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吕金浩专利>正文

一体化智能热量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8172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体化智能热量表,属于热能消耗计量装置技术领域。进水管装置上设置进水控制阀、进水温度传感器、进水流量传感装置,回水管装置上设置回水温度传感器,进水管装置、回水管装置中部管道连接,中部连接管道内设置排污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水流量传感装置包括与管道一体成型的安装底座及与其配合的上盖,安装底座内配合设置流量计,流量计由叶轮底座、叶轮和叶轮盖构成,叶轮中心设置转动轴,其上下端分别与叶轮底座中心设置的下轴套、叶轮盖中心设置的上轴套转动配合,叶轮底座两侧分别设置的进水口、出水口与安装底座两侧设置的底座进水口、底座出水口对应配合。该热量表,其叶轮运行平稳,计量精度高,安装使用方便。(*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体化智能热量表 駄领域本技术属于热能消耗计量装置
,具体为一体化智能热量表。背景狱热量表主要用于家庭、学校、宾馆、企事业单位或其它公开场所的热能消耗计 量。现有的热量表包括进水管装置、回水管装置,进水管装置上设置进水控制阀、 进水温度传感器、进7K流量传感装置,回水管装置上设置回水温度传感器,进水管 装置、回水管装置中部通过与各自管道一体成型的管道连接,连接管道内设置排污 控制阀。但存在以下缺点进水管装置、回水管装置与供暖管路连接不方便,装配 繁杂,影响安装与施工效率;进、回水冲击流量计叶轮的方向和角度不够合理,导 致叶轮运行状态不稳定,流量及内部结构不够合理,也导致叶轮运行不稳定,从而 影响计量精度。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设计提供一种计量精 度高的一体化智能热量表的技术方案,其结构紧凑,安装方便。所述的一体化智能热量表,进水管装置上设置进7乂控制阀、进7K纟显度传感器、 进水流量传感装置,回水管装置上设置回水^it传感器,进7乂管装置、回水管装置 中部管道连接,中部连接管道内设置排污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7jC流量传感 装置包括与管道一体成型的安装底座及与其配合的上盖,安装底座内配合设置流量 计,流量计由叶轮底座、叶轮和叶轮盖构成,叶轮中心设置转动轴,其上下端分别 与叶轮底座中心设置的下轴套、叶轮盖中心设置的上轴套转动酉己合,叶轮底座两侧 分别设置的进水口、出水口与安装底座两侦股置的底座进水口、底座出水口对应配所述的一体化智能热量表,其特征在于进水管装置、回水管装置端部分别设置螺纹接头,其中进水管装置进水端的螺纹接头通过u型插销插卡连接。所述的一体化智能热量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水控制阀包括与球阀电机控制 连接的球阀,进水控制阀进口端通过U型插销插卡连接螺纹接头,螺纹接头与球阀 之间依次设置密封圈、弹簧及弹簧座,弹簧座与球阀弹性顶触配合,球阀后部配合 设置阀座密封圈。所述的一体化智能热量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水管装置、回水管装置中部通 过与各自管道一体成型的排污口接头、排污连接管连接,排污口接头端部设置环形 卡槽,排污连接管端部配合设置插孔,U型插销插入插孔与环形卡槽卡接配合。所述的一体化智能热量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污控制阀包括与启动电机控制 连接的排污球阀,排污控制阀插卡连接与进水管装置一体成型的排污口接头,排污 口接头与排污球阀之间依次设置密封圈、弹簧及弹簧座,弹簧座与排污球阀弹性顶 触配合,排污球阀后部配合设置密封阀座。所述的一体化智能热量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水管装置出水端配合设置一体 成型的止回阀体内设置卡槽,止回阀板安装在卡槽上,止回阀体上部配合设置阀帽, 阀帽端部设置环形卡槽,止回阀体端部配合设置插孔,U型插销插入插孔与环形卡 槽卡接配合,并通过设置密封圈密封配合。所述的一体化智能热量表,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叶轮底座的进水口、出水口 斜向设置,进水口处斜向设置分流片。所述的一体化智能热量表,其特征在于叶轮上部配合设置磁环,磁环与上盖外 表面设置的流量传感器传输配合。所述的一体化智能热量表,其特征在于叶轮底座与安装底座通过壁体上对应设 置的定位挡片、定位挡条卡接定位。所述的一体化智能热量表,其特征在于回水管装置上设置与进水流量传感装置 相同结构的回水流量传感装置。上述一体化智能热量表,其安装底座内配合设置流量计,流量计的B十轮中心设 置转动轴,其上下端分别与叶轮底座中心设置的下轴套、叶轮盖中心设置的上轴套 转动配合,安装使用方便。