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三维地震恢复相对微古地貌的工业化流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97158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1 23: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利用三维地震恢复相对微古地貌的工业化流程,具体方法是,利用地层顶界面和底界面的地震解释求取地层厚度,利用井点的测井信息对地震解释得到的地层厚度进行井点校正,利用地震倾角属性分析得到地层倾角余弦值,利用地层顶面和底面的倾角余弦平均值与井点校正后的地层厚度求取地层真厚度分布,上述流程得到的地层真厚度可以反映目的层沉积时期的相对微古地貌形态。本发明专利技术为少井地区基于三维地震资料恢复微古地貌提供了一种简单、合理而有效的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三维地震恢复相对微古地貌的工业化流程
本专利技术涉及油气藏勘探开发
,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利用三维地震资料恢复相对微古地貌的工业化流程。
技术介绍
古地貌是控制油气储层沉积的重要因素,能够控制储层发育类型、展布范围、内部结构和沉积相模式。古地貌研究是储层沉积相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古地貌的恢复方法持续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古地貌恢复方法。在区域古地貌恢复中,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构造形态的变化和地层厚度的变化,古地貌的恢复主要围绕这两方面因素的恢复开展。对于构造形态变化的恢复,一方面是构造沉降量的恢复,另一方面是水平走滑量的恢复。对于地层厚度变化的恢复,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去压实校正,解决差异压实引起的地层厚度变化,二是通过古水深的恢复,解决差异沉积作用引起的地层厚度变化,三是进行剥蚀量的恢复,解决剥蚀作用差异形成的地层厚度变化。针对这些古地貌恢复问题,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四大类,一是残留厚度和补偿厚度印模法,该方法的思路是恢复地层剥蚀量及原始厚度,利用古厚度反映古地貌形态;二是地层回剥法,该方法通过定量盆地沉降量将盆地发育某一时期原始地貌形态进行恢复的方法;三是沉积学分析法,该方法结合成因相分析、古构造发育特点、古流向分析等多种沉积学分析手段进行古地貌恢复;四是层序地层学恢复法,该方法选取等时面为参考面恢复出下伏地层沉积前的原始古地貌形态。对于小尺度的微古地貌恢复,目前常用的方法有三大类,第一大类是古沟谷和同沉积断层的识别;第二大类是沉积微相反推法;第三大类是利用密井网资料进行砂体微构造的表征,这类方法主要适合于井点密集的地区。对于海上油田以及陆上油田勘探阶段等井点少的地区,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微古地貌恢复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技术。对于少井区依靠地震资料开展微古地貌恢复现有方法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研发了利用地震资料恢复微古地貌的工业化流程。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利用三维地震资料恢复相对微古地貌的工业化流程,具体的技术方案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在三维地震资料上,利用井震结合的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分别获得目的地层顶面深度的数据网格Ttop和底面深度的数据网格Tbot;步骤(2):目的地层底面与顶面相减得到目的地层的厚度数据网格Th;步骤(2)所述的计算公式为Th=Tbot-Ttop;步骤(3):选取研究区任意一口井A,在地层厚度网格Th上读取A井处地震解释得到的地层厚度ht,利用A井的测井曲线数据获得A井处的地层厚度hl,两者相减得到A井点处地震解释结果的误差DA;步骤(3)所述的计算公式为DA=hl-ht;步骤(4):利用步骤(3)的方法得到研究区每一口井点处的地层厚度误差,并对这些数据点进行插值和外推计算,得到覆盖研究区的误差网格Td;步骤(5):将步骤(2)的Th与步骤(4)的Td相加,得到井震校正后的地层厚度数据网格Thc;步骤(5)所述的计算公式为Thc=Th+Td;步骤(6):利用三维地震属性分析计算目的层顶面的地震倾角数据网格Tdat,对该网格上每个点求取余弦值,获得目的层顶面的倾角余弦值网格Tcost;步骤(7):利用三维地震属性分析计算目的层底面的地震倾角数据网格Tdab,对该网格上每个点求取余弦值,获得目的层底面的倾角余弦值网格Tcosb;步骤(8):将步骤(6)和步骤(7)分别求取的目的层顶面和底面地层倾角余弦值网格进行算数平均,获得研究区目的层的平均地层倾角余弦值网格Tcosave;步骤(8)所述的计算公式为Tcosave=(Tcost+Tcosb)/2;步骤(9):将步骤(5)获得的井震校正后的地层厚度数据网格与步骤(8)获得的目的层的平均地层倾角余弦值网格相乘,得到目的地层真厚度数据网格Thr;步骤(9)所述的计算公式为Thr=Thc×Tcosave;步骤(10):利用步骤(9)得到的目的地层真厚度数据网格Thr制作等值线图,作为目的层沉积时期的相对古地貌形态。具体实施方式按照上述
