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泵散热壳体及充气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5607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8 09: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充气泵散热壳体及充气泵,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相互分隔的第一容置腔及第二容置腔,所述壳体的一端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第一容置腔连通;所述第二容置腔内还设有与所述第二容置腔分隔的第三容置腔,所述壳体内还设有风道,所述风道分别与所述第一容置腔及第三容置腔连通;所述壳体的另一端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与所述第三容置腔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针对电机散热,散热效果好,出风顺畅,续航及使用寿命长。续航及使用寿命长。续航及使用寿命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气泵散热壳体及充气泵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充气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充气泵散热壳体及充气泵。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充气泵一般有两种形式,其中一种包括电机、电路板、电池、离心叶轮及外壳,电机、电池及电路板设置于外壳内,利用电机驱动离心叶轮转动,空气在离心叶轮的作用下通向外壳内部,最后从出风口向外排出。然而,这种充气泵由于外壳内部空间较大,且零部件较多,结构复位,因此在充气时气流容易在腔体内部产生旋涡、紊流,继而影响出风的顺畅性,这会加大电机功耗,使外壳内部的温度升高,影响电路板及电池的续航及寿命,同时也增加了噪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针对电机散热,散热效果好,出风顺畅,续航及使用寿命长的充气泵。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充气泵散热壳体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相互分隔的第一容置腔及第二容置腔,所述壳体的一端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第一容置腔连通;所述第二容置腔内还设有与所述第二容置腔分隔的第三容置腔,所述壳体内还设有风道,所述风道分别与所述第一容置腔及第三容置腔连通;所述壳体的另一端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与所述第三容置腔连通。
[0005]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技术在壳体内设置可容置离心风叶的第一容置腔及可容置电池及电路板的第二容置腔,又在所述第二容置腔内设置可容置电机的第三容置腔,利用风道将第一容置腔及第三容置腔连通,当电机驱动离心风叶转动时,气流便可以从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一容置腔,再流入所述第三容置腔,最后从出风口排出,从而可以对第三容置腔内的电机单独吹风降温,有效减少腔体内部产生旋涡及紊流,使得出风十分顺畅;并且,气流可以快速带走电机附近的热量,对电机快速散热,散热效果好,而处于第二容置腔内的电池及电路板不会受到高温的影响,因而可以提升续航,使用寿命更长。
[0006]较佳地,所述进风口的中心轴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中心轴同轴。由于所述离式叶轮需要从上方中间进风,因此,将所述进风口设置成与所述第一容置腔同轴,可以使得所述进风口刚好位于所述离心叶轮的正上方,从而可以使进风更顺畅,进风量更大。
[0007]较佳地,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这样可以使得气流能完全与所述第三容置腔内的空气混合,进而可以充分地对第三容置腔的部件降温,加快散热速度,保证散热效果。
[0008]较佳地,所述壳体包括蜗壳及底壳,所述蜗壳设置于所述底壳的一端,所述第一容置腔位于所述蜗壳与所述底壳之间,所述第二容置腔位于所述底壳内。这样可以使得整个充气泵呈轴向布置,因此,使得气流方向也呈轴向方向,从而可以充分地对充气泵内的各个部件进行散热。
[0009]具体地,所述第二容置腔内设有分隔墙,所述分隔墙从所述底壳的内顶部延伸到内底部形成所述第三容置腔。这样可以在所述第二容置腔内形成所述第三容置腔,从而能将所述电机与所述电池及电路板独立开来,有利于对所述电机进行快速排气降温。
[0010]一种充气泵,包括电机、离心叶轮、电池、电路板及充气泵散热壳体,所述离心叶轮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电池及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所述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三容置腔内,所述电路板分别与所述电机及电池电连接,所述电机输出端与所述离心叶轮连接,并驱动所述离心叶轮旋转,以使气流依次经过所述进风口、所述第一容置腔、所述风道、所述第三容置腔及所述出风口。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技术充气泵的立体图。
