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式多气缸夹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34593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23
一种固定式多气缸夹头,包括:依序于夹头底座组入筒夹后拉座、至少一组以上套件,该每组套件包括一活动气缸壁及一匹配的活塞组件,其后组入一夹头面板座固定,夹头面板座与夹头底座夹紧固定活动气缸壁,夹头面板座圆环柱外周供活塞组件及筒夹后拉座组设滑移,筒夹后拉座设活塞件,且筒夹后拉座与所有活塞组件固定一起,一入气管将气体送入活塞件及所有活塞组件的作用面,进而驱动筒夹后拉座得以将筒夹后拉而得以固定筒夹及其上的工作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无累进公差的问题,相同拉力下得以大幅缩小外径、整体气密性佳、小巧、拉力强、结构简单、易维修及寿命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固定式多气缸夹头
本技术提供一种筒夹夹头的
,尤指其技术上提供一种固定式多气缸夹头,其在夹头内部空间组入至少一组以上套件,并以所有套件的活塞组件作用面配合筒夹后拉座活塞件作用面,得在最小外径的筒夹夹具中,产生倍数增加的输出拉力。
技术介绍
筒夹夹头可分为活动式筒夹夹头或固定式筒夹夹头,而筒夹夹头依其固定筒夹的方式又可分为前推式筒夹夹头与后拉式筒夹夹头,参阅图1所示,其就是一种现有的固定式、后拉式筒夹夹头的剖面示意图,现有的前推式筒夹夹头虽然有降低夹头高度的优势,惟其轴套、外框及推动部件等等的外部组装构件,都会有累积公差的问题,也就是组接构件越多,累积公差就越大,精密度越差、品质下降、问题也越多。而如图1所示的现有的后拉式筒夹夹头10,其后拉的拉力强度与活塞11的作用面111面积有关,作用面111面积小则拉力强度小,作用面111面积大则拉力强度大。因此,在有效夹紧强度的限制下,现有的后拉式筒夹夹头10的作用面111最小面积必须符合有效夹紧强度,造成现有的后拉式筒夹夹头10外径必须够大才能容纳大面积的作用面111。但是在工作台上能够摆放的数量就少很多,再加上其筒夹还要有螺丝锁住才不会转,这样又使得现有的后拉式筒夹夹头10的总高度又增高了不少,造成现有的后接式筒夹夹头10长高又变胖。因此实有相当大的改进空间。是以,针对上述现有的结构所存在的问题点,如何开发一种更具理想实用性的创新结构,实消费者所殷切企盼,亦相关业者须努力研发突破的目标及方向。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于多年从事相关产品的制造开发与设计经验,针对上述的目标,详加设计与审慎评估后,终得一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固定式多气缸夹头,其在夹头内部空间得组入多组套件,并以所有套件的活塞组件作用面配合筒夹后拉座活塞件作用面,得在最小外径的筒夹夹具中,产生倍数增加的输出拉力。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一种固定式多气缸夹头,包括:一夹头底座;一筒夹后拉座,前述筒夹后拉座组入前述夹头底座内部,前述筒夹后拉座一体设有一活塞件及一左侧固定部,前述筒夹后拉座设一穿孔内螺纹,前述穿孔内螺纹用以锁接一筒夹的外螺纹;至少一组以上套件,该每一组前述套件包括一活动气缸壁及一匹配的活塞组件,每一组前述活塞组件均设有左固定部、右固定部,最后一组前述活塞组件单设前述右固定部,每一组前述活塞组件的前述右固定部与左侧的前述活塞组件的前述左固定部相互固定,最前一组前述活塞组件的前述右固定部与前述筒夹后拉座的前述左侧固定部相互固定,每一个前述活动气缸壁两旁各区隔出一个气室;一夹头面板座,前述夹头面板座设有一体成型的一筒夹插孔及一圆环柱,前述圆环柱外周供所有前述活塞组件及前述筒夹后拉座组设滑移,所有前述活动气缸壁相互抵靠,并于所有前述活动气缸壁两侧分别以前述夹头底座及前述夹头面板座夹紧并固定;一入气管,由前述夹头底座外周面往内贯穿前述筒夹后拉座及所有前述活塞组件,而得以导通至前述筒夹后拉座活塞件及所有前述活塞组件的作用面,得以将气体送至前述活塞件及所有前述活塞组件的前述作用面,进而使前述筒夹后拉座产生后拉动作;以及一复位气管,由前述夹头底座外周面往内贯穿所有前述活动气缸壁,而得导通至前述筒夹后拉座活塞件及所有前述活塞组件的复位面,得以将气体送至前述活塞件及所有前述活塞组件的前述复位面,进而使前述筒夹后拉座产生前推动作。进一步的,前述夹头固定面板座的前述圆环柱处设一个以上的插销组接孔导通至前述筒夹插孔,每一前述插销组接孔组入一弹性活塞插销,而前述插销组接孔导通至前述入气管,使前述筒夹后拉时前述弹性活塞插销同时动作插入前述筒夹,据以防止前述筒夹转动。进一步的,前述套件得设最少一组至最多五组,以使其前述活塞件及所有前述活塞组件的所有前述作用面为最少二个至最多六个。本技术提供一种固定式多气缸夹头,包括:一夹头底座,夹头底座用以组入一筒夹后拉座,其后依序放入至少一组以上套件,每组包括一活动气缸壁及一匹配的活塞组件,其后组入固定一夹头面板座,夹头面板座与夹头底座夹紧固定所有活动气缸壁,夹头面板座一体成型设有筒夹插孔及一圆环柱,圆环柱外周供所有活塞组件及筒夹后拉座组设滑移,筒夹后拉座一体设有一活塞件及一左侧固定部,而所有活塞组件除最后一活塞组件单设右固定部,其余均设左固定部、右固定部,并使所有活塞组件的右固定部与相邻活塞组件的左固定部固定一起,最前一活塞组件的右固定部则与筒夹后拉座的左侧固定部固定一起,一入气管得贯穿导通筒夹后拉座及所有活塞组件,得将气体送入活塞件及所有活塞组件的作用面,进而驱动筒夹后拉座得以将筒夹后拉而得以固定筒夹及筒夹上的工作物,因其作用面至少两个以上,所以夹持力可以两倍以上的提升,而如果以相同的夹持力,则本技术的外径可大幅度的缩小,在同一工作台的面积上可以排列更多的夹头以供夹设更多的筒夹与工作物,其更设有弹性活塞插销与入气管导通,在拉紧筒夹同时弹性活塞插销固定筒夹防止转动,如此又可减少后拉式夹头的总体高度,而本技术设置在后拉式夹头,不会有累进公差的问题,气密性佳、小巧、拉力强、结构简单、易维修及寿命长。