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生物絮团原理的大规模灰海马的养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54175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8 18: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生物絮团原理的大规模灰海马的养殖方法。该方法包括:将养殖的容器壁刷成较深色;灰海马幼苗放苗后,将碳源和有益菌加入到养殖的容器中;灰海马幼苗养殖期间控制光照。该方法可降低病害发生率,尤其是肠炎的发生,降低劳动强度,保持水质稳定,节约养殖用水,不仅可提高正常苗的养殖效果,对提高低质苗的养殖效果尤其明显,夏季优质苗的养成成活率达到60%以上,低质苗养成成活率达到40%以上,极大地提高了养殖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生物絮团原理的大规模灰海马的养殖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海马养殖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生物絮团原理的大规模灰海马的养殖方法。
技术介绍
海马是传统名贵中药。据统计,我国每年入药干品超过300吨。由于我国自然资源已近枯竭,目前市场所需海马大部分靠进口,价格逐年升高,平均价格已超过每千克7000元,按照每年进口300吨计算,价值超过21亿元。由于海马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为恢复资源,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展了人工养殖研究。近五年来,我国以灰海马(Hippocampuserectus)为主导品种的海马养殖技术发展迅速,但规模化生产技术仍存许多问题,低质苗及夏季养殖成活率低是当前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海马一年中可多次繁殖,在自然界,繁殖季节一般为春、秋两季,以春季为主。在人工条件下,可以四季繁殖,但在夏季或连续繁殖多次后,苗的质量下降。低质苗免疫力下降,加之夏季高温导致病菌繁殖加快,使得夏季养殖期间肠炎病及其他细菌性疾病极易爆发,可导致海马全军覆没。虽然在夏季降温是一个技术选项,但效果并不理想,且大规模养殖成本高,因此,如何提高灰海马苗夏季养殖成活率是当前海马养殖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生物絮团技术是指通过操控水体营养结构,向水体中添加有机碳物质,调节水体中的C/N比,促进水体中异养细菌的繁殖,利用微生物同化无机氮,将水体中的氨氮等养殖代谢产物转化成细菌自身成分,并且通过细菌絮凝成颗粒物质被养殖动物所摄食,起到维持水环境稳定、减少换水量、提升动物免疫力、提高养殖成活率、增加产量和降低饲料系数等作用的一项技术。然而,生物絮团并非适合于所有养殖对象,并且技术要求高,尤其是要求充气量大,没有死角。海马个体小,游泳能力弱,这种充气并不适合海马养殖。另外,大型动物养殖的生物絮团水要求形成真正的絮团,可供养殖对象摄食,海马不同于普通鱼类,絮团水中过多絮团可能不适合海马生存。因此,标准的生物絮团技术并不适用于海马,但其原理可以被用于海马养殖水的培养,以达到提升海马免疫力、降低病害发生率、提高养殖成活率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生物絮团原理的大规模灰海马的养殖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夏季高温养殖期间灰海马肠炎病害发病率高、成活率低的缺陷。专利技术人在研究中发现,在海马养殖水中适当添加碳源和有益菌,养殖效果好于仅仅添加有益菌,尤其是在水温高于26度时,养殖成活率显著提高,且肠炎发病少。本专利技术是在充分实验基础上获得。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生物絮团原理的大规模灰海马的养殖方法,包括:(1)将养殖容器壁刷成较深色,其中深色的光反射率为15-20%;(2)灰海马幼苗放苗时,同时加入碳源和EM菌,分别按5-6克/吨和6-7毫升/吨加入,水位为30-35厘米,以后每天补充新水,水位逐渐加至60-70厘米;放苗后连续添加碳源和EM菌6-7天,以后每隔一天添加一次;(3)灰海马幼苗养殖期间控制光照,光照强度为200-700lux,每天光照时间不低于14小时。所述步骤(1)中深色为深蓝色。所述步骤(2)中碳源为重量比1:1的蔗糖和木薯粉。所述步骤(3)中放苗为:放苗密度为每立方水体300-400尾,海马体高3厘米以后,将小个体海马挑出另外养殖,逐渐降低密度至每立方水体150-200尾,直至养成。所述步骤(3)中控制光照为:白天最高不超过700lux,早、晚不低于200lux,每天光照时间不低于14小时,其中光强400-700lux光照时间不低于10小时。所述步骤(3)中灰海马幼苗养殖期间水温控制在24-30℃,盐度不低于15‰。