[0012]图2是本技术充气泵的分解图。
[0013]图3是本技术充气泵的轴向剖面图。
[0014]图4是本技术充气泵的第一容置腔的内部结构图。
[0015]图5是本技术充气泵的第二容置腔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的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0017]如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的一种充气泵100包括电机1、离心叶轮2、电池3、电路板4及充气泵散热壳体5。所述充气泵散热壳体5包括壳体51,所述壳体51内设有相互分隔的第一容置腔511及第二容置腔512。所述壳体51的一端设有进风口515,所述进风口515与所述第一容置腔511连通。所述第二容置腔512内还设有与所述第二容置腔512分隔的第三容置腔513。所述壳体51内还设有风道514,所述风道514分别与所述第一容置腔511及第三容置腔513连通。所述壳体51的另一端设有出风口516,所述出风口516与所述第三容置腔513连通。所述离心叶轮2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511内,所述电池3及所述电路板4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512内,所述电机1设置于所述第三容置腔513内,所述电路板4分别与所述电机1及电池3电连接。所述电机1输出端与所述离心叶轮2连接,并驱动所述离心叶轮2旋转,以使气流依次经过所述进风口515、所述第一容置腔511、所述风道514、所述第三容置腔513及所述出风口516。
[0018]请参阅图3,所述进风口515、所述第一容置腔511、离心叶轮2及电机1呈同轴地设置。由于所述离式叶轮需要从上方中间进风,因此,将所述进风口515设置成与所述第一容置腔511同轴,可以使得所述进风口515刚好位于所述离心叶轮2的正上方,从而可以使进风更顺畅,进风量更大。
[0019]再如图3所示,所述出风口516位于所述壳体51的底部中央。这样可以使得气流能完全与所述第三容置腔513内的空气混合,进而可以充分地对第三容置腔513内的电机降温,加快散热速度,保证散热效果。当然,所述出风口516位于所述壳体51的底部的四周,散热效果也是相近的。
[0020]请参阅图2、图3及图5,所述壳体51包括蜗壳51a及底壳51b,所述蜗壳51a设置于所
述底壳51b的一端,所述第一容置腔511位于所述蜗壳51a与所述底壳51b之间,所述第二容置腔512位于所述底壳51b内。这样可以使得整个充气泵100呈轴向布置,因此,气流方向也呈轴向方向,从而可以充分地对电机1进行散热,并且保证气流流动的顺畅。所述第二容置腔512内设有分隔墙51c,所述分隔墙51c从所述底壳51b的内顶部延伸到内底部形成所述第三容置腔513。这样可以在所述第二容置腔512内形成所述第三容置腔513,从而能将所述电机1与所述电池3及电路板4独立开来,有利于对所述电机1进行快速排气降温。本实施例的所述第三容置腔513的横截面呈U形结构,以使U形的内壁面与所述电机1的外壁面相配合,减少内部不必要的空间,有利于减少旋涡及紊流;当然,所述第三容置腔513的横截面也可以为圆柱、长方形等结构。
[0021]在充气时,启动所述电机1,所述电机1带动所述离心叶轮2转动,所述离心叶轮2从所述进风口515吸气,并利用离心力将空气甩到所述第一容置腔511的四周,空气在气压的作用下流动并通过所述风道514流向所述第三容置腔513。空气在第三容置腔513内对所述电机1降温,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气泵散热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相互分隔的第一容置腔及第二容置腔,所述壳体的一端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第一容置腔连通;所述第二容置腔内还设有与所述第二容置腔分隔的第三容置腔,所述壳体内还设有风道,所述风道分别与所述第一容置腔及第三容置腔连通;所述壳体的另一端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与所述第三容置腔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泵散热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的中心轴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中心轴同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泵散热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泵散热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蜗壳及底壳,所述蜗壳设置于所述底壳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飞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盛沃高叶轮机械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