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冷端子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0384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2 00: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冷端子结构,包括液冷电缆、与液冷电缆电性接触的接触件、设置于接触件外的陶瓷绝缘套、设置于陶瓷绝缘套外的绝缘外壳体、与绝缘外壳体密封连接的转接套筒以及与转接套筒密封连接的液冷管道;液冷电缆内绝缘套和液冷电缆外绝缘套之间形成第一流道,陶瓷绝缘套与绝缘外壳体之间形成第二流道,转接套筒内设有第三流道,第二流道与第一、第三流道均连通,第三流道还与液冷管道连通;该第一、第二、第三流道和液冷管道形成冷却液流动通路;陶瓷绝缘套内还填充有导热胶。本发明专利技术散热快、额定电流大、可兼容绝缘类或导电类冷却液,可使用35方或35方以下的铜导线并实现500A的大电流传输,降低了整车重量,布线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冷端子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连接器
,具体涉及一种液冷端子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新能源电动汽车在快速补充电能方面,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为快速更换电池包;另外一种为大功率传导充电。在大功率传导充电方面,若需要快速(约10分钟左右)将电能充至80%以上,则需要500A以上的额定电流。目前行业内用的最多的充电导线为95方铜导线,或者接触件采用浸没式油冷液冷接触件与油冷电缆组成冷却系统。采用95方铜导线存在导线粗、结构大等缺点,而浸没式油冷液冷接触件与油冷电缆组成的冷却系统不能兼容具有导电特性的水基冷却液。采用浸没式油冷液冷接触件,在选择冷却液时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整车上增加新的冷却系统使成本上升等问题,在市场推广方面存在瓶颈。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液冷端子结构,主要应用于液冷大功率连接器,具有散热快、额定电流大、绝缘、可兼容绝缘类冷却液或具有导电性的水基冷却液等特点,可以使用35方或35方以下的铜导线同时实现500A甚至更大电流的传输,降低了整车重量,使布线更加方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液冷端子结构,包括液冷电缆、与液冷电缆电性接触的接触件、设置于接触件外的陶瓷绝缘套、设置于陶瓷绝缘套外的绝缘外壳体、与绝缘外壳体密封连接的转接套筒以及与转接套筒密封连接的液冷管道;液冷电缆内绝缘套和液冷电缆外绝缘套之间形成有第一流道,陶瓷绝缘套与绝缘外壳体之间形成有第二流道,转接套筒内设置有第三流道,第二流道与第一流道和第三流道均连通,第三流道还与液冷管道连通;该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第三流道和液冷管道形成冷却液流动通路;陶瓷绝缘套内环绕接触件与液冷电缆电性接触部位还设置有导热胶,陶瓷绝缘套尾端与液冷电缆内绝缘套之间通过密封件Ⅱ密封。进一步地,陶瓷绝缘套尾端还装配有用于固定密封件Ⅱ的固定件Ⅱ,导热胶尾端与密封件Ⅱ相接触。进一步地,绝缘外壳体尾端与液冷电缆外绝缘套之间通过密封件Ⅰ密封连接,且绝缘外壳体尾端还装配有用于固定密封件Ⅰ的固定件Ⅰ,陶瓷绝缘套与绝缘外壳体之间通过密封件Ⅲ密封连接,转接套筒与绝缘外壳体之间通过密封件Ⅳ密封连接,接触件与陶瓷绝缘套之间还设置有密封件Ⅴ。进一步地,所述的绝缘外壳体和陶瓷绝缘套的前端还设置有紧定结构用于对绝缘外壳体、陶瓷绝缘套进行轴向固定。进一步地,所述的转接套筒与液冷管道的连接处设置有齿状结构,通过该齿状结构使液冷管道不易从转接套筒上脱落并使转接套筒和液冷管道之间密封连接避免冷却液泄漏。进一步地,所述的转接套筒和绝缘外壳体之间还通过胶粘进行初步固定。进一步地,所述的液冷端子结构装配于液冷大功率连接器内,该液冷大功率连接器的壳体内还装配有连接器绝缘体,连接器绝缘体上设置有绝缘体固定结构用于对液冷端子结构的转接套筒和绝缘外壳体之间起到固定作用,防止转接套筒和绝缘外壳体之间松动造成冷却液泄漏。进一步地,液冷端子结构和液冷大功率连接器之间还设置有轴向固定机构用于对液冷大功率连接器壳体内的液冷端子结构实现轴向位置的固定。更进一步地,所述的轴向固定机构包括卡勾和卡槽,所述的卡勾设置于液冷端子结构的绝缘外壳体上,所述的卡槽设置于连接器绝缘体内壁与卡勾相对应的位置处;或者,在液冷端子结构的绝缘外壳体上设置卡槽,在连接器绝缘体内壁与卡槽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适配的卡勾;液冷端子结构装配到连接器壳体后卡勾卡在卡槽内,实现对液冷端子结构在连接器内轴向位置的固定,防止液冷端子结构在连接器内发生轴向偏移。进一步地,所述的液冷电缆可以采用35方或35方以下的铜导线;所述的冷却液可以采用导电类冷却液或绝缘类冷却液。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在接触件和液冷电缆接触部位设置导热胶,在接触件、液冷电缆前端及导热胶外设置具有导热作用的陶瓷绝缘套,陶瓷绝缘套与液冷电缆内绝缘套之间密封连接,当进行大功率充电时,接触件和液冷电缆接触部位充电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导热胶和陶瓷绝缘体,最终被冷却液带走,降低因大功率充电引起的升温,可以使用35方或35方以下的铜导线,解决了原有技术为了实现大功率充电必须采用95方铜导线带来的导线粗、重量重、整车布线不方便等问题,可以采用更小平方的铜导线同时实现500A甚至更大电流的传输,降低了整车重量,布线方便。