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栅装置及消白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557866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8 19: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湿法脱硫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栅装置和消白系统,一种管栅装置,包括进水管、换热管栅和出水管;所述换热管栅上设置有入水口和输出端;所述进水管设置在所述换热管栅的入水口上并与其相连通,所述出水管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换热管栅的输出端上并与其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塔内安装的方式,不占用塔外空间,改造难度小,投资成本低;管栅装置还可以使烟气均布的更加均匀,当浆液经喷淋层喷淋掉落到管栅装置上,在换热管栅上形成浆液持液区,烟气经过换热管栅上的浆液持液区进行二次脱硫,起到了提高脱硫效率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栅装置及消白系统
本技术涉及湿法脱硫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栅装置及消白系统。
技术介绍
烟囱出口的饱和湿烟气与温度较低的环境空气接触时,在烟气温降过程中,烟气中所含水蒸气过饱和凝结,凝结水滴对光线产生折射、散射,从而使烟羽呈现白色或者灰色,称其为“有色烟羽”,有色烟羽携带的液滴中含有大量盐类,排放烟气中的水滴蒸发后会产生数量庞大且粒径微小的盐类颗粒物,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近年来,我国加大环保力度,要求消除烟囱有色烟羽。2017年到2018年,多省/市环保局相继出台政策,要求烟气深度治理(消除有色烟羽),并在出台的地方标准中,要求火电厂燃煤发电锅炉应采取相应技术降低烟气排放温度和含湿量,通过收集烟气中过饱和水蒸汽中水分的方式,减少污染物排放。目前,烟羽治理技术主要有:烟气再热技术、烟气冷凝技术、冷凝/再热技术。其中,MGGH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烟气再热技术,即采用热媒水为媒介的中间热媒介烟气换热器,主要是在湿法脱硫前后烟道处加管式换热器来进行烟气换热,提高出口烟道温度,而达到消白的目的。烟气冷凝技术分直接与间接冷凝换热,直接冷凝换热技术又分喷淋冷却、浆液冷却,直接喷淋冷却在脱硫塔后增设冷却塔(或利用除雾器上部空间),通过喷淋水降温方式降低烟气温度;浆液冷却是通过增设塔外换热器或冷却塔,将脱硫浆液抽到塔外经换热器或冷却塔进行冷却;间接冷凝换热技术是在脱硫后烟道中安装烟气冷凝换热器进行冷却,最终均可实现烟气降温达到消白目的。冷凝/再热技术是MGGH与烟道冷凝器的结合,是通过烟气冷凝提水后再升高烟温来达到消白目的。但是上述烟气再热技术、烟气冷凝技术和冷凝/再热技术均为塔外安装,占用了塔外空间,存在改造难度大,投资成本高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提供一种管栅装置,解决现有烟羽治理技术塔外安装,占用塔外空间,改造难度大、投资高的问题。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提供一种消白系统,解决现有脱硫吸收塔烟气冷凝效率较低的问题。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管栅装置,包括进水管、换热管栅和出水管;所述换热管栅上设置有入水口和输出端;所述进水管设置在所述换热管栅的入水口上并与其相连通,所述出水管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换热管栅的输出端上并与其相连通。这样,管栅装置包括进水管、换热管栅和出水管,进水管为换热管栅提供冷却水,管栅装置利用冷却水换热使烟气冷凝降温从而达到消白的目的,烟气消白换热管栅设置在烟道入口与喷淋层之间,可代取湿法脱硫吸收塔原有气流均布及提效装置,这种塔内安装的方式,不占用塔外空间,并且改造难度小,投资成本低。此外,本技术的管栅装置可替代原湿法脱硫塔的气流均布装置,换热管栅可以使烟气均布的更加均匀;本技术的管栅装置还可以替代原湿法脱硫塔的脱硫提效装置,浆液经喷淋层喷淋掉落到管栅装置上,在换热管栅上形成浆液持液区,烟气经过换热管栅上的浆液持液区进行二次脱硫,起到了提高脱硫效率的作用。进一步,所述换热管栅设置有多层,每层所述换热管栅之间通过管路连通,所述进水管与最顶层的所述换热管栅的入水口相连通,所述出水管与最底层所述换热管栅的输出端相连通。这样,换热管栅设置为多层,并且每层换热管栅之间通过管路连接,进水管与最顶层换热管栅的入水口相连通,出水管与最低层换热管栅的输出端相连通,换热管栅多层布置的方式可以提高烟气换热面积,进而提高烟气换热效率。此外,进水管与最顶层换热管栅的入水口相连通,出水管与最低层换热管栅的输出端相连通,冷却水由进水管被输送到最顶层换热管栅,冷却水在管栅内部进行换热流动,冷却水自上而下流至最底层的换热管栅,与烟气逆流进行充分的烟气换热,最后经过所有换热管栅的冷却水流至最底层换热管栅,最终通过出水管将热水输出,管栅装置的设置,降低了烟气温度、浆液温度,最终达到了消白的作用。