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自行车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2558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减震自行车车架,涉及自行车车架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包括上管、中管、下管、上叉、下叉以及连接所述上管和下管的首管,所述上叉、中管和下管均由钛合金材料制成,所述下叉的一端铰接于所述中管的外壁上,所述上叉的一端铰接有减震组件,所述下管的外壁上设置有安装座,所述减震组件背离所述上叉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安装座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较强的减震效果,可满足山地车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震自行车车架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车架,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减震自行车车架。
技术介绍
自行车作为一种便捷环保的交通工具和运动休闲器材,因其物美价廉的特性而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自行车车架的强度是保护骑乘者的人身安全的关键因素,其弹性是令骑乘者感觉舒适的关键因素。目前,公告号为CN201124898Y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自行车车架,包括上管,中管,下管,上叉,下叉,以及连接所述上管和下管的首管,连接所述中管、下管和下叉的五通,连接所述上管、中管和上叉的中管接头。所述上管,中管,下管,上叉,下叉,首管,五通和中管接头中的一个或者多个采用镁合金材料,其它的一个或者多个采用碳纤维材料。现有技术中类似于上述的自行车车架,其通过限定车架的材料来增强了车架的减震性能,对于自行车整体来说减震效果并不明显,尤其是对减震有极高要求的山地车,这种自行车车架的减震效果较弱,满足不了当前市场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震自行车车架,其优点在于具有较强的减震效果,可满足山地车的要求。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减震自行车车架,包括上管、中管、下管、上叉、下叉以及连接所述上管和下管的首管,所述上叉、中管和下管均由钛合金材料制成,所述下叉的一端铰接于所述中管的外壁上,所述上叉的一端铰接有减震组件,所述下管的外壁上设置有安装座,所述减震组件背离所述上叉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安装座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骑行过程中遇到颠簸时,下叉绕其与中管的连接处转动,带动上叉转动,上叉的一端推动减震组件向安装座方向移动,即可将后轮受到的冲击传递到减震组件上,并通过减震组件吸收冲击,从而提高骑手骑行时的体验。综上,在原有通过材料增强减震效果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减震组件铰接于上叉和下管之间,能够将后轮受到的冲击转移至减震组件内,并通过减震组件吸收冲击,因此能够使车架具有较强的减震效果,满足山地车的要求。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减震组件包括减震后胆以及铰接于减震后胆背离安装座一端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上叉远离下叉的一端相铰接,另一端与所述中管的外壁相铰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骑行过程中遇到颠簸时,上叉推动连接杆绕其与中管的连接处转动,并推动减震后胆避震体进入空气弹簧外杯,从而减轻车架受到的冲击,实现减震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连接杆呈L形,所述减震后胆安装于所述连接杆的转角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对于直杆,将连接杆设计为L形,能够在连接杆转动时方便推动减震后胆的避震体,并且具有较强的结构强度,延长连接杆的使用寿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杆上开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让位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让位槽的设置,能够减轻连接杆的质量,并提高连接杆的弹性,方便连接杆转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叉的外壁上于所述下叉与中管的铰接处开设有调节槽,所述下叉的外壁上开设有垂直于所述调节槽长度方向的调节孔,所述调节孔内螺纹连接有穿过所述调节槽的调节螺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自行车架时,将下叉安装到中管外壁上后,转动调节螺杆,使调节槽的槽口缩小,从而能够调整下叉与中管铰接处的松紧程度,可使骑手在不同的路况下对减震性能进行调整,扩大车架的适用范围。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孔为沉头孔,所述调节螺杆上端设置有调节螺帽,所述调节螺帽位于所述调节孔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沉头孔和调节螺帽的设置,能够避免在骑行过程中调节螺母受到路面上的土石撞击而影响减震性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叉与所述中管的连接处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下叉转动角度的限位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块的设置,能够限制下叉的转动范围,避免因道路过于颠簸而使下叉转动过度导致后轮与中管发生碰撞。