叶轮底座进水口处斜向设置分流片,使单流束变成双流 束,且冲击角度更合理,有利于叶轮的平稳运行,提高了计量精度;流量计嵌入设 置在安装底座内,确保叶轮运行轨迹稳定。附图说明图l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 叶轮底座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叶轮盖仰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叶轮底座与叶 轮盖连接结构示意图;图6为叶轮结构示意图;图7为叶轮仰视结构示意图。图中A-进水流量传感装置、B-回水流量传感装置、1-进水控制阀、101-密封 圈、102-弹簧、103-弹簧座、104-球阀、105-球阀电机、106-阀座密封圈、2-进水 管装置、3-进水纟显度传感器、4-上盖、5-流量传感器、6-密封圈、7-压环、8/8a/8b/8c-螺纹接头、9/9a/9b/9c-定位卡口、 10-排污接头、11-流量计、12-回水管装置、13-回水温度传感器、14-排污控制阀、15-过滤网、16-安装底座、16a-底座进水口、 16b-底座出水口、 16c-定位挡片、17-插孔、18-环形卡槽、19-U型插销、20-环形 卡槽、21-U型插销、22-插孔、23-密封圈、24-弹簧、25-弹簧座、26-排污球阀、 27-启动电机、28-密封阀座、29-排污连接管、30-止回阀板、31_卡槽、32-环形卡 槽、33-U型插销、34-插孔、35-阀帽、36-密封圈、37-止回阀体、38-叶轮底座、 38a-加强筋、38b-定位挡条、38c-分流片、38d-进水口、 38e-下轴套、38f-下挡圈、 38g-出水口、 39-叶轮盖、39a-上挡圈、39b-上轴套、39c-加强筋、40_叶轮、41-转动轴、42-磁环。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所示,进水管装置2上设置进7jC控制阀l、进7jC温度传感器3、进水流量 传感装置A,回水管装置12上设置回水温度传感器13,进水管装置2、回水管装置 12中部管道连接,中部连接管道内设置排污控制阔14。回水管装置12上设置与进 水流量传感装置A相同结构的回水流量传感装置B。进水管装置2、回水管装置12 两端分别设置定位卡口9、 9a、 9b、 9c,用于和热量表的表壳卡接定位。所述的进水流量传感装置A、回水流量传感装置B包括与管道一体成型的安装 底座16及与其配合的上盖4,上盖4通过压环7及密封圈6与安装底座16密封紧 酉己。安装底座16内配合设置流量计ll,流量计ll由叶轮底座38、叶轮40和叶轮 盖39构成,叶轮40中心设置转动轴41,其上下端分别与叶轮底座38中心设置的 下轴套38e、叶轮盖39中心设置的上轴套39b转动配合。转动轴41顶部为圆锥形 结构,相应的下轴套38e、上轴套39b底部呈凹球面结构,采用该结构可减少摩擦 阻力,增加使用寿命。转动轴41及相应的下轴套38e、上轴套39b的凹球面采用经 久耐磨的宝石及氧化锆材料制成,能极大地提高计量精度,延长使用寿命。叶轮底座38两侧分别设置的进水口 38d、出水口 38g与安装底座16两侧设置 的底座进水口16a、底座出水口 16b对应配合,叶轮底座38与安装底座16通过壁 体上对应设置的定位挡片16c、定位挡条38b卡接定位。叶轮底座38的进水口 38d、 出水口 38g斜向设置,进水口 38d处斜向设置分流片38c,倾斜角度一般为45度左 右。叶轮底座38的下轴套38e外圈设置下挡圈38f及加强筋38a。叶轮盖39的上 轴套39b外圈设置上挡圈39a及加强筋39c。叶轮40上部配合设置磁环42,磁环 42与上盖4外表面设置的流量传感器5传输配合。进水管装置2、回水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体化智能热量表,进水管装置(2)上设置进水控制阀(1)、进水温度传感器(3)、进水流量传感装置(A),回水管装置(12)上设置回水温度传感器(13),进水管装置(2)、回水管装置(12)中部管道连接,中部连接管道内设置排污控制阀(1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水流量传感装置(A)包括与管道一体成型的安装底座(16)及与其配合的上盖(4),安装底座(16)内配合设置流量计(11),流量计(11)由叶轮底座(38)、叶轮(40)和叶轮盖(39)构成,叶轮(40)中心设置转动轴(41),其上下端分别与叶轮底座(38)中心设置的下轴套(38e)、叶轮盖(39)中心设置的上轴套(39b)转动配合,叶轮底座(38)两侧分别设置的进水口(38d)、出水口(38g)与安装底座(16)两侧设置的底座进水口(16a)、底座出水口(16b)对应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金浩
申请(专利权)人:吕金浩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