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控制的介入器械输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60652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2 00:02
一种便于控制的介入器械输送装置,包括芯管(7),芯管(7)上固定有引导头(2)和固定头(3),其中引导头(2)固定在芯管(7)远端,芯管(7)近端侧延伸出固定头(3),引导头(2)和固定头(3)之间为介入器械安装位;介入器械安装位的外围设有可轴向滑动的外鞘管(5),还设有浮动限位条(1),浮动限位条(1)的近端为连接在固定头(3)附近的起始端(13),远端为浮动在介入器械安装位与外鞘管(5)之间的末端(11,101)。便于控制的介入器械输送装置,能够在支架释放过程中紧固瓣膜支架(8)端部,防止释放过程中支架(8)完全脱落,并在支架释放与回收时减小输送系统与瓣膜的相对摩擦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一种便于控制的介入器械输送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将人工心脏瓣膜植入到心脏的输送装置。
技术介绍
心脏瓣膜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脏病之一,其中主要为风湿热导致的瓣膜损害;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瓣膜退行性变(包括钙化和粘液变性等)以及代谢障碍性瓣膜损害在我国也日益增多;此外,先天性瓣膜病也是心脏病的常见病因之一。相当多的心脏瓣膜病的高危病例如严重瓣膜关闭不全、高龄不适于外科换瓣手术、晚期肿瘤并瓣膜关闭不全的患者等,需要新的创伤小的介入方法治疗。介入心脏瓣膜是在外科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启发下发展的,近几年来,经皮瓣膜介入术应运而生并于2000年后相继应用与人类取得了成功。从实验研究发展到小规模临床并行的研究阶段,瓣膜病介入可能突破技术上的“瓶颈”,迅速实现广泛的临床应用,再次成为介入性心脏病学领域的关注焦点。现有技术中,人工心脏瓣膜支架压缩后通过输送装置输送到人体内,压缩的瓣膜支架通常具有弹性,处于压缩状态时对压缩导管施加很大的力,这些过大的力难以使瓣膜支架缓慢而精确的释放,往往导致瓣膜支架与血管内壁的过度摩擦。公开号为CN101953725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人工心脏瓣膜支架,由主动脉支架、瓣膜支架、流出道支架和连接耳组成,心脏瓣膜压缩至输送装置内时,所述连接耳能够卡合到输送装置的支架固定组件中,在瓣膜支架释放过程中通过连接耳的卡合和外鞘管的收束完成瓣膜支架的缓慢释放。然而,现有技术中卡合瓣膜支架连接耳的收束力较小,在瓣膜支架释放过程后期,连接耳极易从输送装置支架固定组件中弹出,使瓣膜支架完全释放。此时,若发现定位偏差等问题,便无法及时进行回收,只能通过外科手术置换。为克服瓣膜支架在植入人体释放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美国专利US5683451公开了一种管状假体控制释放的递送装置和方法,通过在输送装置内设置轨道的方法,减少在输送和释放假体时弹性扩张对输送导管造成的摩擦力,上述专利技术减小了假体与输送导管之间的摩擦。然而,瓣膜支架在释放过程中因弹力过大而突然完全释放的问题仍无法解决,释放就位后的瓣膜支架无法实现位置的调整或二次就位,这样不仅对手术时的控制精度要求极高,而且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介入器械释放控制的输送装置,能够在介入器械释放过程中紧固介入器械端部,防止释放过程中介入器械因巨大的弹跳力不受控而脱离固定头,实现释放过程中介入器械的重新定位、回收。一种便于控制的介入器械输送装置,包括芯管,芯管上固定有引导头和固定头,其中引导头固定在芯管远端,芯管近端侧延伸出固定头,引导头和固定头之间为介入器械安装位;介入器械安装位的外围设有可轴向滑动的外鞘管,还设有浮动限位条,该浮动限位条的近端为相对于固定头或芯管固定设置的起始端,远端为浮动在介入器械安装位与外鞘管之间的末端;所述固定头的外壁设有用于与介入器械的连接耳相配合的定位部,介入器械在装载状态下,所述浮动限位条受外鞘管束缚以保持连接耳与定位部之间的配合。本专利技术中,浮动限位条位于外鞘管与介入器械之间,使得外鞘管内壁进一步在径向上束紧介入器械,防止介入器械在非受控状态下意外脱落。另外,浮动限位条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小外鞘管与介入器械的接触面积,降低接触时的相对摩擦力,在外鞘管前推和回撤过程中减小医生操作时的直接作用力,从而实现对介入器械释放与回收的精确控制。关于介入器械安装位可理解为介入器械装载时所处的空间位置,介入器械的主要部分处在固定头远端和引导头近端之间,为了便于定位,介入器械的局部一般也会搭置在固定头以及引导头的外周壁上,因此介入器械装载时所处的空间位置在轴向上可以是固定头近端至引导头远端之间。浮动限位条在没有外鞘管束缚的情况下相对于介入器械或芯管而言可以自由摆动或仅依靠自身的材料强度保持相对位置以及姿态。“浮动”是指一端固定,而另一端在没有外部束缚的情况下,至少可以在径向上摆动,而由于自身材料强度的限制,一般也容许发生周向的偏移。