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氨气空气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12892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压力容器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氨气空气分离器,包括第一层管、第二层管、第三层管及第四层管,所述第一层管、第二层管、第三层管及第四层管从内至外依次套设设置,所述第一层管的左端延伸至第二层管的外部紧固连接有第一封板,且第二层管的左端与第一层管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层管的左右两端均延伸至第三层管的外部,且第三层管的左右两端分别与第二层管的外侧壁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层管的左端位于第四层管的外部,且第四层管的左端与第三层管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便于对空气和氨气的混合气体进行分离,并将空气排出,避免造成空气污染,操作方便,便于人们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氨气空气分离器
本技术涉及压力容器
,尤其涉及一种氨气空气分离器。
技术介绍
氨气,NH3,无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气味,密度0.7710,相对密度0.5971(空气=1.00)。易被液化成无色的液体。在常温下加压即可使其液化(临界温度132.4℃,临界压力11.2兆帕,即112.2大气压)。沸点-33.5℃。也易被固化成雪状固体。熔点-77.75℃。溶于水、乙醇和乙醚。在高温时会分解成氮气和氢气,有还原作用。有催化剂存在时可被氧化成一氧化氮。用于制液氮、氨水、硝酸、铵盐和胺类等。可由氮和氢直接合成而制得,能灼伤皮肤、眼睛、呼吸器官的粘膜,人吸入过多,能引起肺肿胀,以至死亡。在化工生产中,产生的废气中容易含有氨气,氨气直接排放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且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需要将氨气从废气中进行分离,再对废气进行排放,因此,提出一种氨气空气分离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化工生产中,产生的废气中容易含有氨气,氨气直接排放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且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需要进行净化后进行排放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氨气空气分离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氨气空气分离器,包括第一层管、第二层管、第三层管及第四层管,所述第一层管、第二层管、第三层管及第四层管从内至外依次套设设置,所述第一层管的左端延伸至第二层管的外部紧固连接有第一封板,且第二层管的左端与第一层管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层管的左右两端均延伸至第三层管的外部,且第三层管的左右两端分别与第二层管的外侧壁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层管的左端位于第四层管的外部,且第四层管的左端与第三层管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层管的右端固定连接有封头,所述第一层管的右端向前弯曲并贯穿第二层管的侧壁与第三层管连通,所述第二层管的上端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锥牙接头,所述第一锥牙接头的上端螺纹连接有第一方头螺塞,所述第三层管的后侧左端固定连接有接管,所述接管的后端紧固连接有第二封板,所述第四层管的前侧壁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回液管,所述第一层管的前侧壁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回液管,所述第一回液管和第二回液管之间通过直通式节流阀相互连接,所述第四层管的上侧管壁左端还固定连接有第二锥牙接头,所述第二锥牙接头的上端螺纹连接有第二方头螺塞。优选的,所述第一层管的侧壁厚度为1.2mm,所述第二层管的侧壁厚度为1.4mm,所述第三层管的厚度为1.4mm,所述第四层管的厚度为1.8mm。优选的,所述第一层管、第二层管、第三层管及第四层管的外部均涂有铁红防锈漆。优选的,所述第四层管与封头采用焊接方式进行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第四层管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支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氨气空气分离器,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氨气空气分离器,通过设有的第一层管、第二层管、第三层管、第四层管、封头、第一封板、接管、第二封板、第一锥牙接头、第一方头螺塞、第二锥牙接头、第二方头螺塞,第一回液管、第二回液管及直通式节流阀的相互配合,便于对空气和氨气的混合气体进行分离,并将空气排出,避免造成空气污染,操作方便,便于人们使用。