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燃气表组件的高性能电极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7519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8 20: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燃气表组件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应用于燃气表组件的高性能电极片结构,包括第一绝缘块,所述第一绝缘块的左侧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内壁的右侧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导电柱,所述导电柱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电极片本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将线束与电极片本体固定在一起时,将导电环套在导电柱上,并将导电环插在卡槽内,然后将第二绝缘块拧在导电柱上,通过第二绝缘块将导电环与导电柱固定在一起,此时通过导电环和导电柱,将线束和电极片本体电连接在一起,进而改变线束和电极片本体之间的连接方式,使线束与电极片之间连接处不易发生开裂,提高该电极片结构传输电能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燃气表组件的高性能电极片结构
本技术涉及燃气表组件
,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燃气表组件的高性能电极片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加强,人们日常做饭用的燃料已经从木柴、煤等资源浪费严重,污染严重的常规能源转变为使用天然气和煤气,甚至是电等清洁能源了。目前,燃气表内的线束与电极片之间大多通过锡焊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在使用过程中,若线束或电极片温度过高,容易导致线束与电极片之间连接处发生开裂,进而使电能输送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如:目前,燃气表内的线束与电极片之间大多通过锡焊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在使用过程中,若线束或电极片温度过高,容易导致线束与电极片之间连接处发生开裂,进而使电能输送不稳定,而提出的一种应用于燃气表组件的高性能电极片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应用于燃气表组件的高性能电极片结构,包括第一绝缘块,所述第一绝缘块的左侧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内壁的右侧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导电柱,所述导电柱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电极片本体。所述导电柱的表面和卡槽的内壁均贴合设置有导电环,所述导电环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线束,所述第一绝缘块的左侧和导电环的左侧均贴合设置有第二绝缘块,所述第二绝缘块的右侧开设有螺纹槽,所述螺纹槽的内壁与导电柱的表面螺纹连接。优选的,所述导电柱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绝缘环,所述绝缘环位于第一绝缘块与电极片本体之间,所述绝缘环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散热片,所述散热片与电极片本体之间距离为3mm。优选的,所述第二绝缘块的左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机构,所述第一绝缘块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远离第一绝缘块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内壁与限位机构的表面贴合。优选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挡块,所述挡块的右侧与第二绝缘块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挡块的右侧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金属弹片,所述金属弹片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的内壁与限位槽的内壁贴合。优选的,所述金属弹片的左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带。优选的,所述导电柱的中心与电极片本体的中心在同一水平线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绝缘块、卡槽、通孔、导电柱、导电环、线束、第二绝缘块和螺纹槽,在将线束与电极片本体固定在一起时,将导电环套在导电柱上,并将导电环插在卡槽内,然后将第二绝缘块拧在导电柱上,通过第二绝缘块将导电环与导电柱固定在一起,此时通过导电环和导电柱,将线束和电极片本体电连接在一起,进而改变线束和电极片本体之间的连接方式,使线束与电极片之间连接处不易发生开裂,提高该电极片结构传输电能的稳定性,同时,通过设置绝缘环和散热片,散热片对电极片本体起到吸热作用,进而可以有效的降低电极片本体的热量,防止电极片本体过热,导致电能传输不稳定性。(2)本技术通过设置限位机构、限位块、限位槽和连接带,在将第一绝缘块与第二绝缘块固定在一起时,拉动连接带,使金属弹片弯曲,进而使前后限位柱之间距离增大,然后将第二绝缘块拧在导电柱上,并将限位柱与限位槽对齐,此时,松开连接带,通过金属弹片使限位柱插入限位槽内,限位槽对限位柱起到限位作用,进而使第二绝缘块无法转动,防止第二绝缘块从导电柱上脱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图1中A-A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图1中B-B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结构的正视图;图5为本技术第一绝缘块的侧视图。图中:1、第一绝缘块;2、卡槽;3、通孔;4、导电柱;5、电极片本体;6、导电环;7、线束;8、第二绝缘块;9、螺纹槽;10、绝缘环;11、散热片;12、限位机构;121、挡块;122、凹槽;123、金属弹片;124、限位柱;13、限位块;14、限位槽;15、连接带。