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潘典进专利>正文

一种虾稻全田生态种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541664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8 18: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虾稻全田生态种养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在拟改造为虾稻共作的水稻田田埂内的田面上按垄宽70~80cm、沟宽40~50cm和沟深30~40cm,南北方向开厢起垄;步骤2,在所述垄上栽插水稻秧苗,水稻种植中后期向田中灌水,加深水层,使垄沟水深不少于70cm,并向田沟中投放或补放健康的虾苗,实现全田种稻养虾,即“垄稻沟虾”。通过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虾稻种养方式,不仅大量的减少了田间改造工程量、投入量,而且沟坑占比小,这样使得基本保持原有水土资源生态环境,有效的实现了共生互利的作用和全田种稻养虾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虾稻全田生态种养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农作物及水产养殖
,涉及一种农作物及水产种养方法,具体涉及一种虾稻全田生态种养方法。
技术介绍
现在粮食价格水平不高,种植成本又偏高,种植户辛苦一年下来,没有啥赚头,许多种植户的积极性受挫,尤其是一些种植水稻的种植户,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弃田抛荒现象;为此,现有技术中已推广采用“虾稻共作”的种养模式,该种养方法都是采取的开挖环形大沟,对农田土壤和水等资源环境改变大、破坏重、复垦难,且水稻种植面积被大量占用,一般来说,大环形沟占用耕地比例在15~30%,严重影响稻作面积,这种“虾稻共作”模式实际上是“沟虾田稻”同田分作的“假共生”模式;根据2019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规范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通知》(农办渔〔2019〕24号)以及2017年发布的行业标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中的技术指标和要求,对利用稻田来养殖水产(比如虾),其沟坑占比超过标准上限,种养环境、水稻亩产量或产品质量安全不达标等问题提出了严格的指标要求,具体为沟坑占比不超过总种养面积的10%,水稻平原地区亩产量不低于500kg、丘陵山区亩产量不低于当地水稻单作平均单产,做到“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此外,现有生产过程中,特别是稻虾共生模式在养虾的投入品上,会大量投食并使用改水改底制剂和饵料添加剂,致使养殖区水体污染严重,水稻秧田土壤质地严重破坏,水土甚至是产品中重金属、抗生素等有害元素或物质残留含量超标,产品质量和产品安全没有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严重受阻或遭遇严峻挑战。总之,大面积“虾稻共作”模式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一是开挖环形大沟不仅工程量大投入高,且沟坑占比大,极大改变了耕地水土结构和田间生态环境,严重挤占水稻种植面积;二是“沟虾田稻”实为“假共生”模式,共生互利作用有限;三是养殖过程中的投入品多,重金属、抗生素等有害元素或物质残留含量超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虾稻全田生态种养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开挖改造工程量大、投入高、沟坑占比大、共生互利作用有限以及养殖过程中的投入品多,重金属、抗生素等有害元素或物质残留含量超标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虾稻全田生态种养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步骤1,在拟改造为虾稻共作的水稻田田埂内的田面上按垄宽70~80cm、沟宽40~50cm和沟深30~40cm,南北方向开厢起垄;步骤2,在所述垄上栽插水稻秧苗,水稻种植中后期向田中灌水,加深水层,使垄沟水深不少于70cm,并向田沟中投放或补放健康的虾苗,实现全田种稻养虾,即“垄稻沟虾”。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所述田埂的上表面宽度不少于60cm,所述田埂的高度高于垄面至少60cm。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所述垄上栽插水稻秧苗的具体方法为:选用平均株高为175~195cm的巨型水稻品种或组合,在垄面上栽插2行,且每蔸2~3粒谷粒苗,等行方式平均行距50~60cm,株距20~24cm。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所述垄上栽插水稻秧苗的具体方法为:选用平均株高为175~195cm的巨型水稻品种或组合,将育好的秧苗在垄面上栽插3穴一组或4穴一组的组合穴1行,且每蔸2~3粒谷粒苗,穴间距为20cm,组间距为45~60cm。其中,平均株高为175~195cm的巨型水稻品种或组合具有生长势强、分蘖能力强、耐深水灌溉、高抗倒伏、生物学产量高等特征特性。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当拟改造为虾稻共作的水稻田面积大于4000m2时,可在田内增加开挖“井”字形或“十”字形水沟。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所述水稻种植中后期向田中灌水,加深水层,使垄沟水深不小于70cm的具体方法为:待田间株高达80cm及以上时,田间保持水层,待分蘖后期垄面水层至少保持20cm、田沟内水深不小于50cm,从孕穗期开始直到灌浆成熟期全田灌深水,其中垄沟水深不小于70cm。