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充电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78829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8 20: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器人充电桩,它包括桩主体、浮动板、极片、拨片、微动开关和对准板;桩主体包括外框和挡板,外框中部设有格挡将其内腔分隔为上下两个独立的空腔,挡板的内侧面上设弹性构件,挡板可拆卸连接于外框后;一对浮动板分别安装于对应的空腔内,外端面凸出外框外,内端面与弹性构件接触;极片安装于对应的浮动板外,拨片安装于浮动板的一侧,微动开关分设于外框上下两侧,对准板安装于外框上,浮动板能够在空腔内浮动带动拨片运动以开闭微动开关。当机器人本身对准存在偏移角度时,极片后移,后移至极限位置后,极片可旋转一定角度,适应机器人本身角度,保证接触良好。另一方面增设拨片和微动开关控制通断,确保充电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器人充电桩
本技术属于机器人自动充电
,特别是涉及一种机器人充电桩。
技术介绍
现有机器人自动充电技术普遍采用充电铜极片对准充电,一般为点接触或小平面接触,铜极片可以前后移动以适应机器人往前对准,但由于机器人对准偏差,往往需要多次重复对准,并且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机器人对准偏差角度大,极片完全下压但和机器人为点接触或小面接触,点接触或接触面积小会导致充电电流大,发热严重存,存在安全隐患;同时,点接触易产生电火花,时间一长会导致铜极片氧化,无法充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能够适应机器人角度对准误差的机器人充电桩。本技术提供的这种机器人充电桩,它包括桩主体、浮动板、极片、拨片、微动开关和对准板;桩主体包括外框和挡板,外框中部设有格挡将其内腔分隔为上下两个独立的空腔,挡板的内侧面上设弹性构件,挡板可拆卸连接于外框后;一对浮动板分别安装于对应的空腔内,外端面凸出外框外,内端面与弹性构件接触;极片安装于对应的浮动板外,拨片安装于浮动板的一侧,微动开关分设于外框上下两侧,对准板安装于外框上,浮动板能够在空腔内浮动带动拨片运动以开闭微动开关。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外框为长度方向两侧开口的矩型框,其顶壁和底壁内设滑槽、外设豁口;所述微动开关安装于豁口位置处。作为优选,在所述外框内设有限位凸缘。进一步的,所述挡板为矩型板,其内端面与所述限位凸缘之间均设有导柱,所述弹性构件为套于导柱外的弹簧,弹簧的一端与挡板相连。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浮动板为m型板,其外端面为平面用以安装所述极片,内端面中部设有中轴脚,中轴脚内设转轴,中轴脚两侧对称布置有支脚,支脚外设有用于压缩所述弹性构件的翼缘,转轴的两端嵌于所述滑槽内能够在滑槽内滑动,浮动板能够绕转轴转动。作为替代方案,所述浮动板包括平动座和转动板;平动座为门型座,其外端设有弧形槽,其两腿上设有卡入所述滑槽内的滑柱,其两腿外设有用于压缩所述弹性构件的翼缘;转动板的内端设有卡入弧形槽内的凸柱,凸柱的轴向中心设有转动轴,转动轴的两端卡入弧形槽内。作为优选,所述拨片为L型片,其一端连接于所述翼缘上,另一端伸至所述豁口内与所述微动开关接触。为了提高充电时的接触面积,所述极片为大弧面铜极片。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对准板为矩型板,其中部设有红外发射器。本技术将极片通过浮动板安装于桩主体内,并在浮动板与桩主体之间设置弹性构件,使浮动板既能平动又能转动;故当机器人本身对准存在偏移角度时,极片后移,后移至极限位置后,极片可旋转一定角度,适应机器人本身角度,保证接触良好。另一方面增设拨片和微动开关控制通断,确保充电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优选实施例一的正面立体示意图。图2为优选实施例一拿掉挡板后的背面立体示意图。图3为优选实施例一未充电时极片位置处剖视示意图。图4为优选实施例一充电时极片位置处剖视示意图。图5为优选实施例二未充电时极片位置处剖视示意图。图6为优选实施例二充电时极片位置处剖视示意图。图示序号:1—桩主体,11—外框、111—格挡、112—豁口、113—限位凸缘,12—挡板,13—导柱,14—弹簧;2—浮动板,21—中轴脚,22—支脚,23—翼缘;3—极片;4—拨片;5—微动开关;6—对准板;7—红外发射器;8—转轴;02—浮动板Ⅱ,021—平动座,022—转动板,023—滑柱,024—转动轴。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的这种机器人充电桩,它包括桩主体1、浮动板2、极片3、拨片4、微动开关5、对准板6和红外发射器7。优选实施例一,如图1—4所示,桩主体1包括外框11和挡板12。外框11为长度方向两侧开口的矩型框,其内设有格挡111将其内腔分隔为上、下两个相互独立的空腔,一个用来安装正极极片另一个用来安装负极极片,在空腔的顶壁和底壁内设滑槽用以提高浮动板2平动的稳定性,在顶壁和底壁上设豁口112,在侧壁内设限位凸缘113用以安装导线限制浮动板的位移空间。