有关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现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于后,相信本技术上述的目的、构造及特征,当可由之得以深入而具体的了解。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固定式、后拉式筒夹夹头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其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其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其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其一实施例显示其组装顺序的平面分解剖示图;图6为本技术其一实施例针对活塞插销进行剖面的平面剖示图;图7为本技术其一实施例的前推松放动作示意剖面图;图8为本技术其一实施例的后拉迫紧动作示意剖面图。附图标记说明现有的10现有的后拉式筒夹夹头11活塞111作用面本技术20夹头底座30筒夹后拉座31活塞件32左侧固定部33穿孔内螺纹40套件41活动气缸壁42活塞组件421左固定部422右固定部43气室50夹头面板座51筒夹插孔52圆环柱521插销组接孔53弹性活塞插销60入气管70复位气管80筒夹81外螺纹A作用面B复位面。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全文所述方向性或其近似用语,例如“前”、“后”、“左”、“右”、“上(顶)”、“下(底)”、“内”、“外”等,主要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各方向性或其近似用语仅用以辅助说明及理解本技术的各实施例,非用以限制本技术。本技术提供一种固定式多气缸夹头的设计。为对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及功效能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配合实施方式及附图详述如后:参阅图2至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固定式多气缸夹头,包括:一夹头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固定式多气缸夹头,其特征在于,包括:/n一夹头底座;/n一筒夹后拉座,前述筒夹后拉座组入前述夹头底座内部,前述筒夹后拉座一体设有一活塞件及一左侧固定部,前述筒夹后拉座设一穿孔内螺纹,前述穿孔内螺纹用以锁接一筒夹的外螺纹;/n至少一组以上套件,该每一组前述套件包括一活动气缸壁及一匹配的活塞组件,每一组前述活塞组件均设有左固定部、右固定部,最后一组前述活塞组件单设前述右固定部,每一组前述活塞组件的前述右固定部与左侧的前述活塞组件的前述左固定部相互固定,最前一组前述活塞组件的前述右固定部与前述筒夹后拉座的前述左侧固定部相互固定,每一个前述活动气缸壁两旁各区隔出一个气室;/n一夹头面板座,前述夹头面板座设有一体成型的一筒夹插孔及一圆环柱,前述圆环柱外周供所有前述活塞组件及前述筒夹后拉座组设滑移,所有前述活动气缸壁相互抵靠,并于所有前述活动气缸壁两侧分别以前述夹头底座及前述夹头面板座夹紧并固定;/n一入气管,由前述夹头底座外周面往内贯穿前述筒夹后拉座及所有前述活塞组件,而得以导通至前述筒夹后拉座活塞件及所有前述活塞组件的作用面,得以将气体送至前述活塞件及所有前述活塞组件的前述作用面,进而使前述筒夹后拉座产生后拉动作;以及/n一复位气管,由前述夹头底座外周面往内贯穿所有前述活动气缸壁,而得导通至前述筒夹后拉座活塞件及所有前述活塞组件的复位面,得以将气体送至前述活塞件及所有前述活塞组件的前述复位面,进而使前述筒夹后拉座产生前推动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固定式多气缸夹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夹头底座;
一筒夹后拉座,前述筒夹后拉座组入前述夹头底座内部,前述筒夹后拉座一体设有一活塞件及一左侧固定部,前述筒夹后拉座设一穿孔内螺纹,前述穿孔内螺纹用以锁接一筒夹的外螺纹;
至少一组以上套件,该每一组前述套件包括一活动气缸壁及一匹配的活塞组件,每一组前述活塞组件均设有左固定部、右固定部,最后一组前述活塞组件单设前述右固定部,每一组前述活塞组件的前述右固定部与左侧的前述活塞组件的前述左固定部相互固定,最前一组前述活塞组件的前述右固定部与前述筒夹后拉座的前述左侧固定部相互固定,每一个前述活动气缸壁两旁各区隔出一个气室;
一夹头面板座,前述夹头面板座设有一体成型的一筒夹插孔及一圆环柱,前述圆环柱外周供所有前述活塞组件及前述筒夹后拉座组设滑移,所有前述活动气缸壁相互抵靠,并于所有前述活动气缸壁两侧分别以前述夹头底座及前述夹头面板座夹紧并固定;
一入气管,由前述夹头底座外周面往内贯穿前述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立夫
申请(专利权)人:弓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