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块面向所述下叉的一侧外壁上设置有缓冲垫。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垫的设置,能够减少下叉与限位块的冲击,使骑手具有较好的骑行体验。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在骑行过程中遇到颠簸时,下叉绕其与中管的连接处转动,带动上叉转动,上叉的一端推动减震组件向安装座方向移动,即可将后轮受到的冲击传递到减震组件上,并通过减震组件吸收冲击,从而提高骑手骑行时的体验;2、通过设置减震后胆和连接杆,能够使自行车在骑行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3、通过设置调节槽和调节螺杆,能够在不同的路况下对减震性能进行调整,扩大车架的适用范围。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施例中凸显调节槽和限位块的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上管;2、中管;3、下管;4、上叉;5、下叉;6、首管;7、减震组件;71、减震后胆;72、连接杆;8、安装座;9、让位槽;10、调节槽;11、调节孔;12、调节螺杆;13、调节螺帽;14、限位块;15、缓冲垫。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一种减震自行车车架,如图1所示,包括上管1、中管2、下管3、上叉4、下叉5以及连接上管1和下管3的首管6,其中上叉4、中管2和下管3均由钛合金材料制成,上叉4和下叉5远离中管的一端固定连接,下叉5远离上叉4的一端铰接于中管2的外壁上,上叉4远离下叉5的一端铰接有减震组件7,下管3的外壁上固定有安装座8,减震组件7背离上叉4的一端铰接于安装座8上。在骑行过程中遇到颠簸时,下叉5受到冲击绕其与中管2连接处转动,上叉4将冲击传递至减震组件7,并由减震组件6吸收冲击,从而使车架具有较强的减震效果。如图2所示,减震组件7包括减震后胆71以及铰接于减震后胆71背离安装座8一端的连接杆72,连接杆72的一端与上叉4远离下叉5的一端铰接,另一端与中管2的外壁铰接。在骑行过程中遇到颠簸时,上叉4推动连接杆72绕其与中管2的连接处转动,并推动减震后胆71避震体进入空气弹簧外杯,从而减轻车架受到的冲击,实现减震效果。进一步地,连接杆72呈L形,减震后胆71安装于连接杆72的转角处。相对于直杆,将连接杆72设计为L形,能够在连接杆72转动时方便推动减震后胆71的避震体,并且具有较强的结构强度,延长连接杆72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为了能够减轻连接杆72的质量,并提高连接杆72的弹性,方便连接杆72转动,本实施例中连接杆72上开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让位槽9。如图3所示,下叉5的外壁上于下叉5与中管2的铰接处开设有调节槽10,下叉5的外壁上开设有垂直于调节槽10长度方向的调节孔11,调节孔11内螺纹连接有穿过调节槽10的调节螺杆12。在安装自行车架时,将下叉5安装到中管2外壁上后,转动调节螺杆12,使调节槽10的槽口缩小,从而能够调整下叉5与中管2铰接处的松紧程度,可使骑手在不同的路况下对减震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震自行车车架,包括上管(1)、中管(2)、下管(3)、上叉(4)、下叉(5)以及连接所述上管(1)和下管(3)的首管(6),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叉(4)、中管(2)和下管(3)均由钛合金材料制成,所述下叉(5)的一端铰接于所述中管(2)的外壁上,所述上叉(4)的一端铰接有减震组件(7),所述下管(3)的外壁上设置有安装座(8),所述减震组件(7)背离所述上叉(4)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安装座(8)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自行车车架,包括上管(1)、中管(2)、下管(3)、上叉(4)、下叉(5)以及连接所述上管(1)和下管(3)的首管(6),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叉(4)、中管(2)和下管(3)均由钛合金材料制成,所述下叉(5)的一端铰接于所述中管(2)的外壁上,所述上叉(4)的一端铰接有减震组件(7),所述下管(3)的外壁上设置有安装座(8),所述减震组件(7)背离所述上叉(4)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安装座(8)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自行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组件(7)包括减震后胆(71)以及铰接于减震后胆(71)背离安装座(8)一端的连接杆(72),所述连接杆(72)的一端与所述上叉(4)远离下叉(5)的一端相铰接,另一端与所述中管(2)的外壁相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减震自行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72)呈L形,所述减震后胆(71)安装于所述连接杆(72)的转角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减震自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仕敬高温晶梁俊龙
申请(专利权)人:威特力钛合金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