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承载管幕管节间的连接止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548185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8 18: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横向承载管幕管节间的连接止水结构,设于横向承载管幕的管节,连接止水结构包括:固设于管节一侧的至少两个插接槽,插接槽上设有通长设置的槽口,槽口处封设有薄膜,插接槽沿管节的长度方向通长设置;固设于管节另一侧的且与插接槽相适配的至少两个插接件,插接件沿管节的长度方向通长设置;填充于插接槽内的油脂,呈固态状;以及于相邻两个管节与其对应的插接槽和插接件之间围合形成的灌注空间,灌注空间内灌注混凝土形成混凝土结构。插接槽、插接件以及混凝土结构共同承担对管节施加横向预应力而产生的较大水平压力和竖向剪力,提高了管幕结构的整体受力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横向承载管幕管节间的连接止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
,特指一种横向承载管幕管节间的连接止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越发突出。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换乘、商业购物、便捷停车功能的需要,提高城市空间的集约化利用程度,在城市中心区建设大型地下空间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管幕法是一种常见施工方法,它的优势在于能够运用小型化设备建造复杂断面的大型隧道,但目前普遍采用的管幕管节连接止水结构因不能承受由于对管节施加横向预应力而产生的较大水平压力和竖向剪力,已不适用于横向承载管幕结构。因此,亟待需要提供一种能够承受较大水平压力和竖向剪力的横向承载管幕管节间的连接止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横向承载管幕管节间的连接止水结构,以解决现有管节间连接止水结构不能承受较大水平压力和竖向剪力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横向承载管幕管节间的连接止水结构,设于横向承载管幕的管节,所述连接止水结构包括:固设于所述管节一侧的至少两个插接槽,所述插接槽上设有通长设置的槽口,所述槽口处封设有薄膜,所述插接槽沿所述管节的长度方向通长设置;固设于所述管节另一侧的且与所述插接槽相适配的至少两个插接件,所述插接件沿所述管节的长度方向通长设置;填充于所述插接槽内的油脂,呈固态状;以及于相邻两个所述管节与其对应的所述插接槽和所述插接件之间围合形成的灌注空间,所述灌注空间内灌注混凝土形成混凝土结构。本专利技术通过在管节的两侧设置至少两个插接槽和至少两个插接件,相邻的两个管节通过插接件插入对应的插接槽内,将相邻两个管节的插接连接从而形成管幕结构,相邻两个管节与其对应的插接槽和插接件之间围合形成的灌注空间内灌注混凝土形成混凝土结构。该混凝土结构与插接槽、插接件共同承担对管节施加横向预应力而产生的较大水平压力和竖向剪力,提高了管幕结构的整体受力性能,解决了现有的管节间连接止水结构不能承受较大的水平压力和竖向剪力的问题。插接槽内填充的油脂可以阻隔地下水渗入管幕内部,多个插接件和插接槽的配合构成了多道止水层,增强了止水效果。本专利技术横向承载管幕管节间的连接止水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插接槽的外壁与所述管节外壁之间斜向设置有支撑板。本专利技术横向承载管幕管节间的连接止水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插接槽至少为两个,所述插接槽的顶面与所述管节的顶面相平齐或所述插接槽的底面与所述管节的底面相平齐。本专利技术横向承载管幕管节间的连接止水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插接件包括固设于所述管节另一侧的横板以及垂直设于所述横板远离所述管节一端的竖板,所述竖板的宽度大于所述槽口的宽度。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横向承载管幕管节间的连接止水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提供管节、插接槽以及与所述插接槽相适配的插接件,所述插接槽上设有通长设置的槽口,所述插接槽和所述插接件的长度与所述管节的长度相适配,将所述插接槽固设于所述管节的一侧且所述槽口朝外设置,将所述插接件固设于所述管节的另一侧;提供薄膜,利用所述薄膜封住所述槽口;提供呈固态状的油脂,将所述油脂注入所述插接槽内;提供顶管机,利用所述顶管机将所述管节对应横向承载管幕的设置位置依序埋入土层内,相邻的两个所述管节间通过至少两个所述插接件插入对应的所述插接槽内实现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管节与其对应的所述插接槽和所述插接件之间围合形成灌注空间;以及于所述灌注空间内灌注混凝土。本专利技术横向承载管幕管节间的连接止水结构的施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提供插接槽,将所述插接槽固设于所述管节的一侧,还包括如下步骤:提供支撑板,将所述支撑板斜向设置于所述插接槽的外壁与所述管节外壁之间。