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结构及空调机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2511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14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送风结构及空调机组。该送风结构包括送风壳体、第一导流板组件和第二导流板组件。送风壳体的竖直方向上开设有进风口,送风壳体的水平方向上相对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一导流板组件设置在送风壳体内与进风口相对并远离进风口的位置处。第二导流板组件设置在送风壳体内与进风口相对并靠近进风口的位置处。应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采用第二导流板组件和第一导流板组件相配合,可以实现对进风口进风的划分,将气流划分为两层,强化层流,抑制涡流,让动压转换成静压,实现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均匀送风,减小流阻损失,降低噪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送风结构及空调机组
本技术涉及空调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送风结构及空调机组。
技术介绍
现有轨道车辆空调通常采用如专利号为CN204095824U的专利公开的轨道车辆空调风道结构进行送风系统。该结构可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均匀送风。但在空调送风口后需要设置软风道,及复杂的主风道,成本高,流程长、阻力大,送风压头高。此外,由于空调主机送风口与车辆主风道连接,主风道与支风道连接,支风道通过条缝或孔口等向客室送风。送风系统不同程度存在送风不均匀、风道复杂、流程阻力大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送风结构及空调机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送风结构存在的送风不均匀的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送风结构,包括:送风壳体,送风壳体的竖直方向上开设有进风口,送风壳体的水平方向上相对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一导流板组件,设置在送风壳体内与进风口相对并远离进风口的位置处,第一导流板组件用于将从进风口进入的气流分配给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二导流板组件,设置在送风壳体内与进风口相对并靠近进风口的位置处,第二导流板组件用于配合第一导流板组件实现对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均匀供风。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导流板组件包括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背向进风口弯曲,并且第一导流板的首端和第二导流板的首端相连并与进风口相对;第二导流板组件包括第三导流板和第四导流板,第三导流板和第四导流板背向进风口弯曲,第三导流板的首端和第四导流板的首端与进风口相对,第三导流板和第四导流板分别与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相间隔。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呈“人”字形设置。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三导流板和第四导流板呈“儿”字形设置。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导流板组件还包括调风导流板,调风导流板可转动地设置在与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连接的相邻位置处,调风导流板用于调节通过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的风量。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调风导流板的第一端铰接在送风壳体上,调风导流板的第二端与送风壳体可拆卸地连接。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进风口开设在送风壳体的顶部上,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分别开设在送风壳体的左侧和右侧。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送风壳体的内壁上均设置有海绵。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导流板组件和第二导流板组件焊接在送风壳体的内壁上。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空调机组,包括送风结构,送风结构为上述的送风结构。在上述实施例中,采用第二导流板组件和第一导流板组件相配合,可以实现对进风口进风的划分,将气流划分为两层,强化层流,抑制涡流,让动压转换成静压,实现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均匀送风,减小流阻损失,降低噪声。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送风结构的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送风结构的导流板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送风结构存在的送风不均匀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送风结构,如图1所示,该送风结构包括送风壳体10、第一导流板组件20和第二导流板组件30。送风壳体10的竖直方向上开设有进风口11,送风壳体10的水平方向上相对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出风口12和第二出风口13。