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参照图1-5,一种应用于燃气表组件的高性能电极片结构,包括第一绝缘块1,第一绝缘块1的左侧开设有卡槽2,卡槽2内壁的右侧开设有通孔3,通孔3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导电柱4,导电柱4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电极片本体5,导电柱4与电极片本体5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导电柱4的中心与电极片本体5的中心在同一水平线上。导电柱4的表面和卡槽2的内壁均贴合设置有导电环6,导电环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线束7,导电环6和线束7为一体式结构,第一绝缘块1的左侧和导电环6的左侧均贴合设置有第二绝缘块8,第二绝缘块8的右侧开设有螺纹槽9,螺纹槽9的内壁与导电柱4的表面螺纹连接,导电柱4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绝缘环10,绝缘环10位于第一绝缘块1与电极片本体5之间,绝缘环10的长度与电极片本体5与第一绝缘块1之间距离相等,绝缘环10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散热片11,散热片11与电极片本体5之间距离为3mm,散热片11对电极片本体5起到吸热作用,进而可以有效的降低电极片本体5的热量,防止电极片本体5过热,导致电能传输不稳定性。第二绝缘块8的左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机构12,第一绝缘块1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13,限位块13远离第一绝缘块1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槽14,限位槽14的内壁与限位机构12的表面贴合,限位机构12包括挡块121,挡块121的右侧与第二绝缘块8的左侧固定连接,挡块121的右侧开设有凹槽122,凹槽122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金属弹片123,通过挡块121将金属弹片123与第二绝缘块8固定在一起,金属弹片123能自由弯曲,并能自动恢复至初始状态,金属弹片123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限位柱124,限位柱124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限位柱124位于第二绝缘块8的前后两侧,限位柱124的内壁与限位槽14的内壁贴合,金属弹片123的左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带15,连接带15为柔性带。本技术中,使用者使用该装置时,将导电环6套在导电柱4上,并将导电环6插在卡槽2内,然后拉动连接带15,使金属弹片123弯曲,进而使前后限位柱124之间距离增大,再然后将第二绝缘块8拧在导电柱4上,并将限位柱124与限位槽14对齐,此时,松开连接带15,通过金属弹片123使限位柱124插入限位槽14内,使第二绝缘块8无法转动,进而通过第二绝缘块8将导电环6与导电柱4固定在一起,此时通过导电环6和导电柱4,将线束7和电极片本体5电连接在一起,当需要将线束7和电极片本体5分离时,拉动连接带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燃气表组件的高性能电极片结构,包括第一绝缘块(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块(1)的左侧开设有卡槽(2),所述卡槽(2)内壁的右侧开设有通孔(3),所述通孔(3)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导电柱(4),所述导电柱(4)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电极片本体(5);/n所述导电柱(4)的表面和卡槽(2)的内壁均贴合设置有导电环(6),所述导电环(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线束(7),所述第一绝缘块(1)的左侧和导电环(6)的左侧均贴合设置有第二绝缘块(8),所述第二绝缘块(8)的右侧开设有螺纹槽(9),所述螺纹槽(9)的内壁与导电柱(4)的表面螺纹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燃气表组件的高性能电极片结构,包括第一绝缘块(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块(1)的左侧开设有卡槽(2),所述卡槽(2)内壁的右侧开设有通孔(3),所述通孔(3)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导电柱(4),所述导电柱(4)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电极片本体(5);
所述导电柱(4)的表面和卡槽(2)的内壁均贴合设置有导电环(6),所述导电环(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线束(7),所述第一绝缘块(1)的左侧和导电环(6)的左侧均贴合设置有第二绝缘块(8),所述第二绝缘块(8)的右侧开设有螺纹槽(9),所述螺纹槽(9)的内壁与导电柱(4)的表面螺纹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燃气表组件的高性能电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柱(4)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绝缘环(10),所述绝缘环(10)位于第一绝缘块(1)与电极片本体(5)之间,所述绝缘环(10)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散热片(11),所述散热片(11)与电极片本体(5)之间距离为3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燃气表组件的高性能电极片结构,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勇周红武
申请(专利权)人:镇江市大东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