其中,水稻栽插后的15~20d即可达到有效分蘖终止期,田间株高达80cm以上,也就是从水稻栽后返青分蘖开始,垄面保持水层。所述步骤2中,所述向田沟中投放健康的虾苗后还包括:从孕穗期开始直到灌浆成熟期全田灌深水,即垄面水深35~45cm、垄沟水深保持在70cm及以上,从而实现全田种稻养虾。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在投放虾苗前还包括:按照每亩虾稻田200g的比例抛洒分子配方改水改底制剂,并在养殖虾的全过程中每15~20d使用一次。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在投放虾苗后还包括:喂养虾,所述喂养虾的具体方法为:按照50kg饵料+100g抗菌肽分子配方虾类饵料添加剂+5~6kg水,一边洒水,一边搅拌,至全部分子配方虾类饵料添加产品粉剂完全粘附在饵料颗粒表面上,装入袋子等容器中,保持1~2h后,即可投喂。优选地,该方法在执行步骤1之前还包括:在巨型水稻品种或组合育秧时,按照每亩秧田20~30kg的比例均匀施撒分子配方壮根育苗剂,或将分子配方壮根育苗剂20~30kg与相应育秧面积的育秧盘土拌混合均匀后均匀施撒至水稻育秧盘内。优选地,该方法在执行步骤1之前还包括:在所述田埂的内侧按照沟宽80~100cm、沟深50~70cm开挖小环沟;所述田埂的内侧坡比为1:(1.3~1.8),优选为1: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在拟改造为虾稻共作的水稻田田埂内的田面上按垄宽70~80cm、沟宽40~50cm和沟深30~40cm,南北方向开厢起垄,并在垄上栽插水稻,待水稻生长至中后期,向田内中灌水至垄沟水深70cm以上,并向田沟中投放或补放健康的虾苗的方式,不仅大量的减少了田间改造工程量、成本投入量,而且沟坑占比小,这样使得基本保持原有水土资源生态环境,有效的实现了共生互利的作用和全田种稻养虾的目的;2)通过在垄上种稻,沟中养虾以及使用分子配方产品替代现有改水改底和饵料添加剂,实行无抗种养,真正实现了虾稻全田互利共生、保障食品和生态安全、耕地和水资源的生态高效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虾稻全田生态种养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提供的一种虾稻全田生态种养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6提供的一种虾稻全田生态种养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以下实施例所使用的分子配方改水改底制剂、抗菌肽分子配方虾类饵料添加剂、分子配方壮根育苗剂以及虾用饵料均可通过购买得到;此外,以上所述原料均由《长沙中科晶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获得;其中,分子配方改水改底制剂主要成份为益生菌、光合菌、复合酶、解毒因子等;抗菌肽分子配方虾类饵料添加剂的主要成份为肽聚糖、甲基毕赤酵母菌载体、二氧化硅、淀粉等;分子配方壮根育苗剂的主要成份为益生菌、多肽、维生素、水杨酸、有机质、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虾稻全田生态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1,在拟改造为虾稻共作的水稻田田埂内的田面上按垄宽70~80cm、沟宽40~50cm和沟深30~40cm,南北方向开厢起垄;/n步骤2,在所述垄上栽插水稻秧苗,水稻种植中后期向田中灌水,加深水层,使垄沟水深不少于70cm,并向田沟中投放或补放健康的虾苗,实现全田种稻养虾,即“垄稻沟虾”。/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虾稻全田生态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拟改造为虾稻共作的水稻田田埂内的田面上按垄宽70~80cm、沟宽40~50cm和沟深30~40cm,南北方向开厢起垄;
步骤2,在所述垄上栽插水稻秧苗,水稻种植中后期向田中灌水,加深水层,使垄沟水深不少于70cm,并向田沟中投放或补放健康的虾苗,实现全田种稻养虾,即“垄稻沟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虾稻全田生态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述田埂的上表面宽度不少于60cm,所述田埂的高度高于垄面至少60c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虾稻全田生态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所述垄上栽插水稻秧苗的具体方法为:选用平均株高为175~195cm的巨型水稻品种或组合,将育好的秧苗在垄面上栽插2行,且每蔸2~3粒谷粒苗,等行方式平均行距50~60cm,株距20~24c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虾稻全田生态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所述垄上栽插水稻秧苗的具体方法为:选用平均株高为175~195cm的巨型水稻品种或组合,将育好的秧苗在垄面上栽插3穴一组或4穴一组的组合穴1行,且每蔸2~3粒谷粒苗,穴间距为20cm,组间距为45~60cm。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虾稻全田生态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所述水稻种植中后期向田中灌水,加深水层,使垄沟水深不小于70cm的具体方法为:待田间株高达80cm及以上时,田间保持水层,待分蘖后期垄面水层至少保持20cm、田沟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典进詹红菊潘琴王曼玲罗文清
申请(专利权)人:潘典进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