本专利技术的冷却液流动通道及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之间的过渡区域均不与接触件和液冷电缆的芯线直接接触,冷却液与接触件和液冷电缆芯线之间完全处于绝缘隔离状态,因此冷却液的种类不受限制,采用导电类冷却液或绝缘类冷却液都可以,可以降低整车冷却系统成本,提高应用前景。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应用于液冷大功率连接器的示意图。【附图标记】:1-液冷电缆,2-接触件,3-陶瓷绝缘套,4-绝缘外壳体,5-转接套筒,6-液冷管道,7-液冷电缆内绝缘套,8-液冷电缆外绝缘套,9-第一流道,10-第二流道,11-第三流道,12-密封件Ⅰ,13-固定件Ⅰ,14-密封件Ⅱ,15-固定件Ⅱ,16-密封件Ⅲ,17-密封件Ⅳ,18-密封件Ⅴ,19-导热胶,20-紧定螺钉,21-齿状结构,22-连接器绝缘体,23-绝缘体固定结构,24-卡勾,25-卡槽,26-插孔,27-插孔Ⅱ,28-液冷电缆Ⅱ,29-凸起。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和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液冷端子结构,其具体实施方式、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本专利技术的液冷端子结构包括液冷电缆1、与液冷电缆电性接触的接触件2、设置于接触件外的陶瓷绝缘套3、设置于陶瓷绝缘套外的绝缘外壳体4、与绝缘外壳体密封连接的转接套筒5以及与转接套筒密封连接的液冷管道6。液冷电缆内绝缘套7和液冷电缆外绝缘套8之间形成有用于冷却液流通的第一流道9,陶瓷绝缘套与绝缘外壳体之间形成有用于冷却液流通的第二流道10,转接套筒内设置有第三流道11,第二流道与第一流道和第三流道均连通。第三流道还与液冷管道6连通。该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第三流道和液冷管道形成冷却液流动通路,冷却液从第一流道进入,经过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第三流道、液冷管道,最后从液冷管道流出。绝缘外壳体尾端与液冷电缆外绝缘套之间通过密封件Ⅰ12密封连接,且绝缘外壳体尾端还装配有用于固定密封件Ⅰ的固定件Ⅰ13。该固定件Ⅰ与绝缘外壳体之间通过卡勾形式固定,具体如图1所示,在绝缘外壳体尾端设置有凸起29,固定件Ⅰ的端部与凸起卡固在一起。陶瓷绝缘套尾端与液冷电缆内绝缘套之间通过密封件Ⅱ14密封连接,且陶瓷绝缘套尾端还装配有用于固定密封件Ⅱ的固定件Ⅱ15,固定件Ⅱ与陶瓷绝缘套之间的固定方式与固定件Ⅰ和绝缘外壳体之间的固定方式相同。陶瓷绝缘套与绝缘外壳体之间通过密封件Ⅲ16密封连接。转接套筒与绝缘外壳体之间通过密封件Ⅳ17密封连接。接触件与陶瓷绝缘套之间还设置有密封件Ⅴ18。陶瓷绝缘套内环绕接触件与液冷电缆电性接触部位还设置有导热胶19,导热胶尾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冷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液冷电缆、与液冷电缆电性接触的接触件、设置于接触件外的陶瓷绝缘套、设置于陶瓷绝缘套外的绝缘外壳体、与绝缘外壳体密封连接的转接套筒以及与转接套筒密封连接的液冷管道;液冷电缆内绝缘套和液冷电缆外绝缘套之间形成有第一流道,陶瓷绝缘套与绝缘外壳体之间形成有第二流道,转接套筒内设置有第三流道,第二流道与第一流道和第三流道均连通,第三流道还与液冷管道连通;该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第三流道和液冷管道形成冷却液流动通路;陶瓷绝缘套内环绕接触件与液冷电缆电性接触部位还设置有导热胶,陶瓷绝缘套尾端与液冷电缆内绝缘套之间通过密封件Ⅱ密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冷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液冷电缆、与液冷电缆电性接触的接触件、设置于接触件外的陶瓷绝缘套、设置于陶瓷绝缘套外的绝缘外壳体、与绝缘外壳体密封连接的转接套筒以及与转接套筒密封连接的液冷管道;液冷电缆内绝缘套和液冷电缆外绝缘套之间形成有第一流道,陶瓷绝缘套与绝缘外壳体之间形成有第二流道,转接套筒内设置有第三流道,第二流道与第一流道和第三流道均连通,第三流道还与液冷管道连通;该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第三流道和液冷管道形成冷却液流动通路;陶瓷绝缘套内环绕接触件与液冷电缆电性接触部位还设置有导热胶,陶瓷绝缘套尾端与液冷电缆内绝缘套之间通过密封件Ⅱ密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陶瓷绝缘套尾端还装配有用于固定密封件Ⅱ的固定件Ⅱ,导热胶尾端与密封件Ⅱ相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绝缘外壳体尾端与液冷电缆外绝缘套之间通过密封件Ⅰ密封连接,且绝缘外壳体尾端还装配有用于固定密封件Ⅰ的固定件Ⅰ,陶瓷绝缘套与绝缘外壳体之间通过密封件Ⅲ密封连接,转接套筒与绝缘外壳体之间通过密封件Ⅳ密封连接,接触件与陶瓷绝缘套之间还设置有密封件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绝缘外壳体和陶瓷绝缘套的前端还设置有紧定结构用于对绝缘外壳体、陶瓷绝缘套进行轴向固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转接套筒与液冷管道的连接处设置有齿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泳斌顾文武常钵阳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