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无叶风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3449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无叶风扇,包括外壳、电机、叶轮、控制板及后盖,外壳具有前后贯穿的收容腔,外壳为筒形结构,后盖可拆卸地与外壳的后端连接以封盖外壳的后端,控制板、电机及叶轮从前往后依次内置于收容腔内,电机的输出端与叶轮连接,电机驱动叶轮转动,后盖的侧壁开设有若干个沿周向相间隔开的进风孔,进风孔与收容腔相连通,外壳的前端为出风口,外壳的侧壁上具有呈相对设置的挂耳,挂耳用于供外界的绳子穿过,控制板与电机电性连接。将风扇挂在胸前,外壳的前端朝向面部,后盖朝向地面,无需手持也可自动送风至面部,方便人们解放双手;当然,由于外壳为筒形结构,当卸掉绳子后,依然可以握住外壳,手持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功能无叶风扇
本技术涉及生活用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无叶风扇。
技术介绍
随着生活条件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生活小家电受到了人们的喜欢,由于夏天的天气比较炎热,很多人喜欢使用手持风扇给自己进行降温,手持风扇的体积小、使用没有地方限制,受到了人们的喜爱。现有的手持风扇分为扇叶式及无叶式,无叶式风扇由于没有扇叶从而不会误伤人们,故加大了安全性,故人们更青睐于无叶式风扇。但是,现有的无叶式风扇大多需要手持,其出风方向与手柄呈垂直设置,故人们为了使风吹到面部,必须手持使用;这就使得人们必须腾出一只手,故不能解放人们的双手,使用很不方便。因此,急需要一种无需手持直接送风至面部的多功能无叶风扇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需手持直接送风至面部的多功能无叶风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多功能无叶风扇包括外壳、电机、叶轮、控制板及后盖,所述外壳具有前后贯穿的收容腔,所述外壳为筒形结构,所述后盖可拆卸地与所述外壳的后端连接以封盖所述外壳的后端,所述后盖的侧壁开设有若干个沿周向相间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电机、叶轮、控制板及后盖,所述外壳具有前后贯穿的收容腔,所述外壳为筒形结构,所述后盖可拆卸地与所述外壳的后端连接以封盖所述外壳的后端,所述后盖的侧壁开设有若干个沿周向相间隔开的进风孔,所述进风孔与所述收容腔相连通,所述外壳的前端为出风口,所述外壳的侧壁上具有呈相对设置的挂耳,所述挂耳用于供外界的绳子穿过,所述控制板、电机及所述叶轮从前往后依次内置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叶轮连接,所述电机驱动所述叶轮转动,所述控制板与所述电机电性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电机、叶轮、控制板及后盖,所述外壳具有前后贯穿的收容腔,所述外壳为筒形结构,所述后盖可拆卸地与所述外壳的后端连接以封盖所述外壳的后端,所述后盖的侧壁开设有若干个沿周向相间隔开的进风孔,所述进风孔与所述收容腔相连通,所述外壳的前端为出风口,所述外壳的侧壁上具有呈相对设置的挂耳,所述挂耳用于供外界的绳子穿过,所述控制板、电机及所述叶轮从前往后依次内置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叶轮连接,所述电机驱动所述叶轮转动,所述控制板与所述电机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开关按钮及蓄电池与USB接口中的至少一者,所述开关按钮设于所述后盖的底部;所述蓄电池呈竖直地内置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蓄电池位于所述叶轮的下方,所述蓄电池与所述控制板及所述电机电性连接;所述USB接口固定于所述外壳的侧壁上,所述USB接口与所述控制板电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喷雾器,所述喷雾器与所述控制板电性连接,所述喷雾器内置于所述收容腔并位于所述控制板的上方,所述喷雾器的外壁与所述外壳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形成所述出风口,所述喷雾器的喷雾出口与所述出风口的朝向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喷雾器包括雾化片及具有储水腔的水箱,所述水箱的内壁围成一喷雾出口,所述雾化片设于所述喷雾出口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飞谢志尧谢智育艾子铭顾嘉林高乙禾周艾文艾芷欣廖俊杰周金华杨宽莫红宋官林高煜博高煜翔高展辉何琼许知锵胡晔高嘉阳高咏欣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盛沃高叶轮机械设计有限公司佛山市柏飞特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