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横向承载管幕管节间的连接止水结构安装于管节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由设有本专利技术横向承载管幕管节间的连接止水结构的管节而形成管幕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由设有本专利技术横向承载管幕管节间的连接止水结构的管节而形成管幕结构并灌注混凝土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为图4中局部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横向承载管幕管节间的连接止水结构,设于横向承载管幕的管节。本专利技术包括插接槽、插接件、油脂以及混凝土结构,通过在管节的两侧设置至少两个插接槽和至少两个插接件,相邻的两个管节通过插接件插入对应的插接槽内,将相邻两个管节的插接连接从而形成管幕结构,相邻两个管节与其对应的插接槽和插接件之间围合形成的灌注空间内灌注混凝土形成混凝土结构。该混凝土结构与插接槽、插接件共同承担对管节施加横向预应力而产生的较大水平压力和竖向剪力,提高了管幕结构的整体受力性能,解决了现有的管节间连接止水结构不能承受较大的水平压力和竖向剪力的问题。插接槽内填充的油脂可以阻隔地下水渗入管幕内部,多个插接件和插接槽的配合构成了多道止水层,增强了止水效果。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横向承载管幕管节间的连接止水结构进行说明。参阅图1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一种横向承载管幕管节间的连接止水结构,设于横向承载管幕的管节6,连接止水结构包括:固设于管节6一侧的至少两个插接槽1、固设于管节6另一侧的且与插接槽1相适配的至少两个插接件2、填充于插接槽1内的油脂3,于相邻两个管节6与其对应的插接槽1和插接件2之间围合形成的灌注空间,灌注空间内灌注混凝土形成混凝土结构4,插接槽1上设有通长设置的槽口11,插接槽1的槽口11处封设有薄膜12,插接槽1沿管节6的长度方向通长设置,插接件2沿管节6的长度方向通长设置,插接件2插入对应的插接槽1内。油脂3呈固态状,使得油脂3能够稳定置于插接槽1内,可以阻隔地下水渗入管幕内部,也对插接件2插入插接槽1起到润滑的作用。本实施例中的连接止水结构通过在管节6的两侧设置至少两个插接槽1和至少两个插接件2,相邻的两个管节6通过插接件2插入对应的插接槽1内,将相邻两个管节6插接连接从而形成管幕结构,相邻两个管节6与其对应的插接槽1和插接件2之间围合形成的灌注空间内灌注混凝土形成混凝土结构。该混凝土结构与插接槽1和插接件2共同承担对管节6施加横向预应力而产生的较大水平压力和竖向剪力,提高了管幕结构的整体受力性能,解决了现有的管节间连接止水结构不能承受较大的水平压力和竖向剪力的问题。插接槽1内填充的油脂3可以阻隔地下水渗入管幕内部,多个插接件2和插接槽1的配合构成了多道止水层,增强了止水效果。参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横向承载管幕管节间的连接止水结构,设于横向承载管幕的管节,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止水结构包括:/n固设于所述管节一侧的至少两个插接槽,所述插接槽上设有通长设置的槽口,所述槽口处封设有薄膜,所述插接槽沿所述管节的长度方向通长设置;/n固设于所述管节另一侧的且与所述插接槽相适配的至少两个插接件,所述插接件沿所述管节的长度方向通长设置;/n填充于所述插接槽内的油脂,呈固态状;以及/n于相邻两个所述管节与其对应的所述插接槽和所述插接件之间围合形成的灌注空间,所述灌注空间内灌注混凝土形成混凝土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横向承载管幕管节间的连接止水结构,设于横向承载管幕的管节,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止水结构包括:
固设于所述管节一侧的至少两个插接槽,所述插接槽上设有通长设置的槽口,所述槽口处封设有薄膜,所述插接槽沿所述管节的长度方向通长设置;
固设于所述管节另一侧的且与所述插接槽相适配的至少两个插接件,所述插接件沿所述管节的长度方向通长设置;
填充于所述插接槽内的油脂,呈固态状;以及
于相邻两个所述管节与其对应的所述插接槽和所述插接件之间围合形成的灌注空间,所述灌注空间内灌注混凝土形成混凝土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向承载管幕管节间的连接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槽的截面呈C形状,所述槽口位于所述插接槽上远离所述管节的一侧;
所述插接槽沿其长度方向的一端封闭,另一端开设有穿孔,所述插接件于所述穿孔处插入所述槽口,以实现所述插接件与所述插接槽插接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横向承载管幕管节间的连接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槽的外壁与所述管节外壁之间斜向设置有支撑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横向承载管幕管节间的连接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槽至少为两个,所述插接槽的顶面与所述管节的顶面相平齐或所述插接槽的底面与所述管节的底面相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伟强朱雁飞杨流张耀三徐志玲诸颖王茂东郭彦王彦杰徐强金慧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