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应力混凝土马鞍形壳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70141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8 20: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应力混凝土马鞍形壳板,包括马鞍形的板壳体、两组托座;板壳体内凹面内设有若干组平行间隔的内拱筋,内拱筋相对板壳体曲面弧线倾斜;板壳体外弧壁上设有若干组平行间隔的外长筋,外长筋绕板壳体外弧壁旋转扭曲;每组托座由平行间隔的第一肋板和第二肋板构成,第一肋板和第二肋板均为与板壳体外弧壁固体相连的立板,第一肋板和第二肋板之间的空腔为夹腔,夹腔内安装底面平整的垫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内外壁强度更高、抗压性更强,同时内拱筋、外长筋与对应面相对倾斜,使得其覆盖的范围更大,并分散均化了纵向受压和横向受拉应力;托座采用双板相夹式结构,使得其支撑性能更好,优化整体的平衡性能,避免失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应力混凝土马鞍形壳板
本技术属于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预应力混凝土马鞍形壳板。
技术介绍
预应力混凝土马鞍形壳板(简称“马鞍板”),是一种新型板架合一的空伺薄壁结构,用作屋盖取代板梁(或析架),其形状如同马鞍、波浪形,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建筑跨度较大、价格低廉,并具有自防水、抗震、防火、防爆、耐久免维修等优点,是一种实用的建筑材料,近年来已在我国各地许多建筑工程屋盖结构中普遍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技术效果。马鞍板为长形曲面,在运输、安装过程中,曲面以及边界端容易开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与难题,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预应力混凝土马鞍形壳板。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预应力混凝土马鞍形壳板,包括马鞍形的板壳体、安装在板壳体外弧壁靠近首尾端口位置的两组托座;板壳体内凹面内设有若干组平行间隔的内拱筋,内拱筋相对板壳体曲面弧线倾斜;板壳体外弧壁上设有若干组平行间隔的外长筋,外长筋长度朝向板壳体跨度延伸,外长筋绕板壳体外弧壁旋转扭曲;每组托座由平行间隔的第一肋板和第二肋板构成,第一肋板和第二肋板均为与板壳体外弧壁固体相连的立板,第一肋板和第二肋板之间的空腔为夹腔,夹腔内安装底面平整的垫板。进一步地,第一肋板和第二肋板上均设有对称的通孔。进一步地,内拱筋上设有缺口。进一步地,板壳体的弧面厚度从中间至两边侧为逐渐降低。进一步地,板壳体的弧面两边侧的厚度不小于中间处厚度的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有益效果包括:(1)本技术通过内外横竖交错的加强筋,使得板壳体内外壁强度更高、抗压性更强,可缓解在运输、安装过程中曲面以及边界端开裂状况,同时内拱筋、外长筋与对应面相对倾斜,使得其覆盖的范围更大,并分散均化了纵向受压和横向受拉应力;托座采用双板相夹式结构,使得其支撑性能更好,优化整体的平衡性能,避免失衡。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示说明:1-板壳体,2-托座,21-第一肋板,22-垫板,23-第二肋板,24-通孔,3-外长筋,4-内拱筋,5-缺口。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说明。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预应力混凝土马鞍形壳板,包括马鞍形的板壳体1、安装在板壳体1外弧壁靠近首尾端口位置的两组托座2。其中,安装时板壳体1的内凹面朝上、外弧面朝下,托座2用于与屋顶墙面相接。板壳体1内凹面内设有若干组平行间隔的内拱筋4,内拱筋4与板壳体1拱面一致,内拱筋4相对板壳体1曲面弧线倾斜;板壳体1外弧壁上设有若干组平行间隔的外长筋3,外长筋3长度朝向板壳体1跨度延伸,外长筋3绕板壳体1外弧壁旋转扭曲,即外长筋3相对板壳体1外弧壁的母线为倾斜。通过内外横竖交错的加强筋,使得板壳体内外壁强度更高、抗压性更强,可缓解在运输、安装过程中曲面以及边界端开裂状况。同时内拱筋4、外长筋3与对应面相对倾斜,使得其覆盖的范围更大,并分散均化了纵向受压和横向受拉应力。常用的马鞍板的托座2采用左右两凸起或一个板体,其直接落在墙面顶面,具体实施中该形状使得施工时容易错位,为此,每组托座2由平行间隔的第一肋板21和第二肋板23构成,第一肋板21和第二肋板23均为与板壳体1外弧壁固体相连的立板,第一肋板21和第二肋板23之间的空腔为用于架在屋顶墙面的夹腔,夹腔内安装底面平整的垫板22,夹腔的腔壁为板壳体1的弧面,直接与墙顶接触容易不稳,垫板22使得夹腔与墙顶稳定接触。同时托座2是马鞍板使用时应力集中的区域,托座2采用双板相夹式结构,使得其支撑性能更好,优化整体的平衡性能,避免失衡。第一肋板21和第二肋板23上均设有对称的通孔24,便于通过紧固件通过通孔24贯穿屋顶墙面,以实现整体安装时的加固。为了便于排水,内拱筋4上设有缺口5,便于马鞍板安装使用后水体可顺着缺口流出。板壳体1的弧面厚度从中间至两边侧为逐渐降低,原因在于,随着荷载的增大,板壳体1底部承受拉应力,且受拉部位逐渐增大,两边侧薄、中间厚的结构以符合其承载情况。同时避免反拱情况,两边侧的厚度不小于中间处厚度的1/2。以上所述仅表达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预应力混凝土马鞍形壳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马鞍形的板壳体、安装在所述板壳体外弧壁靠近首尾端口位置的两组托座;所述板壳体内凹面内设有若干组平行间隔的内拱筋,所述内拱筋相对所述板壳体曲面弧线倾斜;所述板壳体外弧壁上设有若干组平行间隔的外长筋,所述外长筋长度朝向所述板壳体跨度延伸,所述外长筋绕所述板壳体外弧壁旋转扭曲;每组所述托座由平行间隔的第一肋板和第二肋板构成,所述第一肋板和所述第二肋板均为与所述板壳体外弧壁固体相连的立板,所述第一肋板和所述第二肋板之间的空腔为夹腔,所述夹腔内安装底面平整的垫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应力混凝土马鞍形壳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马鞍形的板壳体、安装在所述板壳体外弧壁靠近首尾端口位置的两组托座;所述板壳体内凹面内设有若干组平行间隔的内拱筋,所述内拱筋相对所述板壳体曲面弧线倾斜;所述板壳体外弧壁上设有若干组平行间隔的外长筋,所述外长筋长度朝向所述板壳体跨度延伸,所述外长筋绕所述板壳体外弧壁旋转扭曲;每组所述托座由平行间隔的第一肋板和第二肋板构成,所述第一肋板和所述第二肋板均为与所述板壳体外弧壁固体相连的立板,所述第一肋板和所述第二肋板之间的空腔为夹腔,所述夹腔内安装底面平整的垫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建华毛伟丰余毅强李韬李志瑶曹飞邢永利姜冬敏周建亮张萍罗扬罗也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南水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