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球式地下水抽灌转换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2470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09: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球式地下水抽灌转换阀,上阀体顶端与下阀体底端可拆卸连接,且连接处周向形成多个均匀分布的通孔;输水管分别可拆卸密封连接在上阀体的顶端和下阀体的底端;支架为底部开口的锥形体,且固定在下阀体内部;辐射廊道管的数量与通孔数量相同,且一端垂直固定在支架的侧壁上,另一端穿出通孔;辐射廊道管与支架的连接端具有连通的末端出水口,另一端具有前端出水口,上表面具有上端出水口;阻塞球滚动设置于辐射廊道管内;潜水泵固定在下阀体下方的输水管的底端内壁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无需外接动力,利用同井可实现地下水回灌和抽水,原理简单、自动节能,适合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回灌、地下水超采区回灌补源,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A ball type transfer valve for pumping and filling groundwa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球式地下水抽灌转换阀
本技术涉及地下水工程
,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球式地下水抽灌转换阀,可用于单井地下水回灌与抽水,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技术介绍
地下水资源作为工农业重要水源,近些年来,部分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地下水储存量持续减少,导致出现了地面沉降、地下水水位持续降低等一系列的地质生态环境问题。为此,在维持经济社会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下,人们开始探索利用人工回灌技术加快补充地下水,利用地下水空间进行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蓄,从而可进一步改善地下水生态环境,维持地下水采补平衡,提高供水保障程度。现状人工回灌形式有多种,其中利用管井进行地下水回灌应用较为广泛,尤其在中深层地下水补给条件相对较差的区域效果最为明显,管井式地下水回灌,一般情况下采用单井或者双井以上配合,多井回灌经济成本较高,同时,回灌井和开采井优化布局较为复杂,而利用单井在枯水期开采地下水,在丰水期回灌补给地下水,可有效节约工程和管理成本,较多井回灌形式,单井利用效率较高,同时可实现地下水丰枯调蓄,加快改善地下水生态环境。因此,如何提供一种通过同井进行回灌与复采的模式转换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球式地下水抽灌转换阀,可不需要外部任何动力,实现利用单井进行地下水回灌与抽水,从而可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球式地下水抽灌转换阀,包括:上阀体、下阀体、输水管、支架、辐射廊道管、阻塞球和潜水泵;所述上阀体顶端与所述下阀体底端可拆卸连接,且连接处周向形成多个均匀分布的通孔;所述输水管分别可拆卸密封连接在所述上阀体的顶端和所述下阀体的底端;所述支架为底部开口的锥形体,且固定在所述下阀体内部;所述辐射廊道管的数量与所述通孔数量相同,且一端垂直固定在所述支架的侧壁上,另一端穿出所述通孔;所述辐射廊道管与所述支架的连接端具有连通的末端出水口,另一端具有前端出水口,上表面具有上端出水口;所述阻塞球滚动设置于所述辐射廊道管内;所述潜水泵固定在所述下阀体下方的所述输水管的底端内壁上。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利用同井可实现地下水回灌和抽水,且无需外接动力控制,节约工程成本和能源动力成本;该装置具有原理简单、自动调节、节能等优点,适合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回灌、地下水超采区回灌补源,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优选的,在上述一种球式地下水抽灌转换阀中,所述末端出水口和所述前端出水口的直径小于所述阻塞球的直径。保证阻塞球能够对末端出水口和前端出水口起到良好的封闭效果。优选的,在上述一种球式地下水抽灌转换阀中,所述上端出水口为条形。能够保证良好的通水效果。优选的,在上述一种球式地下水抽灌转换阀中,所述阻塞球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阻塞球能够在辐射廊道管内自由滑动,在自然状态下能够封堵末端出水口,在抽水压力的作用下能够上移封堵前端出水口。优选的,在上述一种球式地下水抽灌转换阀中,所述末端出水口、所述前端出水口和所述上端出水口的出水量相同。保证水流状态的稳定。优选的,在上述一种球式地下水抽灌转换阀中,所述上阀体与所述下阀体通过螺纹连接。安装简单,便于拆卸维修。优选的,在上述一种球式地下水抽灌转换阀中,所述输水管分别与所述上阀体与所述下阀体通过螺纹连接。安装简单,便于拆卸维修。优选的,在上述一种球式地下水抽灌转换阀中,所述支架与所述辐射廊道管连接的位置开设有开口,且所述支架与所述辐射廊道管通过螺纹连接。安装简单,通水稳定,便于拆卸维修。优选的,在上述一种球式地下水抽灌转换阀中,所述辐射廊道管对称分布在所述支架上。保证水流状态稳定。优选的,在上述一种球式地下水抽灌转换阀中,所述通孔内套设有与所述辐射廊道管密封贴合的密封圈。保证密封效果,防止水流外泄。