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技术便于对空气和氨气的混合气体进行分离,并将空气排出,避免造成空气污染,操作方便,便于人们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氨气空气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层管、2第二层管、3接管、4第一封板、5第三层管、6第四层管、7封头、8第一回液管、9直通式节流阀、10第二回液管、11支脚、12第一锥牙接头、13第一方头螺塞、14第二锥牙接头、15第二方头螺塞、16第二封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2,一种氨气空气分离器,包括第一层管1、第二层管2、第三层管5及第四层管6,第一层管1、第二层管2、第三层管5及第四层管6从内至外依次套设设置,第一层管1的左端延伸至第二层管2的外部紧固连接有第一封板4,且第二层管2的左端与第一层管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第二层管2的左右两端均延伸至第三层管5的外部,且第三层管5的左右两端分别与第二层管2的外侧壁左右两侧固定连接,第三层管5的左端位于第四层管6的外部,且第四层管6的左端与第三层管5的外侧壁固定连接,第四层管6的右端固定连接有封头7,第一层管1的右端向前弯曲并贯穿第二层管2的侧壁与第三层管5连通,第二层管2的上端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锥牙接头12,第一锥牙接头12的上端螺纹连接有第一方头螺塞13,第三层管5的后侧左端固定连接有接管3,接管3的后端紧固连接有第二封板16,第四层管6的前侧壁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回液管8,第一层管1的前侧壁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回液管10,第一回液管8和第二回液管10之间通过直通式节流阀9相互连接,第四层管6的上侧管壁左端还固定连接有第二锥牙接头14,第二锥牙接头14的上端螺纹连接有第二方头螺塞15。第一层管1的侧壁厚度为1.2mm,第二层管2的侧壁厚度为1.4mm,第三层管5的厚度为1.4mm,第四层管6的厚度为1.8mm。第一层管1、第二层管2、第三层管5及第四层管6的外部均涂有铁红防锈漆,避免第一层管1、第二层管2、第三层管5及第四层管6长时间使用后被腐蚀。第四层管6与封头7采用焊接方式进行固定连接,能够使第一层管1和第一封板4及接管3和第二封板16固定连接牢固并且密封。第四层管6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支脚11,便于对装置进行稳定支撑。本技术中,使用时,首先通过第二锥牙接头14和第二方头螺塞15让混合气体进入第四层管6,通过设有的第一封板4向第一层管1中导入氨液,氨液通过第一层管1的另一端流入第三层管5中,并对第四层管6中的混合气体进行降温冷凝,第四层管6的底部外表面逐渐开始结霜,打开第一锥牙接头12上的第一方头螺塞13,能够将混合气体中的空气排出,打开直通式节流阀9,让第四层管6底部凝结的氨液经第一回液管8和第二回液管10流入第一层管1内,这样就实现第四层管6内部自身凝结的氨液给自己供液,通过设有的接管3和第二封板16,便于将第三层管5中气化的氨气排出收集,便于将混合气体中氨气和空气进行分离。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氨气空气分离器,包括第一层管(1)、第二层管(2)、第三层管(5)及第四层管(6),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管(1)、第二层管(2)、第三层管(5)及第四层管(6)从内至外依次套设设置,所述第一层管(1)的左端延伸至第二层管(2)的外部紧固连接有第一封板(4),且第二层管(2)的左端与第一层管(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层管(2)的左右两端均延伸至第三层管(5)的外部,且第三层管(5)的左右两端分别与第二层管(2)的外侧壁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层管(5)的左端位于第四层管(6)的外部,且第四层管(6)的左端与第三层管(5)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层管(6)的右端固定连接有封头(7),所述第一层管(1)的右端向前弯曲并贯穿第二层管(2)的侧壁与第三层管(5)连通,所述第二层管(2)的上端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锥牙接头(12),所述第一锥牙接头(12)的上端螺纹连接有第一方头螺塞(13),所述第三层管(5)的后侧左端固定连接有接管(3),所述接管(3)的后端紧固连接有第二封板(16),所述第四层管(6)的前侧壁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回液管(8),所述第一层管(1)的前侧壁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回液管(10),所述第一回液管(8)和第二回液管(10)之间通过直通式节流阀(9)相互连接,所述第四层管(6)的上侧管壁左端还固定连接有第二锥牙接头(14),所述第二锥牙接头(14)的上端螺纹连接有第二方头螺塞(1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氨气空气分离器,包括第一层管(1)、第二层管(2)、第三层管(5)及第四层管(6),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管(1)、第二层管(2)、第三层管(5)及第四层管(6)从内至外依次套设设置,所述第一层管(1)的左端延伸至第二层管(2)的外部紧固连接有第一封板(4),且第二层管(2)的左端与第一层管(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层管(2)的左右两端均延伸至第三层管(5)的外部,且第三层管(5)的左右两端分别与第二层管(2)的外侧壁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层管(5)的左端位于第四层管(6)的外部,且第四层管(6)的左端与第三层管(5)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层管(6)的右端固定连接有封头(7),所述第一层管(1)的右端向前弯曲并贯穿第二层管(2)的侧壁与第三层管(5)连通,所述第二层管(2)的上端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锥牙接头(12),所述第一锥牙接头(12)的上端螺纹连接有第一方头螺塞(13),所述第三层管(5)的后侧左端固定连接有接管(3),所述接管(3)的后端紧固连接有第二封板(16),所述第四层管(6)的前侧壁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回液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雨茜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市明鑫压力容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