观点的热交换器。压缩机对制冷剂进行压缩。附图说明图1是空调系统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室外单元的立体图。图3是室外单元的概略分解图。图4是示出配置于底框上的设备的配置方式和室外空气流的流动方向的示意图。图5是示出室外单元外壳内的室外空气流流动的方式的示意图。图6是室外热交换器的立体图。图7是从与图6不同的方向观察的室外热交换器的立体图。图8是俯视观察时的室外热交换器的示意图。图9是热交换部的示意图。图10是图8中的X-X线截面的局部放大图。图11是第1集管和气体侧集合管的分解图。图12是第2集管的分解图。图13是示出图12所示的第2集管的一部分的放大图。图14是示出安装有分隔板和整流板的第2分隔部件的一部分的放大图。图15是从上方观察第2集管的图。图16是放大了第2集管的一部分截面的示意图。图17是折返集管的立体图。图18是沿着水平方向切断折返集管的剖视图。图19是放大了沿着铅垂方向切断的折返集管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20是分流器的立体图。图21是图20的双点划线包围的A部分的放大图。图22是示意地示出沿铅垂方向切断分流器主体的截面的放大图。图23是分流器主体和液体侧出入口管的立体图。图24是分流器主体的立体图。图25是从顶面侧观察分流器主体的图。图26是从底面侧观察分流器主体的图。图27是示出从水平方向观察的分流器主体的周围的放大图。图28是示出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图27的状态的放大图。图29是示出在炉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交换器(15),该热交换器(15)具有:/n热交换部(40),其包含在设置状态下沿着铅垂方向并排的多个扁平管(41);/n第1分流部(90),其具有供制冷剂出入的第1管(91)、形成比所述第1管靠所述热交换部侧的制冷剂流路的多个第2管(93)、以及在内部形成有第1空间(SP3)的主体部(95),所述第1空间(SP3)与所述第1管的一端和各所述第2管的一端连通,使从所述第1管和所述第2管中的一方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另一方;以及/n多个第2分流部(78),所述多个第2分流部(78)形成所述热交换部与所述第1分流部之间的制冷剂流路,且在内部形成有第2空间(SP1),所述第2空间(SP1)与对应的所述扁平管的一端连通,并且与对应的各所述第2管的另一端连通,使从对应的所述扁平管和所述第2管中的一方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另一方,/n在设置状态下,3个以上的所述第2空间沿着铅垂方向并排,跟与中央的所述第2空间即中央第2空间(SB)连通的所述扁平管的数量相比,与比所述中央第2空间靠下方的所述第2空间即下层侧第2空间(SC)连通的所述扁平管的数量较少。/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131 JP 2018-0153061.一种热交换器(15),该热交换器(15)具有:
热交换部(40),其包含在设置状态下沿着铅垂方向并排的多个扁平管(41);
第1分流部(90),其具有供制冷剂出入的第1管(91)、形成比所述第1管靠所述热交换部侧的制冷剂流路的多个第2管(93)、以及在内部形成有第1空间(SP3)的主体部(95),所述第1空间(SP3)与所述第1管的一端和各所述第2管的一端连通,使从所述第1管和所述第2管中的一方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另一方;以及
多个第2分流部(78),所述多个第2分流部(78)形成所述热交换部与所述第1分流部之间的制冷剂流路,且在内部形成有第2空间(SP1),所述第2空间(SP1)与对应的所述扁平管的一端连通,并且与对应的各所述第2管的另一端连通,使从对应的所述扁平管和所述第2管中的一方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另一方,
在设置状态下,3个以上的所述第2空间沿着铅垂方向并排,跟与中央的所述第2空间即中央第2空间(SB)连通的所述扁平管的数量相比,与比所述中央第2空间靠下方的所述第2空间即下层侧第2空间(SC)连通的所述扁平管的数量较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15),其中,
所述热交换器(15)还具有:
第3管(60),其在所述第1管为制冷剂的入口管的情况下是制冷剂的出口管,在所述第1管为制冷剂的出口管的情况下是制冷剂的入口管;以及
至少一个第3分流部(88),其形成所述第2分流部与所述第3管之间的制冷剂流路,在内部形成有与对应的所述扁平管的另一端连通的第3空间(SP2),
所述第3空间与所述第3管或配置于与所述扁平管同一层的第2扁平管的一端连通,
在所述第1管为制冷剂的入口管的情况下,所述第3空间是使从所述扁平管的另一端流出的制冷剂流入所述第3管或所述第2扁平管的空间,
在所述第1管为制冷剂的出口管的情况下,所述第3空间是使从所述第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藤健神藤正宪织谷好男山田甲树
申请(专利权)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