进一步,所述换热管栅包括汇流管和多个换热支管;所述入水口设置在所述换热支管上,且所述换热支管上还设置有出水口;多个所述换热支管纵横交错设置并相互连通,所述汇流管设置在所述换热支管上,并将所有所述换热支管的出水口连通;且所述汇流管与所述出水管相连通。这样,换热管栅包括汇流管和多个换热支管,多个换热支管之间纵横交错并相互连通,进水管与换热支管的入水口相连通,换热支管之间纵横交错,可以提高烟气与换热支管的接触面积,提高烟气换热效率,汇流管设置在换热支管上,并将所有换热支管的出水口连通,汇流管与出水管相连通。多层换热管栅和多个换热支管的设置方式,还可以使烟气分布更加均匀,还可以协同提高脱硫效率。一种消白系统,包括脱硫吸收塔和喷淋层,还包括上述管栅装置,所述管栅装置和所述喷淋层沿着所述脱硫吸收塔的烟道入口端至烟道出口端的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脱硫吸收塔的内部。这样,管栅装置利用冷却水换热使烟气冷凝降温从而达到消白的目的,烟气消白换热管栅设置在烟道入口与喷淋层之间,可代取湿法脱硫脱硫吸收塔原有气流均布及提效装置,这种塔内安装的方式,不占用塔外空间,并且改造难度小,投资成本低。进一步,还包括烟道换热器,所述烟道换热器设置在所述脱硫吸收塔的烟道出口所在的管道上。这样,脱硫吸收塔的烟道出口所在的管道上还设置有烟道换热器,烟道换热器可对烟气进行二次处理,进而减少有色烟羽的排放。进一步,还包括浆液循环系统,所述浆液循环系统设置在所述脱硫吸收塔的外部;所述脱硫吸收塔内沿着塔底到塔顶的方向分别设置有浆液输出端和浆液输入端,所述浆液输出端与所述浆液循环系统的入口相连通,所述浆液循环系统的出口与所述浆液输入端相连通。这样,设置在塔外的浆液循环系统,可进一步提高浆液的循环利用率。进一步,所述浆液循环系统包括浆液换热器和浆液循环泵,所述浆液循环泵的输入端与所述浆液输出端相连通,所述浆液循环泵的输出端与所述浆液换热器的输入端相连通,所述浆液换热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浆液输入端相连通。进一步,还包括水泵,所述水泵设置在所述脱硫吸收塔的外部,并且所述水泵的输出端与所述进水管相连通。脱硫吸收塔外还设置有水泵,水泵为管栅装置持续供应冷却水。本技术提供一种管栅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塔内安装的方式,不占用塔外空间,改造难度小,投资成本低;2.多层换热管栅以及多个换热支管的设置方式,增大了换热面积,有效提高了烟气换热的效率,降低烟气温度、浆液温度,达到了消白的作用;3.本装置可替代原湿法脱硫塔内入口均流装置,烟气通过管栅装置可进行气流均布的调节,使均过管栅的烟气均布更加均匀;4.塔内浆液经喷淋层喷淋掉落至管栅装置的外表面,在管栅上形成浆液持液区,烟气经过管栅上的浆液持液区进行二次脱硫,进而协同提高脱硫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管栅装置均流提效直接换热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管栅装置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管栅装置均流提效辅助换热示意图;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管(5)、换热管栅(6)和出水管(7);/n所述换热管栅(6)上设置有入水口和输出端;所述进水管(5)设置在所述换热管栅(6)的入水口上并与其相连通,所述出水管(7)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换热管栅(6)的输出端上并与其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管(5)、换热管栅(6)和出水管(7);
所述换热管栅(6)上设置有入水口和输出端;所述进水管(5)设置在所述换热管栅(6)的入水口上并与其相连通,所述出水管(7)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换热管栅(6)的输出端上并与其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栅(6)设置有多层,每层所述换热管栅(6)之间通过管路连通,所述进水管(5)与最顶层的所述换热管栅(6)的入水口相连通,所述出水管(7)与最底层所述换热管栅(6)的输出端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栅(6)包括汇流管(9)和多个换热支管(8);
所述入水口设置在所述换热支管(8)上,且所述换热支管(8)上还设置有出水口;
多个所述换热支管(8)纵横交错设置并相互连通,所述汇流管(9)设置在所述换热支管(8)上,并将所有所述换热支管(8)的出水口连通;且所述汇流管(9)与所述出水管(7)相连通。


4.一种消白系统,包括脱硫脱硫吸收塔(1)和喷淋层(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管栅装置,所述管栅装置和所述喷淋层(3)沿着所述脱硫脱硫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晶蔡子嘉张军强
申请(专利权)人:大唐环境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唐恒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