第一导流板组件20设置在送风壳体10内与进风口11相对并远离进风口11的位置处,第一导流板组件20用于将从进风口11进入的气流分配给第一出风口12和第二出风口13。第二导流板组件30设置在送风壳体10内与进风口11相对并靠近进风口11的位置处,第二导流板组件30用于配合第一导流板组件20实现对第一出风口12和第二出风口13的均匀供风。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采用第二导流板组件30和第一导流板组件20相配合,可以实现对进风口11进风的划分,将气流划分为两层,强化层流,抑制涡流,让动压转换成静压,实现第一出风口12和第二出风口13的均匀送风,减小流阻损失,降低噪声。可选的,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如图1所示,进风口11开设在送风壳体10的顶部上,第一出风口12和第二出风口13分别开设在送风壳体10的左侧和右侧。作为其他的可选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将进风口11开设在送风壳体10的底部。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导流板组件20包括第一导流板21和第二导流板22,第一导流板21和第二导流板22背向进风口11弯曲,并且第一导流板21的首端和第二导流板22的首端相连并与进风口11相对。第二导流板组件30包括第三导流板31和第四导流板32,第三导流板31和第四导流板32背向进风口11弯曲,第三导流板31的首端和第四导流板32的首端与进风口11相对,第三导流板31和第四导流板32分别与第一导流板21和第二导流板22相间隔。这样,在弧形导流板的导流作用,气流以层流状态流经导流板间的通道,抑制涡流产生,减小流阻,实现节能。通过上述导流板的作用,可以让各出风口的气流呈股气流以层流状态汇合流出。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第一导流板21和第二导流板22呈“人”字形设置。更为优选的,与上述第一导流板组件20相适配,第三导流板31和第四导流板32呈“儿”字形设置。如图2所示,作为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导流板组件20还包括调风导流板23,调风导流板23可转动地设置在与第一导流板21和第二导流板22连接的相邻位置处,调风导流板23用于调节通过第一导流板21和第二导流板22的风量,提升送风均匀度。在使用时,可以先通过调风导流板23调节通过第一导流板21和第二导流板22的风量,当风量均匀后,再将调风导流板23固定住即可。可选的,调风导流板23的第一端铰接在送风壳体10上,调风导流板23的第二端与送风壳体10可拆卸地连接。具体的,调风导流板23可以通过二螺栓连接,可以围绕一只螺栓为轴心沿另一只螺栓扇形移动,以微调各出风口风量,当各出风口送风均匀后,将一只螺栓紧固。具体的,当一个出风口所在的流道距离较长,流阻大时,就让调风导流板23调节更多的风量给该出风口。更为优选的,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送风壳体10的内壁上均设置有海绵40,海绵40起保温、密封、降噪、减震作用。可选的,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导流板组件20和第二导流板组件30焊接在送风壳体10的内壁上。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空调机组,该空调机组包括上述的送风结构,采用上述的送风结构可以实现空调机组送风制冷/制热的均匀化,提高用户体验。由上述内容可知,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解决了送风不均匀的问题,也解决了流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送风壳体(10),所述送风壳体(10)的竖直方向上开设有进风口(11),所述送风壳体(10)的水平方向上相对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出风口(12)和第二出风口(13);/n第一导流板组件(20),设置在所述送风壳体(10)内与所述进风口(11)相对并远离所述进风口(11)的位置处,所述第一导流板组件(20)用于将从所述进风口(11)进入的气流分配给所述第一出风口(12)和所述第二出风口(13);/n第二导流板组件(30),设置在所述送风壳体(10)内与所述进风口(11)相对并靠近所述进风口(11)的位置处,所述第二导流板组件(30)用于配合所述第一导流板组件(20)实现对所述第一出风口(12)和所述第二出风口(13)的均匀供风。/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送风壳体(10),所述送风壳体(10)的竖直方向上开设有进风口(11),所述送风壳体(10)的水平方向上相对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出风口(12)和第二出风口(13);
第一导流板组件(20),设置在所述送风壳体(10)内与所述进风口(11)相对并远离所述进风口(11)的位置处,所述第一导流板组件(20)用于将从所述进风口(11)进入的气流分配给所述第一出风口(12)和所述第二出风口(13);
第二导流板组件(30),设置在所述送风壳体(10)内与所述进风口(11)相对并靠近所述进风口(11)的位置处,所述第二导流板组件(30)用于配合所述第一导流板组件(20)实现对所述第一出风口(12)和所述第二出风口(13)的均匀供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板组件(20)包括第一导流板(21)和第二导流板(22),所述第一导流板(21)和所述第二导流板(22)背向所述进风口(11)弯曲,并且所述第一导流板(21)的首端和所述第二导流板(22)的首端相连并与所述进风口(11)相对;
所述第二导流板组件(30)包括第三导流板(31)和第四导流板(32),所述第三导流板(31)和所述第四导流板(32)背向所述进风口(11)弯曲,所述第三导流板(31)的首端和所述第四导流板(32)的首端与所述进风口(11)相对,所述第三导流板(31)和所述第四导流板(32)分别与所述第一导流板(21)和所述第二导流板(22)相间隔。


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加春安亚洲左小明张冠文仲优豪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