所述介入器械的装载状态包括外鞘管完全包裹介入器械的释放前状态和暴露部分介入器械的半释放状态;装载状态时,浮动限位条在外鞘管的束缚下保持介入器械连接耳与定位部之间的配合,以阻止连接耳脱离固定头;外鞘管完全暴露介入器械时为介入器械的释放状态,释放状态时,浮动限位条保持连接耳与定位部之间配合的作用力解除,容许介入器械连接耳脱离定位部。即所述浮动限位条仅在装载状态保持介入器械连接耳与定位部配合稳定性。介入器械与所述定位部的配合连接结构整体上为介入器械的连接部,所述介入器械的连接耳为所述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定位部具有容许连接耳改变径向位置的开放区,装载状态下,所述浮动限位条阻挡在该开放区,可完全封闭或部分封闭开放区。定位部在径向上具有开放区,介入器械释放时连接耳经由该开放区脱离定位部,装载状态下,所述浮动限位条阻挡在该开放区,防止连接耳脱出,相对于开放区在固定头外周面上的开口面积,释放前状态下浮动限位条全封闭或部分封闭开放区。在介入器械装载进外鞘管内后,浮动限位条受外鞘管束缚保持连接耳与定位部之间的配合;外鞘管回撤,逐渐释放连接耳的过程中,浮动限位条也逐渐被释放出外鞘管,在连接耳完全释放并脱离固定头时,浮动限位条可以自由摆动,被释放的浮动限位条对连接耳不再施加径向的压紧力,对连接耳已无限位作用。介入器械装载进外鞘管内后,浮动限位条也起到了垫片的作用,可以补偿外鞘管与连接耳之间的配合公差,填塞外鞘管与连接耳在径向上的间隙,浮动限位条结构简单,对间隙的填补不会增加植入时输送系统的径向尺寸;是对现有介入器械和固定头间连接配合的加固增强,连接性能更加稳定;浮动限位条对连接耳的径向压力随外鞘管的回撤而同步消失,不会对已释放良好的瓣膜造成新的干扰。作为优选,所述浮动限位条的起始端与所述固定头或所述芯管中的至少一者相固定。固定头在芯管上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浮动限位条的起始端固定在所述固定头或所述芯管至少其中之一上;或至少轴向相对位置是固定的。所述浮动限位条的近端与以下各处中的至少一处固定连接:a)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头上;b)固定连接在所述芯管上,且处在所述固定头的近端侧。浮动限位条的近端与芯管或固定头相连,浮动限位条的远端相对芯管或固定头浮动设置。例如浮动限位条起始端的固定位置靠近固定头,或处在固定头近端(沿输送装置靠近操作者方向)的尾部或与该尾部相连的芯管上,在手术前通过外鞘管对介入器械以及浮动限位条进行收束,使得浮动限位条径向内敛帖靠在介入器械外周,浮动限位条帖靠在介入器械外周可理解为仅接触介入器械的外周,即并不伸入介入器械径向的内侧。在介入器械到达体内后释放过程中,浮动限位条随外鞘管的后撤及介入器械的释放而径向外翘。所述浮动限位条在失去外鞘管束缚状态下,通过局部或整体形变的方式改变径向位置,容许连接耳径向向外运动脱离定位部。所述浮动限位条的至少一部分为可形变结构,该可形变结构采用弹性材料和/或铰链机构。作为优选,所述定位部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便于控制的介入器械输送装置,包括芯管,芯管上固定有引导头和固定头,其中引导头固定在芯管远端,芯管近端侧延伸出固定头,引导头和固定头之间为介入器械安装位;介入器械安装位的外围设有可轴向滑动的外鞘管,其特征在于,还设有浮动限位条,该浮动限位条的近端为相对于固定头或芯管固定设置的起始端,远端为浮动在介入器械安装位与外鞘管之间的末端;/n所述固定头的外壁设有用于与介入器械的连接耳相配合的定位部,介入器械在装载状态下,所述浮动限位条受外鞘管束缚以保持连接耳与定位部之间的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024 CN 2017109995451;20180817 CN 201810940914一种便于控制的介入器械输送装置,包括芯管,芯管上固定有引导头和固定头,其中引导头固定在芯管远端,芯管近端侧延伸出固定头,引导头和固定头之间为介入器械安装位;介入器械安装位的外围设有可轴向滑动的外鞘管,其特征在于,还设有浮动限位条,该浮动限位条的近端为相对于固定头或芯管固定设置的起始端,远端为浮动在介入器械安装位与外鞘管之间的末端;
所述固定头的外壁设有用于与介入器械的连接耳相配合的定位部,介入器械在装载状态下,所述浮动限位条受外鞘管束缚以保持连接耳与定位部之间的配合。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控制的介入器械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限位条的起始端与所述固定头或所述芯管中的至少一者相固定。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控制的介入器械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为定位凸头,所述介入器械在装载状态下,连接耳套设在定位凸头上,所述浮动限位条叠压在连接耳的外侧以保持连接耳与定位部之间的配合。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控制的介入器械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为定位槽,所述介入器械在装载状态下,连接耳嵌装在相应的定位槽内,所述浮动限位条叠压在连接耳的外侧以保持连接耳与定位部之间的配合。