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灌渠灌井结合的地下水越流补给回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532758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灌渠灌井结合的地下水越流补给回灌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弱透水层(4)设置潜水含水层回灌井(21),潜水含水层回灌井(21)在潜水含水层(3)安装第一滤水管(10),第一滤水管(10)上部至地面(1)设置不透水的第一井壁管(9),在潜水含水层回灌井(21)附近建设灌渠(32),灌渠(32)通过输水廊道(17)进入潜水含水层回灌井(21),针对潜水和承压水分别建立相应的潜水监测井(22)和承压水监测井(2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实现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互相补给,还利用弱透水层实现地下含水层的跨层越流补给,节约了回灌成本。并利用灌渠对雨洪水等地表水资源的收集作用和过滤作用,保证了回灌水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灌渠灌井结合的地下水越流补给回灌系统
本技术涉及水文地质、地下水科学
,尤其涉及一种潜水含水层地下水越流补给回灌方案,主要是一种灌渠灌井结合的间接回灌下部承压含水层的越流补给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地下水开采量持续增加,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在不同含水层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导致了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咸水入侵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其中过度抽取地下水引起含水层土体骨架释水压缩是引发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通过向地下水含水层回灌,使得含水层土体骨架充水后回弹,达到控制地面沉降的目的,并因此提出了地下水人工回灌技术。地下水人工回灌技术是通过采用人工措施将地表水或其他水源的水注入地下以补充地下水,其目的是补充地下水水量,是缓解或防治地面沉降及地下水咸水入侵等环境地质问题的有效手段。目前国内外大量使用的直接回灌方法主要是地面入渗法和管井注入法,地面入渗法是利用天然洼地、河床、沟道等地面集水工程设施,借助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天然水头差,使之自然渗漏补给含水层,该方法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以较少的投资获得较大的入渗量,但该方法难以满足回灌水源到达深部含水层;管井注入法是通过钻井、竖井等设施,将水源直接注入地下目标含水层中的一种人工回灌方法,该方法占地少,不易受地面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合理而有效的回灌方案应能保证入渗补给快,补给的水量在大面积上分布均匀,工程投资及经营管理费用小,方法简单易行。虽然地下水人工回灌已广泛应用,合理的回灌方案及降低回灌成本等仍是地下水人工回灌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目前传统的地下水人工回灌补给主要集中在深层承压含水层,即通过针对相应回灌层位的回灌井的方式对深部含水层进行补给,但这种深部含水层地下水人工回灌方式存在施工时间长、资金投入大等问题,若对所有层位进行回灌则导致成本较高。越流补给是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之一,天然含水层的水头差是越流补给的必要条件,因此可对某一上部含水层进行回灌抬升水位,通过弱透水层越流作用对下部含水层进行补给,实现含水层间的隔层回灌。综合考虑以上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实现含水层隔层回灌的灌渠灌井相结合的地下水越流补给系统,并对本系统进行详细的说明。