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式扫地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55434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8 19: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式扫地机器人,其机器人壳体包括机器人面壳、机器人底壳,机器人底壳装设导轮组件、位于导轮组件后端侧的吸口组件,机器人底壳于吸口组件的前端侧装设有两个左右正对且间隔布置的边扫组件,机器人底壳于吸口组件的左、右端侧分别装设有一驱动轮组件;吸口组件包括单吸框体、后刮软胶条,机器人壳体后端部装设集尘盒,集尘进风孔与单吸框体的吸风通孔对接连通,集尘出风孔与吸风机的进风口对接连通;驱动轮组件包括行走齿轮减速箱、行走驱动电机、拉伸弹簧、辅助固定盖板、行走驱动轮;边扫组件包括边扫齿轮减速箱、边扫驱动电机、边扫压盖、边扫毛刷头、边扫毛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设计新颖、拆装维护方便的优点。

A new type of sweeping robo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式扫地机器人
本技术涉及智能家居用品
,尤其涉及一种新式扫地机器人。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智能化家居产品进入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扫地机器人。扫地机器人,又称自动打扫机、智能吸尘、机器人吸尘器等,是智能家用电器的一种,能凭借一定的人工智能,自动在房间内完成地板清理工作。一般采用刷扫和真空方式,将地面杂物先吸纳进入自身的垃圾收纳盒,从而完成地面清理的功能。一般来说,将完成清扫、吸尘、擦地工作的机器人,也统一归为扫地机器人。扫地机器人最早在欧美市场进行销售,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进入中国。作为一种重要类型的扫地机器人,单吸口扫地机器人应用非常广泛;其中,单吸口扫地机器人的优势是清扫毛发且不易产生毛发缠绕问题,非常适合养宠物家庭。然而,对于现有的单吸口扫地机器人而言,其普遍存在维护不方便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新式扫地机器人,该新式扫地机器人结构设计新颖、拆装维护方便。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式扫地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机器人壳体(1),机器人壳体(1)包括有机器人面壳(11)、位于机器人面壳(11)下端侧的机器人底壳(12),机器人面壳(11)与机器人底壳(12)螺接,且机器人面壳(11)与机器人底壳(12)之间成型有壳体容置腔;/n机器人底壳(12)装设有导轮组件(2)、位于导轮组件(2)后端侧的吸口组件(3),机器人底壳(12)于吸口组件(3)的前端侧装设有两个左右正对且间隔布置的边扫组件(4),机器人底壳(12)于吸口组件(3)的左端侧、右端侧分别装设有一驱动轮组件(5);/n吸口组件(3)包括有单吸框体(31),单吸框体(31)包括有呈水平横向布置的框体水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式扫地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机器人壳体(1),机器人壳体(1)包括有机器人面壳(11)、位于机器人面壳(11)下端侧的机器人底壳(12),机器人面壳(11)与机器人底壳(12)螺接,且机器人面壳(11)与机器人底壳(12)之间成型有壳体容置腔;
机器人底壳(12)装设有导轮组件(2)、位于导轮组件(2)后端侧的吸口组件(3),机器人底壳(12)于吸口组件(3)的前端侧装设有两个左右正对且间隔布置的边扫组件(4),机器人底壳(12)于吸口组件(3)的左端侧、右端侧分别装设有一驱动轮组件(5);
吸口组件(3)包括有单吸框体(31),单吸框体(31)包括有呈水平横向布置的框体水平部(311),框体水平部(311)的上表面设置有朝上凸出延伸的框体连接部(312),框体水平部(311)与框体连接部(312)为一体结构,框体水平部(311)通过锁紧螺丝螺装紧固于机器人底壳(12)的下表面,框体连接部(312)伸入至机器人面壳(11)与机器人底壳(12)之间的壳体容置腔内,单吸框体(31)的内部开设有完全贯穿的吸风通孔(313),吸风通孔(313)的上端开口延伸至框体连接部(312)的上表面,吸风通孔(313)的下端开口延伸至框体水平部(311)的下表面;框体水平部(311)于吸风通孔(313)下端开口的后端侧装设有软质的后刮软胶条(32);机器人壳体(1)的后端部于机器人面壳(11)与机器人底壳(12)之间装设有集尘盒(61),集尘盒(61)伸入至壳体容置腔内,集尘盒(61)的内部成型有集尘腔室(611),集尘盒(61)开设有分别与集尘腔室(611)连通的集尘进风孔(613)、集尘出风孔(614),集尘进风孔(613)与吸风通孔(313)的上端开口对接连通;机器人壳体(1)的壳体容置腔内嵌装有吸风机(62),吸风机(62)的进风口与集尘盒(61)的集尘出风孔(614)对接连通;集尘盒(61)的集尘腔室(611)内于集尘进风孔(613)与集尘出风孔(614)之间嵌装有用于将灰尘阻挡于集尘腔室(611)内的过滤器(63);
机器人底壳(12)对应驱动轮组件(5)开设有朝下开口的驱动轮容置腔(121),驱动轮组件(5)嵌装于机器人底壳(12)的驱动轮容置腔(121)内;驱动轮组件(5)包括有行走齿轮减速箱(51)、行走驱动电机(52)、拉伸弹簧(53)、辅助固定盖板(54)、行走驱动轮(55),辅助固定盖板(54)位于驱动轮容置腔(121)的下端开口处,且辅助固定盖板(54)通过三个锁紧螺丝螺装紧固于机器人底壳(12),辅助固定盖板(54)设置有朝上伸入至驱动轮容置腔(121)内的辅助固定舌片(541),辅助固定舌片(541)与辅助固定盖板(54)为一体结构;行走驱动电机(52)装设于行走齿轮减速箱(51)外壳的前端部且行走驱动电机(52)的动力输出轴与行走齿轮减速箱(51)的减速输入轴连接,行走驱动轮(55)位于行走齿轮减速箱(51)外壳后端部的旁侧且行走驱动轮(55)装设于行走齿轮减速箱(51)的减速输出轴;行走齿轮减速箱(51)位于驱动轮容置腔(121)内且行走齿轮减速箱(51)位于辅助固定盖板(54)的上端侧,行走齿轮减速箱(51)外壳的前端部设置有朝下凸出延伸的减速箱下端连接座(512)、朝上凸出延伸的减速箱上端连接座(511),减速箱下端连接座(512)通过枢轴与辅助固定舌片(541)的上端部铰接,减速箱上端连接座(511)设置有减速箱挂钩(5111),机器人底壳(12)于驱动轮容置腔(121)的内壁设置有位于减速箱挂钩(5111)后端侧的底壳挂钩(122),拉伸弹簧(53)位于减速箱挂钩(5111)与底壳挂钩(122)之间,拉伸弹簧(53)的前端部钩挂于减速箱挂钩(5111),拉伸弹簧(53)的后端部钩挂于底壳挂钩(122),拉伸弹簧(53)朝后拉动行走齿轮减速箱(51)的减速箱上端连接座(511),进而使得行走齿轮减速箱(51)外壳的后端部朝下摆动,以使得行走驱动轮(55)的下端部露出于驱动轮容置腔(121)的下端开口;
机器人底壳(12)对应边扫组件(4)开设有朝下开口的边扫容置腔(123),边扫组件(4)嵌装于机器人底壳(12)的边扫容置腔(123)内;边扫组件(4)包括有边扫齿轮减速箱(41)、边扫驱动电机(42)、边扫压盖(43),边扫齿轮减速箱(41)、边扫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元源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雷洋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