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公开提供了一种球式地下水抽灌转换阀,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利用同井可实现地下水回灌和抽水,且无需外接动力控制,节约工程成本和能源动力成本。2、该装置具有原理简单、自动调节、节能等优点,适合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回灌、地下水超采区回灌补源,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附图为本技术提供的回灌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附图为本技术提供的抽水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上阀体;2-下阀体;3-输水管;4-支架;5-辐射廊道管;51-末端出水口;52-前端出水口;53-上端出水口;6-阻塞球;7-潜水泵。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见附图1至附图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球式地下水抽灌转换阀,包括:上阀体1、下阀体2、输水管3、支架4、辐射廊道管5、阻塞球6和潜水泵7;上阀体1顶端与下阀体2底端可拆卸连接,且连接处周向形成多个均匀分布的通孔;输水管3分别可拆卸密封连接在上阀体1的顶端和下阀体2的底端;支架4为底部开口的锥形体,且固定在下阀体2内部;辐射廊道管5的数量与通孔数量相同,且一端垂直固定在支架4的侧壁上,另一端穿出通孔;辐射廊道管5与支架的连接端具有连通的末端出水口51,另一端具有前端出水口52,上表面具有上端出水口53;阻塞球6滚动设置于辐射廊道管5内;潜水泵7固定在下阀体2下方的输水管3的底端内壁上。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末端出水口51和前端出水口52的直径小于阻塞球6的直径。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上端出水口53为条形。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阻塞球6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末端出水口51、前端出水口52和上端出水口53的出水量相同。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上阀体1与下阀体2通过螺纹连接。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输水管3分别与上阀体1与下阀体2通过螺纹连接。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支架4与辐射廊道管5连接的位置开设有开口,且支架4与辐射廊道管5通过螺纹连接。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辐射廊道管5对称分布在支架4上。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通孔内套设有与辐射廊道管5密封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球式地下水抽灌转换阀,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阀体(1)、下阀体(2)、输水管(3)、支架(4)、辐射廊道管(5)、阻塞球(6)和潜水泵(7);/n所述上阀体(1)顶端与所述下阀体(2)底端可拆卸连接,且连接处周向形成多个均匀分布的通孔;/n所述输水管(3)分别可拆卸密封连接在所述上阀体(1)的顶端和所述下阀体(2)的底端;/n所述支架(4)为底部开口的锥形体,且固定在所述下阀体(2)内部;/n所述辐射廊道管(5)的数量与所述通孔数量相同,且一端垂直固定在所述支架(4)的侧壁上,另一端穿出所述通孔;所述辐射廊道管(5)与所述支架的连接端具有连通的末端出水口(51),另一端具有前端出水口(52),上表面具有上端出水口(53);/n所述阻塞球(6)滚动设置于所述辐射廊道管(5)内;/n所述潜水泵(7)固定在所述下阀体(2)下方的所述输水管(3)的底端内壁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球式地下水抽灌转换阀,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阀体(1)、下阀体(2)、输水管(3)、支架(4)、辐射廊道管(5)、阻塞球(6)和潜水泵(7);
所述上阀体(1)顶端与所述下阀体(2)底端可拆卸连接,且连接处周向形成多个均匀分布的通孔;
所述输水管(3)分别可拆卸密封连接在所述上阀体(1)的顶端和所述下阀体(2)的底端;
所述支架(4)为底部开口的锥形体,且固定在所述下阀体(2)内部;
所述辐射廊道管(5)的数量与所述通孔数量相同,且一端垂直固定在所述支架(4)的侧壁上,另一端穿出所述通孔;所述辐射廊道管(5)与所述支架的连接端具有连通的末端出水口(51),另一端具有前端出水口(52),上表面具有上端出水口(53);
所述阻塞球(6)滚动设置于所述辐射廊道管(5)内;
所述潜水泵(7)固定在所述下阀体(2)下方的所述输水管(3)的底端内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球式地下水抽灌转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末端出水口(51)和所述前端出水口(52)的直径小于所述阻塞球(6)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球式地下水抽灌转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出水口(53)为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仕玉治陈华伟宋艳常雅雯黄栎洲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