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于控制的介入器械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限位条与定位槽数量相同,且周向位置一一对应。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控制的介入器械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限位条的最远端与固定头最远端对齐或不超过固定头最远端或略微超过固定头最远端。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于控制的介入器械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槽轴向贯通,所述浮动限位条与定位槽配合的部位处,部分或全部沉入定位槽内。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于控制的介入器械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槽的轴向贯通区域被浮动限位条所封闭。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于控制的介入器械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限位条沉入定位槽的部分,在径向上向内接触或抵紧连接耳。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于控制的介入器械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限位条在径向上与固定头的外壁等高或高于固定头的外壁。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控制的介入器械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限位条与连接耳配合的部位处沿直线或曲线延伸。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便于控制的介入器械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限位条与连接耳配合的部位处等宽或不等宽延伸。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控制的介入器械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限位条的末端具有光滑的外周面。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便于控制的介入器械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限位条沿周向均匀排布2、3或4根。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便于控制的介入器械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浮动限位条等长或不等长。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控制的介入器械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限位条空心或实心结构。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便于控制的介入器械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限位条为实心的扁条状。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便于控制的介入器械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限位条的尺寸为:长度10mm-80mm,宽度1-2mm,厚度0.2-0.5mm。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控制的介入器械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限位条采用粘合、捆绑、锁扣、焊接或一体化的方式固定在所连接的部件上。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控制的介入器械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限位条与外鞘管配合的部位,以及与支架配合的部位中,至少有一处具有光滑表面和/或具有润滑涂层。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控制的介入器械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限位条为聚四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志飞訾振军曾敏龚全钢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启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