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次压入式回灌井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0416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31 23: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基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次压入式回灌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包括压入端、滤管段、井管段、扩大段以及供水系统,其中所述压入端设置在底部,其顶端连接所述滤管段,所述滤管段连接所述井管段,所述井管段连接所述扩大段,所述扩大段连接所述供水系统;所述滤管段上设置有透水段和结构段,所述透水段的管径小于所述结构段的管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施工便捷、效率高:成井经济节约:适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分次压入式回灌井结构
本技术涉及基坑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分次压入式回灌井结构。
技术介绍
在深基坑工程中,通常需要降低基坑内地下水位已便于工程正常施工,降低基坑内地下水水位时,往往会造成基坑外水位下降,进而造成基坑外因水位下降而产生地层压缩沉降或建筑沉降变形,工程上通常采取回灌井回灌地下水,减小坑外水位降低的可能,从而保护基坑周边环境,避免坑外地层或建筑变形较大。目前常用回灌井通常需要先钻机成孔,然后将井结构埋设入孔内,且后续仍需进行洗井等复杂工序。成井施工时间长、工序复杂、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分次压入式回灌井结构,通过采用分节的小直径井管、滤管及压入端快速形成回灌井结构,实现基坑内的地下水回灌。本技术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一种分次压入式回灌井结构,用于对基坑进行地下水回灌,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包括压入端、滤管段、井管段、扩大段以及供水系统,其中所述压入端设置在底部,其顶端连接所述滤管段,所述滤管段连接所述井管段,所述井管段连接所述扩大段,所述扩大段连接所述供水系统;所述滤管段上设置有透水段和结构段,所述透水段的管径小于所述结构段的管径。所述扩大段指的是,其管段上设置有大于其管径的扩大结构。所述压入端与所述滤管段之间、所述滤管段和所述井管段之间、所述井管段和所述扩大段之间、所述扩大段和所述供水系统之间中的一个或一个及以上的连接采用可拆卸式的连接固定。所述透水段外部设置有保护层。>所述扩大段通过连接所述井管段和/或所述滤管段与所述供水系统相连接。所述供水系统设置有增压设备。一种涉及上述的分次压入式回灌井结构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静压设备将压入端、滤管段、井管段以及扩大段依次压入指定位置,使所述滤管段位于回灌指定标高;在静压过程中,分次逐一连接所述压入端、所述滤管段、所述井管段以及所述扩大段从而构成回灌井结构;将所述扩大段连接供水系统,所述供水系统通过所述滤管段的透水段进行回灌。在指定位置的多个回灌指定标高位置设置所述滤管段,实现多点回灌。在所述回灌井结构静压前,在指定位置静压压入金属杆初步成孔。在回灌完成后,将所述回灌井结构分节拔出回收。本技术的优点是:施工便捷、效率高:常规回灌井需先进行钻孔成孔,再埋设井管、滤管、滤料等,工序复杂且成孔施工时间长,质量难以保证,可采用压入金属杆快速初步成孔,再将井管、滤管段直接分节压入土中,且不需要回填滤料,施工难度小、时间短;成井经济节约:采用小直径空心金属管和竹节型滤管段的结构较现有大直径井管加滤管的形式,井结构本身成本低,且成井施工成本较现有技术显著降低,另外,本技术井结构可回收后进行重复利用,可显著降低成本;适用性强:本技术井结构可采用小型设备静压,分节压入土中,对施工空间、净高要求较低,对于目前回灌井井结构施工难以开展的低净空、狭小场地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故本技术具有较强的经济性、可实施性和适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滤管段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滤管段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扩大段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步骤一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步骤二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步骤三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步骤四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步骤五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步骤六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步骤一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步骤二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步骤三示意图;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步骤四示意图;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步骤五示意图;图16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步骤六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如图1-16所示,图中标记1-11分别表示为:压入端1、滤管段2、井管段3、扩大段4、供水系统5、结构段6、透水段7、扩大结构8、静压设备9、流量计10、压力表11。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分次压入式回灌井结构包括压入端1、滤管段2、井管段3、扩大段4和供水系统5,其中井管段3的上下端通过螺纹接头机械连接与扩大段4、滤管段2及其他节井管段3进行连接。井管段3采用金属管材料。扩大段4的上下端通过螺纹接头机械连接与井管段3、过滤段2及其他节扩大段4进行连接,如图4所示,扩大段4的中间位置范围内设置有扩大结构8,该扩大结构8的直径大于井管段,而扩大段的其余上下管段部分则与井管段3的直径相一致。扩大段4采用金属管材料。扩大结构8可有效防止回灌过程中回灌水沿回灌井结构向上渗流至地面,降低回灌水向上流动的可能,提升了回灌井的回灌效率。滤管段2的上下端通过螺纹接头机械连接与井管段3及其他节滤管段2进行连接,滤管段2上下部分与井管段3直径一致,中间管段范围设置有竹节型凹凸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内凹部分为透水段7,外凸部分为结构段6,结构段6的直径大于透水段7的直径。此时,由于结构段6的直径大于透水段7的直径,因此在滤管段2的静压过程中,透水段7不会被堵塞。滤管段2采用金属管材料,透水段7可采用金属管上打设孔洞透水或采用多孔透水材料圆管。为了进一步提高对透水段7的保护效果,在透水段7外部还可设置橡胶膜包裹形成保护层。压入端1为锥体结构,尖端向下压入土中,尾端与滤管段2采用螺纹接头进行机械连接,使两者形成一整体便于静压。供水系统5采用恒压泵外接市政用水通过连接管与井管段3进行连接。本实施例中的分次压入式回灌井结构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1)如图5所示,在指定位置设置静压设备9,并将压入端1与井管段3分节压入土中至指定深度。该指定位置指的是需要进行地下水回灌的位置。(2)利用静压设备将压入端1与井管段3分节拔出,初步成孔,如图6所示。通过压入端1和井管段3的初步成孔,便于后续静压工艺的实施。(3)连接压入端1与第一节滤管段2,并固定于静压设备9上进行第一节滤管段2的静压,压入土中后在第一节滤管段2尾部连接第二节滤管段2,如图7所示。滤管段2的静压深度与回灌指定标高相吻合。(4)根据应用要求继续连接若干段井管段3并持续将井结构压入土中,如图8所示。(5)在压入指定数量井管段3后在井管段3尾部连接扩大段4并静压入土中,继续连接一节扩大段4静压,随后连接井管段3后静压,如图9所示。(6)根据应用要求继续压入指定数量井管段3后,将最后一节井管段3与供水系统5连接,连接管上加装流量计10,撤除静压设备9,完成回灌井实施,如图10所示。通过流量计10对供水系统5的回灌供水量进行精确控制,确保地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次压入式回灌井结构,用于对基坑进行地下水回灌,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包括压入端、滤管段、井管段、扩大段以及供水系统,其中所述压入端设置在底部,其顶端连接所述滤管段,所述滤管段连接所述井管段,所述井管段连接所述扩大段,所述扩大段连接所述供水系统;所述滤管段上设置有透水段和结构段,所述透水段的管径小于所述结构段的管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次压入式回灌井结构,用于对基坑进行地下水回灌,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包括压入端、滤管段、井管段、扩大段以及供水系统,其中所述压入端设置在底部,其顶端连接所述滤管段,所述滤管段连接所述井管段,所述井管段连接所述扩大段,所述扩大段连接所述供水系统;所述滤管段上设置有透水段和结构段,所述透水段的管径小于所述结构段的管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次压入式回灌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大段指的是,其管段上设置有大于其管径的扩大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次压入式回灌井结构,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国荣杨石飞路家峰罗志华高靖轩王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