该系统利用弱透水层的透水优势,利用两个含水层间弱透水层的连通性,将回灌水源通过灌渠或浅层回灌井回灌至上部潜水含水层,使得潜水地下水水位升高,使回灌水源通过弱透水层后进入下部承压含水层,进而实现对深层承压水的越流回灌补给。由于回灌水源的多样性,本技术提出灌渠灌井相结合的回灌模式,符合回灌水质要求的外调水源可通过灌井直接回灌至潜水含水层;灌渠可有效收集雨洪资源、河道来水等地表水资源,灌渠底部过滤层可有效提高回灌水水质,过滤后的地表水源通过连接灌井灌渠的输水廊道进入回灌井后至潜水含水层。灌渠灌井相结合的方法即可有效提高回灌量,又能保障水质安全。本次提出的含水层越流补给系统应用方便,节约成本,可根据不同的水文地质特点选择使用。本技术是一种灌渠灌井结合的地下水越流补给回灌系统,根据岩性和地下水赋存条件,地下水含水层可划分为第四系的潜水含水层、弱透水层和承压含水层,由于潜水含水层和承压含水层之间有一定水力联系导致竖向越流补给能力较强。所述越流补给系统是设置灌渠、回灌井及监测井,回灌井揭穿弱透水层顶板,滤水管与潜水含水层相对应设置,滤水管应略大于潜水含水层厚度,可以提高回灌效率;通过廊道设置一与灌井连通的灌渠,灌渠主要包括上部的滤料层和下部的土工布过滤层。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是:一种灌渠灌井结合的地下水越流补给回灌系统,该系统适用于弱透水层存在的地层条件,根据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布设,根据回灌区内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划分为:潜水、半承压水及承压水,其中潜水含水层和半承压含水层间存在一定的水力联系,根据钻孔取芯得到的地层信息分别确定耕作层、潜水含水层、弱透水层、半承压含水层各层的岩性及厚度,潜水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位于半承压含水层的顶板以下,其特征在于:在弱透水层存在的回灌区设置潜水含水层回灌井,潜水含水层回灌井包括有第一井壁管、第一滤水管、第一粘土球及第一滤料,潜水含水层回灌井在潜水含水层相应的直接回灌含水层位置安装第一滤水管,回灌水源能直接进入潜水含水层,其中第一滤水管的长度比直接回灌含水层的潜水含水层厚度大,有效提高回灌能力,第一滤水管与潜水含水层回灌井的井壁间设有第一滤料;第一滤水管上部至地面设置不透水的第一井壁管,第一井壁管与潜水含水层回灌井的井壁间设有第一粘土球;所述潜水含水层回灌井的井径在160-180mm之间,第一滤水管和第一井壁管的管径在110-125mm之间;由于回灌井与含水层的直接联系,水质满足回灌要求的回灌水源首先通过回灌井的第一滤水管,第一滤水管与潜水含水层间填充第一滤料具有较大的渗透能力,后到达直接回灌含水层即潜水含水层;利用灌渠具有收集雨洪资源、河道来水等作用,在潜水含水层回灌井附近建设灌渠,灌渠利用混凝土挡板建成,灌渠设有粗滤料层、细滤料层和过滤尼龙布,地表回灌水源分别经过灌渠上层的粗滤料层和细滤料层的前期过滤作用后,经过过滤尼龙布进一步净化后通过输水廊道进入潜水含水层回灌井。回灌水源到达潜水含水层后,回灌后地下水位大幅度抬升并形成充水漏斗产生水头差,弱透水层具有一定的渗透能力,潜水含水层内地下水受到水压力作用通过弱透水层进入下部半承压含水层,潜水含水层回灌井是直接回灌含水层与回灌水源进行水体交换的连接。针对潜水和承压水分别建立相应的潜水监测井和承压水监测井,井径均为125mm,其中潜水监测井在潜水含水层处设第二滤水管,第二滤水管与潜水含水层间填充第二滤料,第二滤水管上部至地面设置不透水的第二井壁管,第二井壁管与潜水监测井的井壁间设有第二粘土球;承压水监测井在弱透水层下的半承压含水层设第三滤水管,第三滤水管与潜水含水层间填充第三滤料,第三滤水管上部至地面设置不透水的第三井壁管,第三井壁管与承压水监测井的井壁间设有第三粘土球。这种基于地下水回灌潜水含水层越流补给系统的特征主要在于地层条件和回灌装置,根据回灌区地质、水文地质特点,回灌水源通过潜水含水层和承压含水层间的弱透水层连接;这种基于地下水回灌的多层含水层越流补给方案其技术核心就是解决利用浅层灌渠灌井对深层含水层进行越流补给问题,回灌水源通过灌渠灌井与潜水含水层连接,回灌水源进入潜水含水层后通过弱透水层进入下部承压含水层。总体而言,该种基于地下水回灌的潜水含水层越流补给方案主要包括回灌补给,地下越流补给部分。本技术的优点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该回灌系统不仅实现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互相补给,还利用弱透水层实现地下含水层的跨层越流补给。