挡板12为矩型板,通过紧固件安装于外框的一开口侧外,在挡板四角与对应位置处的限位凸缘113之间设有导柱13,导柱外套有弹簧14用作控制浮动板12平动的弹性构件。如图2所示,对准板6安装于外框的顶面上,将红外发射器7安装于对准板的中心位置处用以向机器人发射红外信号。将微动开关5安装于豁口112位置处,通过微动开关的开闭来控制是否充电,而微动开关的开闭则由自豁口伸出的拨片4来控制。拨片4为L型拨片,其一端安装于浮动板的翼缘上,另一端穿过豁口伸至微动开关外,未充电时微动开关断开,当机器人极片与充电桩极片接触时下压时,浮动板带动拨片移动,使微动开关接通,极片带电;通过微动开关控制通断,确保充电安全。如图3、图4所示,浮动板2为m型板,其外端面为用于安装极片3的平面,其内端面设有三个凸出的凸柱,中部的凸柱为空心柱,其轴向中心设有转轴8,该凸柱用作中轴脚21,两侧的凸柱为实心用作支脚22,并在浮动板的两端外设有翼缘23,翼缘上设通孔;在安装时,将浮动板通过中轴脚套于转轴外,将转轴卡入空气的上下滑槽内,同时将翼缘套于对于的导柱13外即可完成浮动板的安装;安装完成后贴装极片,极片3选用采用大弧面接触铜极片,确保接触良好,无电火花产生。如图3、图4所示,本实施例在投入使用后,未充电时,极片处于水平状态,微动开关处于断开状态。当机器人对准后,机器人极片与本充电桩中的极片接触后,导致本极片下压时,浮动板受外力作用压缩弹簧向挡板侧运动,单运动至极限位置后停止平动,此时由于对准存在偏差,浮动板受力不均,在该外力的作用下,浮动板绕转轴转动一定角度直至适应机器人本身的角度,此时拨片运动使微动开关闭合,浮动板继续转动直至充电桩极片与机器人极片贴合,从而能够适应机器人本身的角度,保证两类极片之间为大面积接触,保证充电过程中接触良好。优选实施例二,如图5、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优选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采用另一种浮动板Ⅱ02。浮动板Ⅱ02包括平动座021和转动板022;平动座为门型座,其外端设有弧形槽,其两腿上设有卡入滑槽内的滑柱023,其两腿外设有用于压缩弹性构件的翼缘23;转动板的内端设有卡入弧形槽内的凸柱,凸柱的轴向中心设有转动轴024,转动轴的两端卡入弧形槽的槽顶与槽底之间。本实施例在投入使用后,受外力时整个浮动板Ⅱ向挡板移动,移动过程滑柱与滑槽的配合起到稳定运动的作用,当平动座与挡板接触后,平动被限位,当机器人对准角度存在偏差时,极片受力不均,此时转动板在不均匀的外力作用下做绕转动轴024的转动运动,直至极片与机器人极片完全贴合使转动板整个外端面受力均匀为止,从而能够适应机器人本身的角度,保证两类极片之间为大面积接触,保证充电过程中接触良好。相较于现有的充电桩而言,本技术可作为通用充电桩组件应用于服务不同对准角度的机器人;通过浮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器人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桩主体、浮动板、极片、拨片、微动开关和对准板;/n桩主体包括外框和挡板,外框中部设有格挡将其内腔分隔为上下两个独立的空腔,挡板的内侧面上设弹性构件,挡板可拆卸连接于外框后;/n一对浮动板分别安装于对应的空腔内,外端面凸出外框外,内端面与弹性构件接触;/n极片安装于对应的浮动板外,拨片安装于浮动板的一侧,微动开关分设于外框上下两侧,对准板安装于外框上,浮动板能够在空腔内浮动带动拨片运动以开闭微动开关。/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器人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桩主体、浮动板、极片、拨片、微动开关和对准板;
桩主体包括外框和挡板,外框中部设有格挡将其内腔分隔为上下两个独立的空腔,挡板的内侧面上设弹性构件,挡板可拆卸连接于外框后;
一对浮动板分别安装于对应的空腔内,外端面凸出外框外,内端面与弹性构件接触;
极片安装于对应的浮动板外,拨片安装于浮动板的一侧,微动开关分设于外框上下两侧,对准板安装于外框上,浮动板能够在空腔内浮动带动拨片运动以开闭微动开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为长度方向两侧开口的矩型框,其顶壁和底壁内设滑槽、外设豁口;所述微动开关安装于豁口位置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器人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内设有限位凸缘。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器人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为矩型板,其内端面与所述限位凸缘之间均设有导柱,所述弹性构件为套于导柱外的弹簧,弹簧的一端与挡板相连。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威蔡佳豪匡滔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万为机器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