所述步骤(3)中灰海马幼苗养殖期间幼苗投喂桡足类,投喂密度为3-5个/ml,每天投喂2次,分别在08:00和15:00各一次。所述步骤(3)中养殖期间吸掉死亡饵料和粪便,无需换水,吸、排污后补充水即可。所述步骤(3)中养殖期间不换养殖容器(例如养殖池),放苗后直至养成。所述步骤(3)中灰海马幼苗养殖在配备幼苗养殖系统和养殖环境的条件下进行。所述幼苗养殖系统由养殖池、进排水系统、充气系统及控温系统组成。所述养殖池2-12m2,水深60cm。本专利技术利用生物絮团原理,同时将养殖容器壁刷成深色以及控制光照,这三者的结合既可以提高灰海马幼苗夏季养殖成活率,又可以降低灰海马幼苗夏季养殖期间肠炎的发生,其中将养殖容器壁刷成深色以及控制光照有利于灰海马幼苗进入水体。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突出特点是利用生物絮团原理,降低病害发生率,尤其是肠炎的发生,降低劳动强度,保持水质稳定,节约养殖用水。本专利技术不仅可提高正常苗的养殖效果,对提高低质苗的养殖效果尤其明显,可将肠炎发病率降低到20%以下,即便患上肠炎,也不会蔓延,大部分患病海马会逐渐康复,夏季优质苗的养成成活率达到60%以上,低质苗养成成活率达到40%以上,极大地提高了养殖效益。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专利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专利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实施例1一、养殖系统灰海马幼苗养殖系统由养殖池、进排水系统、充气系统及控温系统组成,养殖桶为玻璃钢材质,内壁深蓝色,反光率为18%,桶体积5吨,水深60厘米,实际养殖水体3吨。残饵、粪便可以通过使水旋转,逐渐集中到桶中部,然后吸掉。二、养殖环境灰海马幼苗养殖为水温27-30℃,养殖用水盐度为30‰,日光照200-700lux,早、晚不低于200lux,日出后最高700lux,光照时间16小时,其中光强400-700lux光照时间保持10小时。三、饵料投喂幼苗投喂桡足类,投喂密度为3-5个/ml,每天投喂两次,分别在08:00和15:00各一次。四、放苗及养殖管理放苗:放苗密度每立方水体300-400尾,海马体高3厘米以后,将小个体海马挑出另外养殖,逐渐降低密度至每立方水体150-200尾,直至养成;碳源:蔗糖和木薯粉各一半,每吨水添加6克,同时加6毫升EM菌。养殖管理:放苗时,同时添加碳源和EM菌,放苗后连续添加7天,以后每隔一天添加一次;放苗时水位30厘米即可,以后每天补水,逐渐加至60厘米。养殖期间注意吸掉死亡饵料和粪便,无需换水,吸、排污后补充水即可。养至体高10厘米,优质苗的成活率为64%,低质苗的成活率为41%;肠炎发病率低于20%。对比例1实验采用常规法,只加菌,不加碳源,其他条件完全等同于絮团组(实施例1)。养至体高10厘米,优质苗的成活率为48%,低质苗的成活率为19%;肠炎发病率约40%。以上已对本专利技术创造的实施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专利技术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创造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的变型或替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生物絮团原理的大规模灰海马的养殖方法,包括:/n(1)将养殖容器壁刷成深色,其中深色的光反射率15-20%;/n(2)灰海马幼苗放苗时,同时加入碳源和EM菌,分别按5-6克/吨和6-7毫升/吨加入,水位为30-35厘米,以后每天补充新水,水位逐渐加至60-70厘米;放苗后连续添加碳源和EM菌6-7天,以后每隔一天添加一次;/n(3)灰海马幼苗养殖期间控制光照,光照强度为200-700lux,每天光照时间不低于14小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生物絮团原理的大规模灰海马的养殖方法,包括:
(1)将养殖容器壁刷成深色,其中深色的光反射率15-20%;
(2)灰海马幼苗放苗时,同时加入碳源和EM菌,分别按5-6克/吨和6-7毫升/吨加入,水位为30-35厘米,以后每天补充新水,水位逐渐加至60-70厘米;放苗后连续添加碳源和EM菌6-7天,以后每隔一天添加一次;
(3)灰海马幼苗养殖期间控制光照,光照强度为200-700lux,每天光照时间不低于14小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深色为深蓝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碳源为重量比1:1的蔗糖和木薯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东林听听刘鑫辛茂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青岛中科乾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