2、该回灌系统通过人工补给地下水使潜水含水层水位迅速回升,水头差的增加使得回灌水源易于通过弱透水层向下补给承压含水层。3、该回灌系统对潜水含水层的补给过程中地下水形成充水漏斗,与通过回灌井深层回灌相比,有效增加了补给面积。4、该回灌系统采用灌渠灌井结合的回灌方式,利用灌渠对雨洪水等地表水资源的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灌渠灌井结合的地下水越流补给回灌系统,该系统适用于弱透水层存在的地层条件,根据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布设,根据回灌区内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划分为:潜水、半承压水及承压水,其中潜水含水层和半承压含水层间存在一定的水力联系,根据钻孔取芯得到的地层信息分别确定耕作层(2)、潜水含水层(3)、弱透水层(4)、半承压含水层(5)各层的岩性及厚度,潜水含水层(3)疏干,地下水位(7)位于半承压含水层(5)的顶板(20)以下,其特征在于:在弱透水层(4)存在的回灌区设置潜水含水层回灌井(21),潜水含水层回灌井(21)包括有第一井壁管(9)、第一滤水管(10)、第一粘土球(11)及第一滤料(12),潜水含水层回灌井(21)在潜水含水层(3)相应的直接回灌含水层位置安装第一滤水管(10),回灌水源(8)能直接进入潜水含水层(3),第一滤水管(10)与潜水含水层回灌井(21)的井壁间设有第一滤料(12);第一滤水管(10)上部至地面(1)设置不透水的第一井壁管(9),第一井壁管(9)与潜水含水层回灌井(21)的井壁间设有第一粘土球(11),利用灌渠具有收集雨洪资源、河道来水的作用,在潜水含水层回灌井(21)附近建设灌渠(32),灌渠(32)利用混凝土挡板(13)建成,灌渠(32)设有粗滤料层(14)、细滤料层(15)和过滤尼龙布(16),通过输水廊道(17)接入潜水含水层回灌井(21),针对潜水和承压水分别建立相应的潜水监测井(22)和承压水监测井(23),井径均为125mm,其中潜水监测井(22)在潜水含水层(3)处设第二滤水管(24),第二滤水管(24)与潜水含水层(3)间填充第二滤料(25),第二滤水管(24)上部至地面设置不透水的第二井壁管(26),第二井壁管(26)与潜水监测井(22)的井壁间设有第二粘土球(27);承压水监测井(23)在弱透水层(4)下的半承压含水层(5)设第三滤水管(28),第三滤水管(28)与潜水含水层(3)间填充第三滤料(29),第三滤水管(28)上部至地面设置不透水的第三井壁管(30),第三井壁管(30)与承压水监测井(23)的井壁间设有第三粘土球(3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灌渠灌井结合的地下水越流补给回灌系统,该系统适用于弱透水层存在的地层条件,根据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布设,根据回灌区内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划分为:潜水、半承压水及承压水,其中潜水含水层和半承压含水层间存在一定的水力联系,根据钻孔取芯得到的地层信息分别确定耕作层(2)、潜水含水层(3)、弱透水层(4)、半承压含水层(5)各层的岩性及厚度,潜水含水层(3)疏干,地下水位(7)位于半承压含水层(5)的顶板(20)以下,其特征在于:在弱透水层(4)存在的回灌区设置潜水含水层回灌井(21),潜水含水层回灌井(21)包括有第一井壁管(9)、第一滤水管(10)、第一粘土球(11)及第一滤料(12),潜水含水层回灌井(21)在潜水含水层(3)相应的直接回灌含水层位置安装第一滤水管(10),回灌水源(8)能直接进入潜水含水层(3),第一滤水管(10)与潜水含水层回灌井(21)的井壁间设有第一滤料(12);第一滤水管(10)上部至地面(1)设置不透水的第一井壁管(9),第一井壁管(9)与潜水含水层回灌井(21)的井壁间设有第一粘土球(11),利用灌渠具有收集雨洪资源、河道来水的作用,在潜水含水层回灌井(21)附近建设灌渠(32),灌渠(32)利用混凝土挡板(13)建成,灌渠(32)设有粗滤料层(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学群李福林刘丹田婵娟王爱芹管清花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