技术实现思路
中的步骤实施,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在三维地震资料上,利用井震结合的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分别获得目的地层顶面深度的数据网格Ttop和底面深度的数据网格Tbot;(2)目的地层底面与顶面相减得到目的地层的厚度数据网格Th,其中Th=Tbot-Ttop;(3)选取研究区任意一口井A,在地层厚度网格Th上读取A井处地震解释得到的地层厚度ht,利用A井的测井曲线数据获得A井处的地层厚度hl,两者相减得到A井点处地震解释结果的误差DA,其中DA=hl-ht;(4)研究区每一口井点处的地层厚度误差进行插值和外推计算,得到覆盖研究区的误差网格Td;(5)将网格Th与网格Td相加,得到井震校正后的地层厚度数据网格Thc,其中Thc=Th+Td;(6)利用三维地震属性分析计算目的层顶面的地震倾角数据网格Tdat,对该网格上每个点求取余弦值,获得目的层顶面的倾角余弦值网格Tcost;(7)利用三维地震属性分析计算目的层底面的地震倾角数据网格Tdab,对该网格上每个点求取余弦值,获得目的层底面的倾角余弦值网格Tcosb;(8)计算研究区目的层的平均地层倾角余弦值网格Tcosave,其中Tcosave=(Tcost+Tcosb)/2;(9)将网格Thc与网格Tcosave相乘,得到目的地层真厚度数据网格Thr,其中Thr=Thc×Tcosave;(10)利用目的地层真厚度数据网格Thr制作等值线图,作为目的层沉积时期的相对微古地貌形态。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研究区位于我国南海,面积为100平方公里的油田开发区块,该区目的层段为古近系流沙港组一段(以下简称流一段)地层,发育扇三角洲沉积,研究区共有15口井,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恢复流一段的微古地貌,为油田开发阶段的沉积相研究提供支持。(1)通过井震结合的三维地震资料解释,获得目的地层顶面深度的数据网格Ttop和底面深度的数据网格Tbot;(2)目的地层底面与顶面相减得到目的地层的厚度数据网格Th;(3)选取研究区井A1,在地层厚度网格Th上读取A1井处地震解释得到的地层厚度为25m,利用A1井的测井曲线数据获得A1井处的地层厚度为25.3m,两者相减得到A井点处地震解释结果的误差为0.3m;(4)按照步骤(3)的方法对研究区15口井逐一求取井点处的厚度误差,将15口井的地层厚度误差进行插值和外推计算,得到覆盖研究区的误差网格Td;(5)将网格Th与网格Td相加,得到井震校正后的地层厚度数据网格Thc,其中Thc=Th+Td;(6)对流一段顶面进行地震倾角属性分析,得到流一段顶面的地震倾角数据网格Tdat,对该网格上每个点求取余弦值,获得目的层顶面的倾角余弦值网格Tcost;(7)对流一段底面进行地震倾角属性分析,得到流一段底面的地震倾角数据网格Tdab,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利用三维地震恢复相对微古地貌的工业化流程,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1):在三维地震资料上,利用井震结合的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分别获得目的地层顶面深度的数据网格T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三维地震恢复相对微古地貌的工业化流程,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三维地震资料上,利用井震结合的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分别获得目的地层顶面深度的数据网格Ttop和底面深度的数据网格Tbot;
步骤(2):目的地层底面与顶面相减得到目的地层的厚度数据网格Th;
其中,步骤(2)所述的计算公式为Th=Tbot-Ttop;
步骤(3):选取研究区任意一口井A,在地层厚度网格Th上读取A井处地震解释得到的地层厚度ht,利用A井的测井曲线数据获得A井处的地层厚度hl,两者相减得到A井点处地震解释结果的误差DA;
其中,步骤(3)所述的计算公式为DA=hl-ht;
步骤(4):利用步骤(3)的方法得到研究区每一口井点处的地层厚度误差,并对这些数据点进行插值和外推计算,得到覆盖研究区的误差网格Td;
步骤(5):将步骤(2)的Th与步骤(4)的Td相加,得到井震校正后的地层厚度数据网格Thc;
其中,步骤(5)所述的计算公式为Thc=T...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宪国张涛吴啸啸刘杰刘华峰黄德榕刘玉从段冬平黄鑫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